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路径研究

2023-07-27樊倩倩李润薇

村委主任 2023年2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乡村治理数字技术

樊倩倩 李润薇

摘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够推动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乡村治理结构更加优化,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文章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重要性出发,进一步分析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面临的数字鸿沟、技术排斥、治理悬浮、技术依赖等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对策,以期推动数字化乡村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数字技术;乡村治理;路径探析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2-0034-03      中國图书分类号:D422.6      文章标识码:A

作者简介:樊倩倩(1998-),女,汉族,甘肃陇南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

李润薇(1998-),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将乡村发展上升到国家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乡村发展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3]。党和国家先后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为建设数字乡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南。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嵌入乡村场域,在为乡村治理形式和内容创新提供动能的同时,也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技术治理具有双重效应[4],在促进乡村治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因此,需对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路径进行研究,以期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1   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

1.1   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乡村社会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乡村社会结构不再是传统的“熟人社会”,农村社会变得“流动”[5]。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在地化”的治理模式不再适用于乡村的治理现状,而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乡村社会的传播和应用,驱动着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和升级。首先,数字化技术促使乡村居民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过去层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转变为分布式的信息传播,这一传播方式的转变对乡村治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朝着更加“精细化、智慧化和效能化方向发展”[6],数字技术的发展驱动乡村治理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个人和组织间沟通的发展方向。总之,数字技术正在推动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乡村治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1.2   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治理结构的优化

数字技术具有多元、开放等特征,不断解构着“传统的单向式治理结构”[7],改变着乡村治理主体各自权力、职责以及行为互动关系,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主体结构和权力结构更加协调优化。一方面,从乡村治理的主体结构来看,乡村治理数字化的理念在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各主体在治理过程承担相应的职责,以实现“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社会参与、科技支撑”[8]多元协同治理。另一方面,从乡村治理的权力结构来看,数字技术能够推动乡村治理的权力结构朝着“扁平化”[9]的方向转变,“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格局要求各权力主体进行平等、多层级的互动,这一过程必然驱动权力结构的优化。总之,数字技术所具有的分布式、多中心、开放化的理念不断促使乡村治理结构进行调整。

1.3   数字技术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治理转向数字化智能治理,也就是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新科技”[10],实现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以及政务服务的智能化。从生产生活层面来看,以算法、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各类智能惠民服务。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农村电商发展、智慧旅游等推动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从政务服务数字化层面来看,乡村数字化服务综合治理平台能够实现“数据融通”“智能督办”[11]等全景式服务,实现了全景感知和异动管理,提高乡村治理的精准化、自动化、高效化水平。总之,抓住数字化时代发展的机遇能够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所具备的开放、协同、自控的优势,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2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数字技术在嵌入乡村场域、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数字鸿沟、技术排斥、数字悬浮的潜在风险。因此,在数字技术发展的汹涌浪潮中,需要把握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两面性,促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良性运行。

2.1   技术排斥和数字鸿沟加剧了不平等

数字技术具有一定的门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受教育程度等相对较低,技术排斥和数字鸿沟成为制约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障碍,导致乡村治理中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从技术排斥的维度来看,数字技术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的门槛更高,部分群体游离在乡村治理数字化之外,其中,中老年人是被排斥在外的庞大群体,他们“受到自身特征因素、家庭经济因素、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12],很难融入到乡村治理数字化体系之中。从数字鸿沟的维度来看,不同地区、不同村庄、不同年龄、性别等群体之间均存在数字鸿沟现象,不平等现象由此加剧,这种加剧体现在数字技术成为新的资源,数字鸿沟意味着资源的鸿沟,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及群体间的平等参与。

2.2   唯技术理性导致乡村治理数字化形式主义

技术理性具有追求效率、计算、增长的逻辑[13],在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数字形式主义的风险。首先,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对绩效的追求,各地争先恐后地进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简单地、盲目地理解为开发数字平台,然而这种同质化、重复性的数字化平台的实际使用率很低,造成严重的浪费。其次,各平台、部门之间数据不通,“数字孤岛”现象显著,这种“数字孤岛”现象导致信息采集等工作的重复,给乡镇工作人员和乡村居民造成“填表”负担,数字形式主义现象加剧。最后,压力型体制和数字化绩效考核引发严重的数字形式主义,出现了服务公众变为形式主义的动机偏离现象、整体性推进变为碎片化建设的方式偏离现象、多元主体协作治理变为政府一元化管理的机制偏离现象、提高效率变为增加负担的效果偏离现象。

