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学历史随机进入教学法的实例应用与思考

2023-07-27张若开

新课程·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鸦片教学法历史

张若开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改正在进行,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随机进入教学法作为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强调开放、创造、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理念,与我国当下义务教育新课改相契合。所以,笔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历史随机进入教学法弥补传统历史教学中的不足,为同仁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随机进入教学法的概念内涵

随机进入教学法是指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法、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的一种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中会表现得很复杂,对于不同情境中的同一事物,同一个学习者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学习者只有对同一问题或者事物获得立体的、全面的了解,才能达到对该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掌握,而每次“进入”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目的和侧重点,是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方式、不同的角度切入,加深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斯皮罗认为学习有“初级”和“高级”两个类型,而随机进入教学法让学习者在情境中认知与理解问题,获取知识,并经过深入思考,综合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正是高级学习的范畴。

二、随机进入教学法基本环节的教学实例分析

随机进入教学法主张教学情境的带入,教师要把历史知识应用在实际例子当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情境呈现

教师以中学生现有特点和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确立学习主题,为学生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将教授的历史知识融入其中,使抽象的历史问题与历史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情况: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可见鸦片战争对日后中国一系列历史事件、发展走向影响巨大。

学生情况:这节课选自八年级历史课程。初中生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历史认知水平和层面较为浅薄,但已具备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境呈现:

材料一:教师利用教材表格、图片向学生展示从1799年到1839年英国对华鸦片输出的数量变化和英国鸦片走私趸船。(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鸦片数量和走私趸船的庞大体积、运输量,让学生了解鸦片在中国社会泛滥的范围和规模。)

材料二: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尚知敛戢,嗣后上至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全体的毒害和腐蚀。)

材料三:一位英国人也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马克思《鸦片贸易史》(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当时英国人对鸦片贸易的认识。)

材料四:虎门销烟的办法是林则徐经过多次实验后发明的,在海滩高处挖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灌上水,然后将鸦片投入池中……(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鸦片正确的销毁方式。)

材料五:教师利用图片向学生讲解鸦片战争过程。(设计意图:从中英双方的军力、作战计划、武器等多层面、多角度分析,激发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相关问题的学习兴趣。)

材料六: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场景图片。(设计意图:解释《南京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深远影响,让学生深刻记忆国家屈辱历史。)

(二)随机进入教学

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随机进入”学习内容,而教师则要在复杂、多样的情境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建立思维体系,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由于战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今天这节课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鸦片战争进行认识和分析,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英国为何会开展对华鸦片贸易?

问题二:鸦片對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问题三:英军为何能在远洋作战的情况下击败清军?

问题四:《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格局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结合教师展示的图片史料,从多角度、多层面开展独立思考。其中针对问题二和问题四,学生结合课文以及材料二、材料三比较容易找到答案:(1)鸦片导致白银外流,百姓贫困,身体受到损害。(2)《南京条约》致使中国割地赔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失去独立主权。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近代史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在头脑中建立多层面、多元化的历史认识。

(三)思维发展训练

指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历史问题认知情况,给予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元化思维,使其对历史知识形成立体的认知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意识。此环节要以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为基础,所提问题难度应适中,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板书展示三条材料,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英国为缓解财政危机,于1834年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专营权;二是清朝海军实力弱小;三是清朝财税重地——江浙地区,粮源运输渠道——长江、京杭运河。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何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鸦片专营权后依旧对华大量走私鸦片?(2)清朝海军实力弱小的后果是什么?(3)为何英军只袭击中国沿海,军舰只出现在南京,清政府就投降了?

