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023-07-27黄俊齐
黄俊齐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进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了解新的时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懂得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会如何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初中数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不懂得如何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懂得如何合理地提出问题,不懂得采用何种方式解决问题。本文针对当今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使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发问,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思索有关课题。在发问与提问的互动中,他们的思路得以开阔。[1]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相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有关解决方案。在这种训练中,学生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数学知识,也拓宽了眼界,同时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进而也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大部分初中生缺乏相应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提出疑问,说明情况,寻找解决的途径。正是由于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正确掌握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并发现他们学习的困难,从而协助他们正确地解题,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等。[3]
(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后,初中数学教学全面实现了教学主体的转变,它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教师为指导者、学生为主动研究者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知识的传播主体和学习的探索者,并有了不断学习的动机。目前,除利用各种新教育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外,还应从学生的基础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发掘问题,在问题的激励与带动下逐步激发他们对数学课程的持久兴趣,进而依靠自己的能力解题。所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就可以激发并保持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4]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再现过程,学生会发现问题
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般缺少质疑精神、积极思考的心态和对数学探索的兴趣,他们更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沟通、相互作用、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认识、探究和讨论的活动中,教师要给予他们科学的引导与支持,使学生通过再现知识形成的环境来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应用,进而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开发技能。课后教师巧设舞台,为学生提供发问的平台。让学生产生疑问的重点,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埋伏”问题,使他们在一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质疑。
教师要在课前布置好预习任务,并出示辅导纲要,使学生清楚明白这节课的目的与任务。上课前学生要找出什么问题,在课堂上要探究什么问题,采取哪些方式探究,学生最后要处理什么问题,这都是课前的“铺垫”。教师及时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状况,让学生讲授和演示课前的预习成果,其他学生也可以向讲解者询问,但教师要通过实际操作指导学生问题的走向。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基本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通过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提问方向。实践证明,在课堂中不断诱导学生疑问、释疑、拓疑,是训练学生数理思维的重要方法,疑问、释疑、拓疑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态度。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敢提出问题
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很容易形成怀疑的种子。不过,这颗种子是否能萌发,就在于是不是有理想的生活环境。教师要营造一种理解与宽容的氛围,只有保障他们的心灵“安全”,他们才能勇于怀疑。倘若他们的怀疑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同,反倒总是遭到指责、嘲笑、挖苦,那他们的怀疑愿望与行动就会遭到抑制,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怀疑了。
所以,在数学課堂上,教师要构建相互尊重、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充分交流、平等互动、民主探究、共同鼓励、民主交流的小组式合作教学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加强教师间、生生间的互动,自觉地引领学生走向良好的心理发展阶段,并用心感受社会与问题情境下的共鸣和整合,以此鼓励他们更积极、自主地成长。
(三)教会方法,学生会提出问题
陶行知说:“新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对于教育,要有信仰心、责任心、同理心,要有开辟精神和试验精神。”学习是前提,学习也是目的。对有疑问的学生,如果他们敢于质疑,教师就应该肯定。教师要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适时对学生加以提醒与引导,逐步告诉学生合理、正确的问题解决途径,使他们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由“帮助”到“放手”的大跨越,也逐步让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更大的价值。
解决问题并不代表思考活动的终止,只是进一步探索的开端。反省是对问题处理活动全过程中的深刻反省,是进行探索与再创造问题的活动过程。在掌握某个理论或者概念的同时,教师可以提问:概念是如何产生的?你想用某一个方法验证它吗?当关键词改变了或加减后会怎样?在掌握某个定理或公式时,还可以反问:一些重要定理或方程是怎么提出来的?可以验证的手段是什么?每一条的依据是什么?哪些问题属于逆命题?它怎样才能成立?在实际求解中,也可反问:需要运用什么手段?这种解答方法的要点是什么?这种解答方法又可以处理什么类型的问题?这种解答方法又是如何形成的?根据是什么呢?还有其他更简单的处理手段吗?经过对题目进一步反思,学生不但能够积累知识点,而且能够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对策。简而言之,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学习,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凸显个性。
(四)养成习惯,学生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地抓住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提问积极性。首先,教师应解释提问的重要性。怀疑是为人类开启宇宙之门的“金钥匙”。古今中外的名人由于提问而进步的事例,为我们提供了楷模。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问。对提问者而言,就算问题很单纯甚至完全没有价值,教师也应该认真解答,并抓住机会引导他们发问。告诉班上其他同学不要取笑提问题的同学,注意维护这些人“提问”的权益;教师也应及时鼓励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鼓舞他们发问的勇气。
(五)“生活即教育”,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教师要保证提出的问题贴合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根据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可知,学生普遍对生活问题有着较高的接受度,因此教师要保证所设置的问题生动形象,贴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以“同心圆、等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同心圆物体,包括汽车轮胎和钢圈、轴承的内外圈等,除了要求学生对同心圆概念有深刻理解之外,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对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对同心圆形象的自我认知。
(六)通过设置问题和引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内容是直接展示给学生的,而在问题教学中,学习内容是通过问题引入的。教师提前吃透教学内容,针对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若干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感兴趣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升学习效率。但数学给人的普遍感受则是乏味、晦涩,产生这种印象的主要原因是数学课堂容易脱离实际。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把数学知识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以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倡导探究教学,启发学生思维
探究式教育主张不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而是指导他们自己去思索、追问、探索并解答。探究式教育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蚂蚁怎样走最近”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先创设一个情境:一只蚂蚁又累又饿,它身边有一个无底无盖的圆柱形盒子,蚂蚁位于圆柱形盒子底面的某一点处。圆柱形盒子高约12 cm,底面半径约为0.53 cm,盒子侧面顶部有许多蛋糕屑。教师提问:蚂蚁怎样从最近的位置移动,以尽快吃到蛋糕屑呢?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讨论,找出最短的一条路线。在各组探究完成后,学生代表发言,接着全班交流,并分享最终解决方案。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八)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现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提问前,教師应该首先让学生看书,接着分组讨论。在辩论活动中,根据某个问题,确定一个小组发言人。教师也可参加小组讨论,以引导学生去想和问更多的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质疑,表现自己的独特观点,增强他们怀疑的勇气。另外,教师对他们的好题、多题、怪题、错题要有正确的态度。一些学生很好奇,有很多问题,教师要认真听这些学生说话,对他们要有耐心,不要忽视他们。教师要对提出奇怪、错误等问题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帮助,并肯定学生的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加以综合分析,并在课堂上逐步解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也要积极思考别人的问题,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设计各种竞赛活动,不断唤起问题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这种检验方式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然适用。因为把问题转变为习得的知识之后,仍然必须时不时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保驾护航。以“全等三角形”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举办知识竞赛的方式,以问答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问题和问题答案的理解;同时在实际问题的具体解决中,当解决方案确定后,教师还可让学生分组相互询问、交流等,其形式也可更加灵活多样。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步,当今时代的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田锦宏.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读与写,2017,14(1):290-244,245.
[2]杨国录.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读与写,2017,14(36):155.
[3]李晨曦.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速读(上旬),2017(6):151.
[4]冯敬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探讨[J].科技展望,2016,26(6):224.
(作者单位:遂平县第五初级中学)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