2.3   数字悬浮现象显现

悬浮指的是两者的关系不够紧密、处于难以对接的状态,数字悬浮则指的是数字技术难以融入乡村社会的现象。数字化乡村治理过程的数字悬浮主要表现在数字治理理念迟滞、数字服务供给脱节、配套治理制度不健全。首先,乡村居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更加信任和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治理方式,这就使得乡村治理数字化理念难以迅速内化于村庄治理之中。其次,依赖于平台、小程序等开发的数字治理并未真正将乡村居民的需求考虑进去,反而过度追求注册人数、点击率,给工作人员和村民造成一定的负担,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治理数字化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最后,数字乡村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与乡村治理数字化配套的制度机制不健全,导致乡村治理数字化缺乏良好的运行秩序,造成数字悬浮现象。因此,未来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数字技术和乡村治理的适应性,充分考虑村民的需求。

3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路径

尽管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仍面临诸多风险,但数字技术依然是促进乡村发展、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基于乡村治理数字化视域,探寻符合乡村社会实际情况的优化路径,使得乡村治理数字化发展更加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3.1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共同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并强调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14]。其中,党的领导成为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应有之义,党领导的“一核多元”乡村治理数字化共同体能够为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确立价值导向,能够为乡村治理数字化提供思想引领、组织建设、行動统筹的重要作用[15]。因此,必须要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发挥多主体的动能性,形成治理合力,为乡村社会发展培育内生动力。

3.2   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发展,不断缩小数字鸿沟

不同层面的数字鸿沟成为乡村治理数字转型的障碍,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不断缩小和弥合数字鸿沟。首先,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农业、数字产业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扫清数字基础设施障碍。其次,加强对农村干群数字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数字素养,为乡村治理数字化提供人才队伍保障。最后,树立包容的治理理念,针对中老年人等群体制定差异化、包容性的数字化服务,尽可能地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使更多的乡村居民享受到数字化发展的红利。

3.3   建立健全数字治理规则,为乡村治理数字化减负

由于数字治理的规则不健全,容易导致数字形式主义、数字内卷、伦理风险等,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数字治理规则,为乡村治理数字化确立良好的秩序。首先,中央层面的顶层规划,国家已经出台系列数字乡村建设的规划和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需要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监管措施,增强数字乡村建设的规范性。各地也要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结合各地乡村发展情况,细化数字治理的制度,完善乡村治理数字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其次,在县乡层面,根据中央和各省出台的数字治理规章制度,各乡村明确自身发展的特点,避免盲目的绩效锦标赛和无差别的数字平台开发,而是要下沉乡村,发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优势,推动乡村治理高质量。

3.4   保持乡村特色,增强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适应性

乡村社会具有复杂性,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必须要尊重乡村发展的自然规律,契合乡村社会的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增强技术治理的适应性。一方面,尊重农村传统文化,这是乡村特色所在。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保护乡村传统的文化,将村民的“根”留住。另一方面,增强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适应性。合理发展数字农业,考虑农业发展与数字技术的匹配度,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适合智慧化发展的村庄和农业品类。

4   结束语

数字技术能够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虽然这一过程面临一定困境,但是对待数字技术必须持以乐观的态度,抓住数字技术发展的红利,使其适应乡村社会发展的现状,并尽可能地减少数字技术给乡村治理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02).

[2]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17(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EB/OL].(2019-12-25)[2019-12-25].http://www.cac.gov.cn/2019-12/25/c_1578810508473189.htm.

[4]丁波.数字赋能还是数字负担: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实践逻辑及治理反思[J].电子政务,2022,(08):32-40.

[5]丁波.数字治理:数字乡村下村庄治理新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2):9-15.

[6]唐京华.乡村治理数字化的运作逻辑与推进策略——基于“龙游通”平台的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22,(03):52-58.

[7]胡卫卫,申文静.技术赋能乡村数字治理的实践逻辑与运行机制——基于关中H村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证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5):61-67+75.

[8]郑永兰,周其鑫.乡村数字治理的三重面向:理论之维、现实之困与未来之路[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6):635-643.

[9]胡卫卫,卢玥宁.乡村治理数字化共同体的生成机理与运作逻辑研究——基于“中国大棚第一村”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证考察[J].公共管理学报,2023,20(01):133-143+175.

[10]刘俊祥,曾森.中国乡村数字治理的智理属性、顶层设计与探索实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01):64-71.

[11]张兆曙.参与困境、场景升级与数字乡村的全景治理——对湖州市“数字乡村一张图”治理平台的案例研究[J].浙江学刊,2022(05):88-99.

[12]沈费伟,杜芳.数字乡村建设中老年人参与的包容性治理: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01):103-111.

[13]李伦,宋强.技术理性的伦理表征及其超越[J].伦理学研究,2022(01):92-98.

[14]光明网.保障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EB/OL].(2020-01-15)[2020-01-15].https://m.gmw.cn/baijia/2020-01/15/33482793.html.

[15]张新文,郝永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J].学习论坛,2022(02):93-100.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乡村治理数字技术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