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2023-07-27马振敏
马振敏
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每一位学校教育工作者加以高度关注。初中语文作为基础科目,更是学生拓展文化思维、丰富知识储备的关键科目。语文教师要善于借助各种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对教材以及课外的各类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汇总及筛选,带领学生通过诵读了解各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内涵与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基于此,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价值以及具体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师带来参考。
一、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满足语文教学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立足当下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守正创新。优秀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吟诵技巧和吟诵方法,才能在课堂上深刻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形成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各类经典文学作品还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语文教师利用课内外时间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1]
(二)有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相对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编排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难度也在加大,学生若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往往无法深刻感知文本的具体内容。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在原有的语文储备基础上,借助经典诵读,可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有助于其高效完成语文学习目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流畅阅读,而且要教授给学生语音、语调等的变化技巧,使其感悟经典文本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艺术之美。在吟诵经典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重视學生朗读仪态的训练,如拿书本的姿势等,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2]
(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经典诵读并不仅仅需要学生吟诵经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具体含义,同时还需要学生借助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将经典作品中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加上教师的正确讲解和合理引导,有助于学生把握国学经典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其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四)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备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应当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如词汇储备。学生具备较高的词汇量能够让其在阅读时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效率。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学习的科目较多,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有助于其提升整体学习水平。通过经典诵读,学生可以学习其他文章,在无形中积累更多语文词汇,让自己的语文知识储备更加完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教师也会为学生补充各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构建教学平台,师生共同参与经典诵读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韵律美
各类经典文学作品通常有着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且韵律悦耳动听,正如《文心雕龙》中所形容的“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教师要告诉学生,诵读经典作为一种阅读方法的集合体,可借助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诵读。如个人诵读、小组诵读、全班诵读、分角色诵读、轮读、范读、品读、听读等。教师还可进行创新,组织配乐阅读、情景读等各种活动。多种多样的活动可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悟作品的魅力。[3]
例如,《周南·蒹葭》这篇文章节奏非常鲜明,有较强的韵律感,教师就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轮流诵读的形式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除此之外,在引导学生诵读唐诗宋词时,教师还可借助轮读或小组读,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对偶、押韵、平仄化。又如,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添加背景音乐;诵读《曹刿论战》时,教师可采用细读、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熟读成诵。再如,在学习不同派系的诗词时,教师可让男生诵读豪放派诗词,让女生诵读婉约派诗词,由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全面指导,如节奏、声调、停顿等,必要的时候可加上音乐,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2.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让学生感受意境美
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仅语言结构体现出美感,其中所描绘的意境也能陶冶学生情操。在诵读经典文本时,教师可借助参与式、情境式、理解式等学习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感受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作为一门体验式学科,学生若能在诵读中体会出文本立意的巧妙之处、写作手法的细腻之处,不仅会丰富其情感体验,还会让其大大提升写作功底。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通常会从意象和语言两大方面进行展现,需要学生借助想象感受文本中的意象。
例如,诵读《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时,学生就要借助想象了解诗人内心由于无法寄出书信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又如,诵读《望月怀远》时,读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教师就要重点为学生分析“月亮”这一意象的隐含之意。再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月如钩”三个字,借助如钩的月亮,不仅向学生传递出诗词创作的时令季节,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情。在后期学生独自诵读时,教师可让学生从分析字词入手,寻找意境,强化情感体验。
3.有效借助梯度化诵读,让学生感受情感美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此句描写出各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包含着韵律美和意境美,还能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美。古代文人墨客在写词作诗时非常讲究语句的凝练,在表达感受时也往往会借助不同的动词,既能做到对仗工整,又能做到情感真挚。
例如,在引导学生诵读杜甫的《春望》时,其中有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会把注意力放在“溅”字上,体会作者的伤神之情。除此之外,在经典作品中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也能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情感。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用了四个表示颜色的词,学生眼前会浮现出一幅动静结合、色彩鲜艳的图画,从而体会出诗的美感。
(二)优化经典诵读评价,做到形式多样、方法多元
1.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互相结合
首先是学生自评。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学生既要细细咀嚼,仔细品悟,感受文章的重点内容,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在阅读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怎样读、读什么、收获什么都是学生可以评价的内容,借助自我评价,学生可养成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等优秀习惯。[4]教师也可从学生的评价中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如自负的学生爱表扬自己,自卑的学生爱否定自己。教师要多引导,让学生真正做到客观评价、辩证看待。
其次是生生互评。在开展小组轮流诵读时,教师可让小组之间的成员互相评价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让学生能够从同龄人的角度提出意见或看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赞美他人、认真倾听的优秀品质。例如,在阅读《金色花》这首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诵读,接着邀请一位学生诵读,由其他学生作出评价,让学生从语句节奏、语气变换等角度提出更加中肯的意见,有助于提高学生诵读的自信心。
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评价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诵读技巧,因此教师需要借助闪光点进行鼓励教育,尽可能帮助学生提高诵读兴趣,为学生将来独自诵读奠定基础。
2.借助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开展赏识性、激励性评价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我意识,在学习或生活中往往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教师要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展各种评价。通常情况下,教师可把评价分为激励性、赞赏性和赏识性三类。例如,一些学生在作业完成或习题练习中表现很好,但在阅读过程中总会遇到阅读不连贯的问题,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可借助激励性评价,课堂上多提问,为该类学生准备内容短小、形式简单的经典作品,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赞赏性评价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眼神交流和动作互动,这样会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读得更加投入。若学生的诵读缺少情感,不连贯,教师可直接走到学生身边,拍拍肩膀,以减少学生内心的失落感,增强其自信心。赏识性的评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表扬,不能夸大事实,更不能虚假赞美。
3.借助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互相结合的形式
由于学生是动态发展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经典诵读时也要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入手。例如,可为每个学生设置诵读成长档案,及时记录学生每次诵读的成果。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查看档案内容,帮助学生及时改正自己在诵读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后期学习方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诵读评价。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内文本,还要借助课外阅读完成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举办各种经典诵读活动,如古诗词默写大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评价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参与情况时,教师可与其他教师共同组建评委组,必要的时候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按照学生的等级发放证书以及个性化奖励,进一步提高学生经典诵读兴趣。
(三)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合理开展诵读活动
初中语文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以及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参考媒介,教师要重视研读教材内容,找到经典文本的编排特点,准确把控编者意图,并以教材为中心拓展课外优秀经典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深刻、清晰地理解每一篇经典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诵读《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该首词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感受作者的意图。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理解和认识,并通过提出问题,如“诵读时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什么樣的情感?”帮助学生奠定诵读基础。学生准确把握诗词内涵之后,再进行诵读时就会更加流畅。
(四)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多种诵读情境
经典诵读活动离不开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同时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借助各种教学工具、教学材料,让学生的经典诵读更有韵味。如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或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或为学生播放音乐以及纪录片,升华学生的情感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诵读,相信学生会与作者产生更多对话。
例如,在引导学生诵读《紫藤萝瀑布》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想象作者眼前的景色,这样才能有感情地诵读。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与该篇文章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资料,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仿真的情境中,认真赏析,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渐产生代入感,再发挥想象力,眼前浮现出文中描写的景色,然后积极投入诵读活动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文化素养。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课内课外互相结合、理论实践互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更多诵读平台,适当延长诵读时间,科学评价诵读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建玲.国学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天津教育,2022(29):126-128.
[2]黄玉娟.国学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
[3]包红艳.文之经典,皓光盈天:谈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展开[J].语文新读写,2021(8):94-96.
[4]孙建兵.谈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79-81.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枝阳初级中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