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内卷的生成机制、主要特征及其治理困境

2023-07-28阎凤桥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内卷评价发展

阎凤桥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00871)

长时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存在过度的教育竞争,主要表现为学校、家长、学生等对分数和升学的过分追求。学生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和加大学习强度,反复刷题,熟习解题技巧;而家长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子女的教育,以提高子女的考试分数。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投入并不总是能获得预期的回报,总体结果是社会总投入越来越多,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社会焦虑现象越发严重。这种教育竞争为师生带来了极其沉重的压力,导致他们出现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发力点失准,异化了学习本身,限制了学生的真正发展。这种教育竞争对教师所产生的危害可能更大,不仅使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出现问题,甚至危害到师生关系,如果教师把一些不良的功利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学生,则会贻误后代。对于学校而言,受各种发展要求、评价指标的引导,学校似乎变得越来越“一流”,但却越来越不像学校,偏离了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本质。

这就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所讨论的教育内卷现象。“内卷”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描述的是产出与投入不同步增长,即投入在增长但是产出却停滞不前。例如在一个过密化的农业状态下,投入农业生产中的劳动要素在增加,但是农业产量却没有增加,出现边际收益递减、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形。教育内卷之所以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关键就在于教育领域的高成本内耗却未产生相应回报,相较于物资生产领域的内卷,教育内卷会产生更大的危害。在某些方面,教育内卷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负面影响变得越来越不可小觑。当前学界对教育内卷的讨论也指向了减轻学生负担、缓解社会焦虑、探究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变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而促进教育本质的回归。基于此,笔者在探讨教育内卷生成机制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教育内卷的治理困境与建议。

一、教育内卷的生成机制

对于教育内卷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已经有众多的讨论。有研究者者采取排除法,将高考、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一一排除,最后将内卷的生成归因于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认为只要解决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可以破解教育内卷的难题。[1]这种分析路径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从某个单一的因素来讨论教育内卷的生成机制会有失偏颇;基于单一因素寻求破解之策,在现实性方面也存在着客观局限。笔者更倾向于采取融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将诸多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以更全面地挖掘其成因。

(一)宏观层面: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人们最早提出内卷的概念是为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循此路径,对教育内卷生成机制的分析,自然也会追溯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问题,即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代世界就是“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2]。现代化理论的鼻祖之一马克斯·韦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在祛魅时代,人类对效率的追求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性的“铁笼”,驱动着社会的发展走向;科层制体现了人类理性的追求,可计算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这种发展态势既可喜又可悲。从人类开启现代化征程以来,现代化成为一个人们长久关注的话题。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制度学派的兴起,学界关注到以政府和行业团体为代表的组织场域的形成,组织场域增强了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形成了一种新的外在的力量,使得社会各领域包括基础教育领域的竞争行为合理化和制度化,成为在效率“铁笼”之外又一个合法性“铁笼”,双重“铁笼”进一步加剧了组织同型化的程度。从解放人的能动性角度出发,现代意识放大了人的作用,人类社会对竞争持一种赞同的态度,竞争蔓延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此,以色列历史学者赫拉利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资本力量的驱使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只能发展,不能放缓,更不能停止,一旦出现负增长,社会就无法承受。[3]于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逻辑与紧张逻辑并存,导致内卷的生成,这也是教育内卷生成的社会成因。

(二)微观层面:评价机制带来的两难悖论

从微观上看,笔者认为评价机制与教育内卷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强化教育内卷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教育情境下,我们看到,学生、教师和学校分别面临着如下的考试评价悖论:第一,当学生的奖励、升学与其学业成绩密切关联时,学生面临处理成绩与学习本身之间关系的悖论,容易把取得高分当作学习的目的。第二,当教师的绩效评估和职称晋升与其论文发表密切关联而教学考核缺位时,教师面临处理研究与教学之间关系的悖论,容易产生重论文发表而轻教学的倾向。第三,当一所学校在外界评估和其他政策干预影响下,把对师生各种微观行为的考核汇总为对学校的评估,从而决定着它的地位和发展机会时,学校面临处理外部评价和内在发展需求之间关系的悖论,容易出现迎合外部评价而牺牲内在发展需求的偏差。上述考评悖论是遵循教育本义,还是让教育背离其初衷而渐行渐远呢?这是当下评价机制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

上述考评方式曾经在社会处于欠发展状态时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能够扭转干与不干一样、干好与干坏一样的局面,通过甄别优劣,把稀缺资源优先投入到产出大的部分而实现社会发展。另外,考核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对于匡正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机会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内卷的负面效果尚未明显表露出来,至少不是主要矛盾。回顾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可以判断出,当年举办的各种重点班、重点校曾经在中国教育历史上发挥过拨乱反正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促进学生分流培养和“快”出人才方面。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评奖选优、各种卓越人才培养和拔尖人才创新项目,正是受此前效率优先观念影响的结果,其历史意义应该得到承认。