学生阅读三则材料后,就能得出结论:(1)中国封闭的小农经济市场排斥英国工业品,英国只能靠鸦片贸易平衡贸易逆差。即便取消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专营权,也无法改变这一局面。(2)对比英国鸦片走私趸船性能、火力,清朝海军实力弱小,无力对抗英国鸦片走私趸船,导致鸦片趸船在中国沿海肆无忌惮走私鸦片,鸦片在中国泛滥开来。(3)清军海军实力太弱,英军在海上可以随时集中力量攻击中国沿海,英军进入长江出现在南京后,严重威胁江浙财税重地以及长江、京杭运河粮食物资航运,北京已经处于无粮无钱的威胁中,只能屈服。

這个阶段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带入感,将历史材料、多媒体、教师引导、问题思考等相结合,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延伸性思维,让学生获得全面、客观的认知。

(四)小组协作学习

当学生所遇问题的复杂性超出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不同层面、角度展开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之间互助学习、交流、多维度角色思考拓展自身的历史视域。

以本节课为例,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教材,知道鸦片贸易、爆发战争以及战争的影响,但没有将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多维度分析。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划分小组,使之进行分组合作,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不同层面、角度的看法和观点,引导学生延伸对问题的思考,如“虎门销烟”为何不用火焚毁鸦片?当时其他国家对鸦片战争有什么反应?以上问题经过教师引导、自主分析以及小组协作讨论后,学生会得出新的结论:(1)焚烧鸦片相当于吸食鸦片,这里可以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2)列强恐吓威胁战败的清政府,逼迫其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五)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评价体系,并非单一的教学标准或教学对象。评价内容应当包含自主学习能力、历史知识随机进入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所学知识的认知能力等。本节教学实例课后,根据班级31名学生对随机进入效果调查的反馈来分析。

1.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活跃程度、参与度、小组协作等初级效果评价。约90%(28人)的学生能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到“随机进入”教学,说明学生对新教法有参与的积极性。但是,约39%(12人)的学生与其他同学协作不好,超过班级人数的1/3。

2.对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思维发散广度、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中级评价。有约61%(19人)的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不强,问题认识不足。约29%(9人)的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不过,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初中生对知识和现实问题的认知仍处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分析能力。

3.教师起辅助和主导作用的高级阶段调查。当教师起辅助作用时,约39%(12人)的学生反映“一般”,约39%(12人)的学生反映“无所谓”,居然有约61%(19人)的学生反映“感觉很差”,说明学生对新教法感兴趣,但对教师引导或辅助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些反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

本次教学展示的图片、表格、地图、阅读材料等都是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通过相关材料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及时引导,拉高学生对近代中国、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思考层面,促进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来思考鸦片战争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三、建构主义理论随机进入教学法的教学实例注意事项

首先,随机进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根据学生之间能力差异、进度等对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能力水平的引导和帮助。随机进入强调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但随机进入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不同、问题设定不同、小组协作等原因,教师需要适度引导学生。

其次,在随机进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应对学生的突发事件。随机进入教学过程是一个多方互动、协作、交流的发展过程。由于随机进入教学强调“随机”的非计划性教学,鼓励学生表达对历史问题不同的观点,这就导致多方观点可能会发生碰撞。因此,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一旦遇到学生突发问题或事件,能够做到从容、灵活应对。这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如此才能灵活应对突发事件,并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引入更深层面。

最后,随机进入教学应注意情境的合理创设。传统教学方式内容抽象、形式枯燥,而随机进入教学法侧重于历史情境,结合实例,解决问题。要求历史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发散思维,从不同维度评估学习效果。如“鸦片战争”这节课的最终目的是教师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多重视角客观、理性地分析、讨论、研究鸦片战争,将历史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实现历史知识到现实的迁移。

四、结语

随机进入教学法作为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多层面、多角度地认识历史问题和事件等优点。教师将其应用到教学实例中需要与课程内容、课堂节奏相结合,划分为情境创设、随机进入、思维训练等几个步骤。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随机进入教学法的特殊性,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适当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不能喧宾夺主。而且,随机进入教学法的课堂内容“随机”性切入的层面、角度不同,无法预制教学计划,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密切关注学生讨论和发言内容,灵活应对学生课堂突发问题。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现历史知识到现实生活的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胡谊.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1.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编辑:陈鲜艳

猜你喜欢

鸦片教学法历史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毒品极其昂贵,为何晚清穷人也抽得起鸦片
基于“鸦片泛滥”的史学阅读及教学价值追寻*——以《鸦片利益链条上的中国人》的探究为例
新历史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林则徐禁鸦片抗外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