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之花在初中语文课堂绽放

2023-07-27何荣靖

幸福家庭 2023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初中语文

何荣靖

近年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初中语文课堂,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语文学科是各个学段的基础学科,它既是一门语言教学类学科,也是一门品德教育类学科。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还可以使其受到良好熏陶,人生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相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探讨如何让德育之花在初中语文课堂绽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意义

(一)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義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升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语文教师应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和德育渗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将德育渗透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导入、熏陶的方式来渗透德育,有助于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前,社会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求其具备高尚的品德。如果一个人具备良好的文化学识,而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学识,只具备优良的品德,就难以对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语文学科承担了文化育人和道德育人的重要职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形成高尚的品德,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师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才。初中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内容,努力实现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引导,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消化德育知识,从而改正错误的思想理念和行为。

(二)顺应学生发展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推动语文教学和德育的融合,让学生既能在课堂中汲取语文知识,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遵循适度教学原则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把握好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达到以德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避免道德元素渗入过多,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价值;也要避免道德教育流于形式,使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第一个词语是爱国,爱国是一种深刻的情感,是一种对自己所生活的国家和人民产生的强烈情感。学生只有热爱党和国家,才能够自觉肩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利用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文本对学生实施德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这一课讲述了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英勇事迹,战役胜利的背后是无数英雄的英勇献身。在讲述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重点突出对志愿军革命精神的歌颂:这些“可爱的人”为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经过浴血奋战,换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比如爱汉字、爱语文等。

(二)重视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包含丰富的精神内涵,如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等。教师要从教材入手,充分发掘各种有助于德育的文本材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理解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达到以文育人、以德育人的教学目的。在语文教材中,一些看似简单的语句,实际上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容,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深层含义,理解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背影》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再引导学生进行语段赏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如在“望父买橘”这一段,作者详细描写了父亲的穿着、动作和语言,并两次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体现了父亲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愧疚心理。基于该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父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如自己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有哪些感动的时刻,对亲情有怎样的感悟等,以此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友情等情感,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

(三)结合生活实际树立道德模范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初中语文知识能够向学生阐释一定的哲理。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分析教材文本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时代人物,并选取教材中优秀的道德模范作为榜样。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述了一些平凡但是有着优秀品格的小人物,从这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之处。其中第十课《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阿长”性格粗犷却很善良,对孩子们关爱有加;第十一课《老王》里的老王,虽然身体残疾,却能心怀感激之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身边的小事”作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对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学生提出身边的医护人员、警务人员总是在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的学生提出环卫工人在默默守护着美丽的城市等。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现实世界的人性之美,这对于培养学生善良、乐观、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初中语文教材含有一些哲理性很强的文言文经典著作,在进行语文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比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爱莲说》一文中,作者描述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自身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周敦颐为官多年,清廉勤勉,但是他所在的官场腐败现象屡见不鲜,这篇文章写出了作者洁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教师应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又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身对愚公坚持不懈精神的看法,探讨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贵之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愚公精神”运用到实际学习中,如“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除了教材中的文本,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也有着德育价值,教师应当挖掘蕴含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都蕴含着道德哲理,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组织读写活动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从课文阅读到作文写作,实质上就是一个由以阅读为主导的内隐思维向以语言创作为主导的外在思维转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根据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观点。

比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主题为“观点要明确”,要求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善于从现象中提炼观点,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读写活动时,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写作技巧,还要培养他们的写作立意思维,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忽视了作文评审中的价值观部分。教师应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开展读写活动,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对社会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不同类型的文章都有一定的道德价值定位,比如科普类的作文可以写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体现学生的环保意识;议论类的作文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论点要有一定的思辨性;记叙类的作文要突出真情实感。通过读写活动,学生方能写出优秀、流畅、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而不是盲目地对优秀作文进行套作。在写作活动中,教师还要融入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并在写作中用语言展现出来。

(六)组织课外德育活动,延伸语文课堂

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夠的,教师还要重视课外活动,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德育渗透。以课堂德育为基础,教师要拓展课堂内容,开展多样化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同时,加深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环保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成为一个关心环境、关心社会的人。针对一些时事热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点看待事情,在辩论过程中倾听他人的意见,在观点博弈中不断增长自身的见识,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语文课程是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标准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主阵地。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之花在初中语文课堂绽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形成良好品格,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黄平县苗陇九年制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德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