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二首》解读的三个抓手:主题、诗意、写法
2023-07-28谢强
谢 强
《散文诗二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文的教学宜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与这一单元前两篇教读课文《秋天的怀念》《荷叶·母亲》进行比较,概括其领悟亲情的契机及回馈亲情的方式。再让学生将《荷叶·母亲》与《秋天的怀念》进行对比,找出二文的文眼,确定二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探究感情基调与语气、语调的关联。由于本课中的《金色花》《荷叶·母亲》自成系统,因此可以从联想与想象、视角与口吻、象征和比喻等方面进行写作手法的比较。如果还有时间的话,还可以进行拓展阅读,通过知人论世探究泰戈尔的精神世界。由此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敦促学生将学习所得转化为学习技能。
一、初探思想主题
回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和前面两篇教课课文《秋天的怀念》《散步》会发现,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亲情。且本篇课文的两首散文诗与本单元前面两篇课文都涉及到“母亲”,只不过领悟的契机和回馈的方式不一样罢了。教师可以整理出一个“主题探究”表格,先是列出《秋天的怀念》《散步》的亲情领悟的契机和回馈的方式,再让学生自主梳理、总结《金色花》《荷叶·母亲》亲情领悟的契机和回馈的方式,如此一来既给学生以学习支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与前文进行串联,从而在整个单元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探究。
通过梳理总结得知,《秋天的怀念》表达的是母亲至死都在牵挂的亲情,这份卑微而又伟大的母亲感动了无数读者,史铁生领悟到这份母爱是在母亲临终前说的话,而史铁生回馈母亲的方式,则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回报母亲的无尽牵挂。《散步》所涉及的母爱表现在母亲对作者事事尊重、事事顺从,而莫怀戚对这一份母爱的领悟契机在于看到母亲变得年老体弱,逐渐衰老,面对不断衰老的母亲,莫怀戚所做的是尽可能地陪伴母亲、孝顺母亲。《金色花》中,泰戈尔想表达的同样也是母爱,这种母爱是在作者自己变成金色花来观察母亲时领悟到的,为了回馈无私的母爱,泰戈尔的做法是悄悄地陪伴着母亲,让母亲也感受到自己的爱。而在《荷叶·母亲》中,冰心是在清晨看到大雨无情地打着红莲时,是荷叶站了出来,用自己薄弱的身躯挡住了雨势的进攻,红莲正如自己,荷叶正如母亲,这种无私的母爱打动了冰心,于是她写下这篇散文诗赞美母亲。
通过以上梳理,学生了解到这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都是母爱,虽然这些母爱领悟的契机不同,作者对母爱的回报方式也不相同,但一方面得以对整个单元建立起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对《金色花》《荷叶·母亲》建立起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再探文章诗意
作为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有着浓浓的诗意,这种诗意主要借“文眼”得以揭示。“文眼”作为文章最为重要的信息,不仅起着揭示主题的作用,而且饱含深情,值得好好品味。朗读不但可以感知蕴涵在文中的情感,更可以通过语序、标点、称呼的变化,感悟这种情感的细腻之处。
所谓“文眼”,是一篇文章之中最能够揭示主题的最重要内容或关键性语句。这样的关键性的语句往往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了文章的中心。将《秋天的怀念》与《荷叶·母亲》放在一起比较后会发现,《秋天的怀念》的文眼是文章最后一段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里面所蕴涵的感情基调,是低沉内敛的,是对母亲去世后,作为哥哥内心许下的承诺,是坚定后悔的,一方面后悔没有在母亲生前好好对待她,另一方面也坚定了决心:一定要带妹妹好好生活,不辜负母亲的在在天之灵。《荷叶·母亲》的文眼也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里面所蕴涵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愉悦的,是作者在看到荷叶护莲后的感慨,为荷叶这种无私的母爱所感动,她赞美荷叶的这种为了子女无私奉献的精神,借此对自己的母亲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当课文的感情基调是低沉内敛时,朗读时的语气应该是沉重的,朗读时应该放慢速度。而当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欢快愉悦时,朗读时语气应该是昂扬的,语速应该稍微放快一点。也就是说,不管是感情基调的确定还是朗读的设计,都应该考虑文章的情感表达。事实上,进行朗读设计时除了要关注文章的感情基调外,还应该关注到语序、标点和称呼,因为当语序、标点、称呼发生变化时,相应的情感和表达效果也会发生变化,以下以《金色花》中的一个语段为例加以说明。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当我们变换语序,将原句变成“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时,原文那种母亲虽带点责怪,但更多的是关心疼爱和担心的语气,马上变成了不满、责问,带有批评的语气,对比之下,方显原句的到位之处。当我们变换标点,将第一句后面的“?”变成“!”后,会发现原来母亲口中的那种担忧、慌忙、对孩子无尽的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呵斥和批评。当我们删去称呼,将第二句中的“妈妈”删去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我”是带着撒娇、调皮的语气说话的,删去称呼后,则更多的是不耐烦,更多的是冷淡的语气。
三、三探文章写法
《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同中有异,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细致比较,以了解两首散文诗在写法方面的不同,分别是联想与想象、视角与口吻、象征与比喻。《金色花》所写皆是作者的想象,他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借想象中动作与心里话,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充满童真。《荷叶·母亲》则是通过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母亲,借此表达对母爱的赞美和对母亲的感激,一个是想象,一个是联想,有所区别。《金色花》是模仿儿童天真浪漫的口吻来写的,用孩童的视角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对母亲的感激,充满了童真童趣,而《荷叶·母亲》则是用少女的视角,用少女的口吻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赞颂,二者所有区别。《金色花》中,作者将自己比作是金色花,金色花不但象征着儿童的天真浪漫,也借此表达对母亲的感激。《荷叶·母亲》中,作者以红莲比作儿女,以荷叶比作母亲,用荷叶对红莲的庇护比作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从而传达出对母亲的感激,对母爱的赞美。总的来说,《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在写法上有所差异,但所表达的,则都是对母爱的赞美。
总的来说,《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可以通过结合单元提示初步把握文章主题,可以借助朗读品味诗意,把握课文情感,通过写法探究对比二者的不同,借此三个抓手,可顺利完成本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