探讨“双减”理念对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影响
2023-07-28傅炜卿
傅炜卿
(福建省上杭县第三中学,福建 龙岩 364200)
1 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现状分析
1.1 数量安排不合理
初中化学作为中考成绩考核的学科之一,是初中生知识学习的核心部分.随着竞争学习压力的不断提升,部分教师以及家长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中考脱颖而出,考取化学好成绩,便会选择题海战术,要求学生持续性重复完成各种化学作业,明显已经超出初中生可接受的范围,而大量的化学作业也因此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重压.
1.2 不契合学生需求
一方面,教师简单套用现成作业资料,采取一刀切的作业设计形式,没有充分考虑初中生化学知识能力的差异化需求,自然也就不会遵循学生化学思维发展规律采取对应作业设计策略;另一方面,教师自身思想理念的局限性,致使他们主观上更为重视理论作业的设计,并错误地认为化学实验作业、实践性作业设计意义不大,学生不应当花费过多的时间用于这方面作业内容的练习,所以实践性作业设计工作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教师忽视学生差异,盲目追求作业设计数量而导致的.
1.3 作业评价单一
传统化学作业设计评价模式单一,大都只是给予对应分数,由教师单独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评价模式缺乏科学性、综合性等,很难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化学作业学习成果,学生也较难通过所得到的作业评价知晓自身的化学学习成效,不利于学生进行个人学习方向的及时修正,影响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难以充分发挥作业设计评价的“增效”作用.
2 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优化实践“双减”的重要意义
2.1 减轻初中生化学学习压力
“双减”政策优化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减轻课后作业带给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压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化学作业布置[1].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必定要遵循“双减”政策的思想理念,严格控制化学作业的设计,并且精简化学教学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优化所有环节所使用的化学作业,确保化学作业设计的数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2.2 提升初中生化学学习效率
相较于初中传统化学作业设计模式策略,“双减”政策实施影响下能够提升初中生的化学作业练习实效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遵循“双减”政策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围绕学生学情以及学科建设诉求,灵活运用差异化作业设计、实践性作业设计、开放性作业设计等多种作业设计策略,保障所设计的化学作业始终与学生诉求一致,满足“双减”化学作业设计质量提升的需求,使初中生能够在化学作业辅助下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带动学生个人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发挥化学作业设计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作用.
2.3 优化初中化学作业设计模式
教师应转变自身的化学作业设计思想理念,切实贯彻“生本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思想理念,以学生学情以及学科建设需求导向作业设计工作开展,为化学作业设计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确保其能够满足“双减”政策作业设计效能提升的要求.以上种种举措的实施,无形中推动了初中化学作业设计模式的优化.
3 “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3.1 采取差异化作业设计,管控化学作业数量
教师需秉持差异化作业设计思想理念,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化学作业设计诉求,并转化为明确的化学作业设计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差异选择最为贴切其实际诉求的化学作业设计策略,使所设计的化学作业与学生诉求一致,避免过多的化学作业投放,以此来实现化学作业设计数量的控制,达到差异化作业设计策略实践“双减”政策的“减量”号召[2].以“燃烧与灭火”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按照学生对于新知识接受能力强弱进行差异性划分,对于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吸收“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较为迅速,教师所设计的作业重心在于“提升”,以“利用燃烧条件理解灭火方法”来进行综合性作业设计,使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搭建“燃烧”与“灭火”的有效关系,懂得利用“燃烧”知识处理“灭火”问题.而对于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作业设计的重心是“基础”,确保学生能够从“可燃物、燃点、空气”等条件客观分析燃烧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能够分析灭火的基本原理,为他们后续的整合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应当围绕“燃烧”与“灭火”的基本信息进行基础性作业设计,巩固学生的基础,最终达到差异化作业设计策略管控作业设计数量.
3.2 注重实践性作业设计,实践提升作业质量
为切实响应“双减”政策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要求,教师可从实践性作业设计入手,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巧妙利用生活化作业设计素材,强化所设计化学作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实践性作业开展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辅助其完成化学作业练习,尝试通过生活案例剖析化学知识本质内涵,掌握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技巧方法,实现理论实践融合学习,避免停滞于理论知识层面,借此来实现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双减”作业设计优化的促进效能[3].以“制取氧气”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运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等,结合教师教学演示,利用所提供的化学实验器械,组建学习小组完成“制取氧气”实验作业.而学生便会根据已掌握的“制取氧气”理论知识,选择过氧化氢或者高锰酸钾作为反应试剂,加入催化剂或者加热,并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成功制得氧气.然后再通过实验作业对比性学习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区分二者制取氧气方法上的本质差异,促使学生在实验实践性作业完成过程中,掌握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技巧,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发展学生实验学习意识.实践性实验操作作业能巩固提升学生知识理解深度,达到满足“双减”政策化学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要求.
3.3 设计开放性化学作业,精简化学作业数量
为弥补传统化学作业数量过多的缺陷,实现精简初中化学作业的数量,更好地实践“双减”政策关于作业设计数量的减少的举措,教师可采取开放性作业设计策略,并通过开放性作业设计来导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并为教师精简所设计的化学作业数量创造有利条件.对此,教师可先明确作业设计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究问题,促使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度学习活动,充分发散他们化学思维,自行寻找作业思考切入的方向,形成个人的感知收获,不再依赖过多的化学作业辅助他们完成化学知识的学习,为精简化学作业设计数量创造优势.例如,在进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一课的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依照课题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同学们,请问有机化合物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以此来作为课后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自主联系课本教材知识,并适当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相关学习资料的查找,根据教材概念客观论述“有机物的基本概念以及代表化合物”,发掘“C2H5OH、CO(NH2)2、C6H12O6”等有机化合物的共同之处,归纳出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并区分“NaCl、NaOH、CO、CaCO3”等不是有机物.而学生最后再通过生活化例子的运用,客观阐述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他们所思考得出的“有机物划分标准”的科学性,增加学生作业观点的信服力.
3.4 开展多样化作业设计,优化作业设计质量
为满足“双减”政策作业设计质量提升的诉求,教师可融合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大数据等进行作业设计形式,强化电子问卷、随机答题系统、课后问答体系的建设,使初中化学作业设计摆脱时空限制,实现化学作业给予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感受,激发学生参与作业练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化学作业思考学习中,最终达到提升化学作业设计质量目的.例如,在进行“分子和原子”一课的作业设计时,教师可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子问卷的投放,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对于“分子和原子”的认识进行问卷填写,并及时传给教师.而教师再根据学生问卷填写所反映的信息进行视频动态作业的制作,将学生对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误区渗透于视频中,挖空要求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填写,使学生侧重性进行相关知识调用,增加其知识漏洞对应知识的运用频率,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分子和原子”知识理解的深度,并通过视频动态演绎的方式带领学生多角度切入理解“分子”以及“原子”,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二者的区分以及核心概念的叙说,完成基础知识体系的建构.最后,教师再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学生学情,合理布置一些线上作业,允许学生适当利用所配套的微课、PPT等进行作业练习的辅助,实现线上作业覆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便于教师在线答疑学生困惑,引导学生高效完成这一课的作业练习,以此来达到多样化作业设计提升化学作业设计质量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