然而,当社会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时,如果我们仍然采取上述考核和评价方式但又不能很好地把握其程度的话,所有被强化了的要求考核的内容和行为,包括学生分数、教师论文发表和学校考核等级等,带来的负面效果就会逐渐表露出来,就会与基础教育发展本应具有的内涵和本应期待的表现逐渐背离,其长期作用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教育内卷困境,表现为各种过度激烈的升学竞争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焦虑。可以说,当社会进入高水平的创新驱动阶段、数量增长必须让位于质量提升时,教育内卷问题开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举例来说,“双减”政策实施之前,校外培训机构之所以如此火爆,就在于他们认真细致地对课本知识点和以往的考试试卷进行了深入的教研分析,掌握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诀窍,把学生“刷题”的负担大大降低。校外培训机构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外培训机构能够有效解决家长、学生的焦虑。但是,这些机构并没有相应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投入巨额资金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但升入更好学校的名额并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分数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就产生了。

美国学者在《学习的本质》一书中,针对美国教育史中两种对立教育观在现实中的表现,得出的结论是“桑代克赢了,杜威输了”[4]。也就是说,把人类活动都归结为一种数量关系的科学主义比重视人类价值本身更适应现代社会的效率发展逻辑。在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过程中,注重数量的科学评价发挥了一定的加持作用。科学评价注重客观数量,也注重外在激励,但当这些针对经济组织的做法被不加辨析地搬到基础教育领域中时,数量的作用就会被不恰当地夸大,对教育内卷的生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教育内卷的特征分析

(一)教育内卷的主要特征

根据以上对内卷及教育内卷生成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内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问题,是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对效率的追求、受竞争的驱使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具有历史渐进性。

同时,内卷也是一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内卷问题。内卷不仅是基础教育中的特殊问题,也是诸多领域的普遍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所熟悉的升学率、分数和排名成为衡量学校和学生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标准,学历要求节节攀升的“升降梯效应”“文凭病”以及“过度教育”,都是西方学者针对西方教育首先提出来的。因此,可以把它视为西方教育的内卷,不过西方社会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中国当下正面临着教育内卷问题,在性质上与西方社会有所不同,在形式上却有一定的相似性,政府和学校也正在通过政策调整和治理形式变革予以破解。

因此,作为普遍问题的教育内卷不是可以轻易消除的,它反映出一个终极性的难题,即可计算性,这是教育内卷的第三个特征。可计算性虽然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但它却具有片面性。它对教育数量发展的侧重无法反映基础教育发展的全部内涵,尤其是不能反映人的主体价值和人对全面发展的追求。不仅如此,可计算性还可能产生激励误导,尤其是当把教育对象的发展目标定为单一的学业成绩时,将导致教育内卷现象更加严重。在已有的文献中,研究者赋予了教育内卷更多的含义,比如过度竞争、集体不理性、功利化、社会焦虑等。教育内卷还被用来描述其所带来的多种社会膨胀和贬值现象,比如分数膨胀、论文膨胀、课题膨胀、经费膨胀、成果膨胀、奖励膨胀等。在基础教育领域,很多人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立项越来越多,经费投入也越来越多,课题成员发表的论文数以及各类评奖也越来越多,但是研究质量、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进的指导价值却并没有与之同步提高,其中充斥着为数不少的劣质产品甚至学术垃圾。在一个被过度竞争和量化评比所挟持的环境下,人们拼命去争取各种外在的名利,以彰显自己的优势,换来的却是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异化,进而让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等普遍忽略孩子的健康发展,导致儿童成长的异化。由此可见,教育内卷所蕴含的深刻实质是,外在形式大于内在内容,外在激励大于内在动机。

(二)我国教育内卷的特征

我们将中国基础教育置身于中国的社会发展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考察,就可以发现我国教育内卷有其特殊性,其中有四点尤其值得关注。第一,教育内卷与国民性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勒庞的大众心理学来推测,越是从众心理强的国家,越容易出现社会内卷问题。[5]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就是有明显的“羊群效应”。家长们争先恐后地将子女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就是这样一种效应的结果。第二,中国自古以来即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把读书入仕途当作人生最高追求,认为只有好好读书入仕才是人生正途。这一观念流传至今,使得大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长期发展,要求子女升入更好的中学和大学而忽略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第三,从现代化进程来说,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发展是追赶型或者模仿型发展,把走在前面的国家作为模仿的对象,因而产生与本土发展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在现代化语境下,当后发外生型国家追赶先发内生型国家时,横向比较就会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果把比较的一方视为先进,而把另一方视为落后,那么模仿和照搬就难以避免,对我国教育内卷的发展就有一定强化作用。第四,由于外显的指标仅为发展内涵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数量发展的状况,而质量却难以通过外显的指标得到反映。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学生不断增加的学习时间,但很难看到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学生学习内容的意义所在。因此,如果不理解数量指标的局限性,就容易误读这些指标,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进入排名靠前的阵营了。从这个角度看,“一流”不适合作为所有事业发展追求的目标,对于基础教育尤其如此。

