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审美发现与学习支持
2023-07-28王选遨
王选遨
文学活动担负着人类语言教育、社会认知、精神生活品质提升与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为了发挥文学活动独特的语文教育功能,提高审美鉴赏和表达交流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设置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要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获得审美体验。那么,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获得审美发现与体验?依据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来的特点,遵循文学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将为教师向学生提供有效学习支持提供可行的选择路径。
一、将文学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借助生活经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文学的审美特征是,“文学家运用文学语言,描绘生活场景、事物和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情节),使欣赏者通过对文字描绘的感受,在脑海中呈现出生动具体的形象图景,并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能力、通感、联想等心理活动,获得深广的审美感知,得到超出于文字字面意义之外的体会。”[1]在文学阅读中,欣赏者要获得深广的审美感知,得到超出于文字字面意义之外的体会,是离不开生活经验这个凭借的。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归园田居生活中的交游之乐,其中写到和农人的交往:“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陶渊明为什么要特意写到和农人的交往,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恐怕很难领会其中的深意。试想,作者是一个知识分子,不谙农事,在这样的情形下,春天来了,农人主动而热情的把将要从事的农事活动告诉作者,此时此刻,面对农人的真诚与关切,陶渊明怎能不被深深的感动?再如李清照《声声慢》写菊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注释将“憔悴损”解释为“枯萎,凋零殆尽”,显然将词中对菊花的描写误认为是写落花,这就与后文“如今有谁堪摘”形成了矛盾。既然菊花已“枯萎,凋零殆尽”,又如何去采摘呢?在这里,“满地黄花堆积”究竟是写花开还是花落,生活经验将会提供重要依据。就词中“雁过也”交代的时序特征,此时应是深秋,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满地黄花堆积”应是菊花盛开怒放的情形,至于“憔悴损”只不过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已。《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她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正是作者凄惨处境和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此时此刻,菊花怒放,但作者已无心侍弄整理,任其满地堆积,更无心采摘欣赏了。以上例子告诉我们,文学作品的欣赏是离不开生活经验参与的,在文学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创设阅读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对文学作品所构建的文本世界的理解与对现实生活的理解结合起来,在体验、联想、想象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二、利用文学作品在叙事中设置的变化、转折、矛盾、冲突、反常、意外等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深度思考
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通过情节发展中的变化、转折、矛盾、冲突、反常、意外等,来展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刻画人物性格,凸显事件的意义。“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2]抓住人物生活情境中这种富有意味的变化,就等于抓住了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关键。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贾母问黛玉念过何书,黛玉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而随后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却是:“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人物的言语为什么会前后矛盾呢?比较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第一处贾母问话的时候,出于对外祖母的尊重,林黛玉据实作了回答,但在对话中黛玉觉察到外祖母对女孩子读书持反对的态度,所以当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便改口回答不曾读,其中固然有自谦之意,但更多的还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自已的言行所作出的调整,这就很好地表现了林黛玉初入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机敏性格。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只不过是一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却辖制了整个中学乃至全城,在他的压制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反常的,读者不禁要问,别里科夫真有这么大能量吗?其实在小说中,辖制全城的并不是别里科夫这个人,而是沙皇专制主义统治造成的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的因循守旧、恐惧变革的社会思想意识,正如小说结尾指出的,“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小说正是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刻画,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心灵的毒化,表达作者变革社会,革新思想的愿望。
三、关注人物在压力下的选择和行动,借以透视人物的性格真相和作者人物塑造的意图
美国剧作家、编剧教练罗伯特·麦基认为:“人物是人性的比喻。”人性是复杂的,对文学形象决不能作概念化平面化贴标签式的理解,而是要察其言、观其行,充分关注人物在压力下的选择和行动,借以透视隐藏在人物表面特征下的性格真相和作者人物塑造的意图。“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3]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形象为例,可以看到人物的真实性格是如何在压力之下一步步被揭示出来的。在沧州遇故旧、接管草料场两段情节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林冲,其间虽有买刀寻敌的短暂冲动,但也因为找不到仇敌的踪影而作罢。但到了草料场被大火焚烧,洞悉了陆虞侯一伙置林冲于死地的阴谋之后,林冲爆发了,走上了手刃仇敌,快意复仇的反抗道路,读者终于看到了林冲性格中正直、刚烈的一面。林冲面对高俅一伙的步步陷害之所以选择隐忍,是因为林冲希望通过回避冲突来实现和妻子团聚的愿望,隐忍并非林冲的本意,而是不得已的选择。火烧草料场摧毁了林冲的生活愿望,让他从幻想中彻底清醒过来,恢复了一个英雄本来就该有的模样。正是人物面对不断加强的压力所做出的抉择和行动,才让读者看清了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性格表象下的性格真相。林冲走上反抗道路在《水浒传》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所谓“官逼民反”,他是真正被逼出来的。在文学阅读中,关注人物在压力下的选择和行动,将会为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美学价值提供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四、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人的想象力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由人不同的生活经历、经验、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艺术审美修养等形成的心理结构决定。不同的读者感受语言媒介传达的同一形象时,对形象的理解和从形象中得到的美感享受往往会有一定的差异,或对形象的丰富内涵理解不够,或通过想象更充实丰富了形象。”[4]如对《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形象的理解。小说中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老人,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人生的成败到底该如何衡量?一般认为,桑地亚哥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子”的典型代表,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但也有学生认为,桑地亚哥老人是一个真正的失败者,因为尽管在茫茫大海上,他凭借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展开了一场人与自然惊心动魄的搏斗,但最终还是没能抵挡得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到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小说以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启示人们,当环境的力量过于强大的时候,仅凭个人奋斗是不能取得成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团队协作,用团队的力量去战胜困难,争取事业的成功。由于小说带有寓言性质,这样的理解是可以成立的,并且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正因为不同的读者感受语言媒介传达的同一形象时,对形象的理解和从形象中得到的美感享受往往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而不能用现成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实现作品功能潜力的主体,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5]在文学阅读中,教师应遵循文学艺术表现与审美鉴赏的规律,通过有效的学习支持,促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力求有自己的发现,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文学活动独特的语文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