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实施
2023-07-27雷林蔚
雷林蔚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对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课内外地理课程资源利用成为教学的必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是对地理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拓展,把教材中高度凝练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由抽象化为具体,由复杂变为简单,让学生直接感受身边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加强家乡情感培育,从而达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一)确定活动主题
课标确定活动方向,教材提供知识框架。如以“河流”为活动主题,在课标内容要求中就有三处,而且是三个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体现了进阶性。第一阶段,在地理必修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第二阶段,在地理选择性必修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第三阶段,在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标要求“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二)依据主题要求筛选出典型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
霞浦县有三条主要河流,但以罗汉溪为典型。根据教材河流地貌发育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要呈现三大部分内容即河谷地貌、冲积平原、聚落的分布。罗汉溪上游峡谷地貌和柏洋乡冲积扇发育完整,中游有“槽”形河谷、河漫滩平原,再到河口段的泥滩形成以及流域的聚落分布,与教材要求非常吻合,可行性较强。
(三)查阅案例的相关资料、论文等,然后设置问题,最后进行实地考察
教师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科学性、典型性,因为其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质量。查阅论文能为设置问题提供区域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根据设置的问题分地点实地考察,在现场考察中要做好材料收集,包括现场拍照、录视频、记录、访谈、采集标本等,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
(四)对照课标,深挖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重组教学
依据课标要求,认识罗汉溪上游峡谷形态特征及形成过程:首先通过内力作用,在中生代时期花岗岩入侵,后期因构造运动抬升到地表,再经外力作用,流水下蚀、深切,河谷发育。根据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河谷的发育具有连续性、重复性、循环性。罗汉溪上游在内力抬升和流水深切反复作用下,形成罗汉溪峡谷。形成过程以时间为线索,所以峡谷的演变可从时间的角度描述外力对河流地貌的塑造过程。冲积平原的形成可用空间角度描述,如罗汉溪上游柏洋冲积扇的形成,中游河岸两侧河漫滩平原的成因,以及下游入海口处葫芦形泥滩形成。同时这些冲积平原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可分析聚落、耕地分布状况,就能够达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课标、教材有效融合,重构教学(如图1)。
二、课堂实施
(一)依据课标,制订教学目标
1.认识罗汉溪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表形态特点及上游峡谷的形成过程。(区域认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罗汉溪不同河段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区域认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罗汉溪冲积平原影响聚落分布。(人地协调观)
(二)学情分析与评价
1.学情分析
在高一学段完成了地理必修1的学习,已认知河流地貌形态相关知识,但对其演变形成过程缺乏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差,理解肤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讲授河流演变、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其综合思维。
2.评价
由于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不同层级水平的评价(如表1),有利于分层教学和分级作业设计。
(三)教学过程设计(如表2)
以乡土地理课程資源的典型案例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在不同教学内容节点上创设情境,引入递进式问题链,以任务驱动式完成,并提供教学材料搭建阶梯,有利于深入解决层级问题。学生通过深度阅读教学材料寻找解决路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如罗汉溪峡谷地貌发育的教学问题链设计,由描述形态到发育过程,再到推测巨石滩形成,层层推进。在寻找解决路径时,学生要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综合河流各要素,并进行整体思考。
三、结语
由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分散、零碎、开发难度大,教师在课堂上对其的应用十分有限。如何突破这个瓶颈?首先从课标入手,深度理解课标内涵,结合手中教材,融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确定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研学,获取教学素材,整合碎片知识,使其结构化、系统化;其次,分析学情,制定层级评价,设计教学过程,实施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艳梅,陈诗吉,姚培泰.大单元背景下的高中区域地理系统化教学[J].地理教学,2022(18):48-50.
[2]王瑜.基于乡土资源开发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海洋意识培养策略及应用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2.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六中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