三、教育内卷的治理困境

教育内卷让基础教育偏离了其本质,引起了不正常的教育竞争,将家长、学生、学校、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大学等都裹挟其中,恶化了基础教育的秩序,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解决教育内卷问题的目标是让学生热爱的不是分数,而是知识;让教师热衷的不再是外在的诱惑,而是内在的事业驱动;让学校追求的不是庸俗的功利,而是真教育。但当前我国教育内卷的治理还面临以下困境。

(一)教育内卷的两面性

教育内卷问题不容易解决,更难根除,其原因就在于教育内卷的两面性。一是学习形式与学习内容是一体两面的。比如,学生学习效果既反映在学生学到的知识及学生的真实感受方面,也反映在分数上,即使分数有偏误,也有其合理性,不可能弃之如敝屣。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情况也是一样,考评不可缺位。二是形式正义仍然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在保证形式正义时,有时就不得不放弃一些实质正义,难以两全其美。比如,从过去分省高考自主命题到回归统一高考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回归被很多人认为是倒退,但我们要认识到,这不是由教育本身推动的,而是由各社会群体的期待带来的。在我国,长期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教育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弱势群体即使自身处境不利,仍然对后代寄予希望。他们认为,全国统一高考比分省高考自主命题更能带给他们这种希望。由此看来,基础教育的内卷也有一定的社会积极作用。如果因为高考本身的问题而抛弃了高考制度,社会是无法接受的。在这点上,今天的高考制度与古代的科举考试有些相像,保证社会的向上流动是其存在的主要合理性,在这一点面前,教育内卷效应反而变得次要了。

(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缺乏可操作性

基于教育内卷与教育评价制度的密切关联性,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破解的策略,就是通过改变教育评价方式纠正偏差,从而缓解内卷的严重程度。实际上,国家层面对此已经进行了政策设计。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顶层推动了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但是,政策落实到基层的时候,就需要解决更多的具体问题,例如,对中小学管理者来说,如何改变评价方式?可不可以不要评价?如果要的话,哪种评价方式是合理的?这些都是现实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资源分配是一个重要问题,基层决策者和执行者就要思考,不要评价或者改变评价,对于资源分配将产生何种影响?改变资源分配方式会不会抑制学校发展,甚至出现倒退,并与当代发展主旋律背道而驰?这些问题非常具体,可谓是言易行难。

(三)外部力量难以打破劣势均衡

本质与形式的偏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当其偏离度达到一个阈值时,就需要予以干预。从“囚徒困境”的角度看,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最优策略选择,最后的结果将是非合作性的占劣均衡,劣于每个人都选择非最优策略时的合作结果。但是,后者却不是一个稳定均衡,而前者的占劣均衡却是一个稳定均衡。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更容易形成的共识是:虽然分数竞争不是一个最优解,但是容易在此达成均衡;反之,虽然非分数竞争是一个优化解,但不仅难以达到均衡,反而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所以,为了维持“囚徒困境”博弈中的非稳定均衡,需要强制性的外部力量的介入。[6]对应现实,似乎课外补习就是一个稳定的非最优策略。而政府采取的限制性“双减”政策,就是要打破这种稳定性,改变占劣格局。虽然“双减”政策试图打破占劣均衡,但是之后构建出怎样的格局,从而能够系统性地解决基础教育内卷问题,还需要拭目以待。

结 语

无论我们把内卷视为“剧场效应”,还是“囚徒困境”,实现对其超越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建立怎样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从根本上讲,内卷涉及现代化发展之路的问题,现代化的模式是西方国家创造的,以资本主义为其特征,使人类理性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内卷就是一个典型表现。从批判的角度看,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无疑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问题的本源,未雨绸缪,做好有效的防范。国外以“学术资本主义”为主题的研究,对资本渗透学术领域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学术需要资本但不能走向学术资本主义,基础教育也应基于自身的本质属性而发展。从积极的方面看,有两方面的改进路径:一是从历史传统中寻找完善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资源,部分地回归社会被扭曲前的状态;二是从多元现代化角度出发,积极吸收多元文明的发展经验,探索新的现代化之路——“另类的现代化”和“多元现代性”。在汲取世界现代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正是我们未来努力和前进的方向,也为解决我国教育内卷提供了根本遵循。

猜你喜欢

内卷评价发展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热WOB发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