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牧区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2023-07-26陈启月杨永兵
陈启月 杨永兵
摘要:三螺旋视角下少数民族牧区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形成政府、企业和院校三者有机体系,各司其职。在兴安盟突泉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背景下,基于突泉县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安格斯牛”养殖技术的任务和能力进行分析,明确该公司养殖员的职业能力,再通过任务驱动法开发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培养适合当地需要的畜禽繁殖员,以此打造内蒙古农牧区特色的职业教育,为“深度产教融合”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经验。
关键词:产教融合;农牧区的职院校;课程开发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着与区城经济脱节的现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影响了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生特的发展特色,实施国家统一的课程无法满职业院校服务区城经济发展的独特需求。为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应作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学校突出本校特色,服务周边地域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竞争优势,加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为基础,同时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可以把“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在具体职业院校中,学校按照其教育哲学思思,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满是其现实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由学校教师、课程专家、企业行业人员多主体参与,共同开发策略。三螺旋理论模型建立在大学、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在三者之间形成的有机体系。政府作为宏现调控者,应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有利于民族地区支柱产业发展与职业院校融合的相关政策,增强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区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为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企业落实政府的政策指导,发挥自身优势,向职业院校调供企业前沿信息。协助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实训基地。打破职业院校跟不上产业与杜会发展需求的问题;职业院校则应抓住机遇,根据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及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岗位设置情况,对自身学校的发展进行专业建设优化。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相适应的发展趋势[1]。
一、乡村振兴视角下内蒙古牧区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自下而上、遍地开花的课程开发形式。我国目前存在区域性校本课程开发不平衡的问题。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比较成熟,但在欠发达的边远农牧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却面临着重重困难。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较差等等。正是因为校本课程具有自下而上、由学校自主开发的特性,农牧区的学校更应该克服困难,落实农牧区发展政策,与当地民族特色、服务经济发展的产业相融合,大力开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乡村振兴的校本课程。
(一)具备完整的体系
在内蒙古牧区进行高等职业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不仅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综合考虑农牧区学生的少数民族身份的特质、师资力量是否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以及如何开展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性评价与评估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课程管理者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结合农牧区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深入了解农牧区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及所属地区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融合民族地区的文化习俗、语言特点、思维习惯及行为方式等,突出校本课程的民族特点与服务地区经济的功能。
(二)多元主体的参与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牧区校本课程开发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一批愿意留在农牧区服务经济发展的有志青年。这就要求当地高职院校应与相关产业密切联系,深入探究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多方考量确立课程目标。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有效经验和知识的获得,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牧区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技能,突出强调农牧区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发农牧区的校本课程更应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该多元主体并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校领导、教师、行业企业专家,还包括当地老百姓,组建四元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生产方式等,农牧区的校本课程不能简单模仿发达地区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而应注意到一些地方性的知识广泛存在于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口承性知识中。[2]应重视农牧区社会人士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参与度,这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突出农牧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
(三)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高职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要以职业能力本位为开发核心,把职业能力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的學生以就业为导向,在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应将视野扩大至整个职业领域内可迁移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体到课程开发,要认识到高职教育的课程有其独特的逻辑体系。打破学科课程体系的课程开发模式,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创建新的课程结构,是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职业活动的特点与教学特点,并进行有机结合,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
(四)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特点
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体现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质量和就学机会等各方面,农村落后于城市,中西部落后于东部。在农牧区进行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着重衡量农牧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不能只是一味地满足政府、学校、产业三者的用人需求而脱离学生的发展情况。开发者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民族特色并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中,让学生明确感受到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并在具有家乡特色的课程中得到归属感,强化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校本课程开发应具有实用性
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自身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农牧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是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的培养不仅只是满足企业的需求还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个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在农牧区欠发达的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农牧区的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体现教育者的美好愿景,更要贴合实际,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要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农牧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农牧区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策略——以“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为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也随之不断变革。[2]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要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通过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当下及未来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是近年来在兴安盟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突泉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行业的有效工程。通过资金帮扶、延长产业链及建设完备的防疫体系,突泉县初步形成了完善的肉牛养殖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突泉县全力为牛产业发展服务,积极打造主导产业竞争的优势,建立集培训、改良、诊疗、防疫等功能为一体的“畜牧120”体系,为全县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畜牧120”服务体系由四级服务网络组成,即1个县级服务中心、3个服务片区、9个乡镇级服务站和188个村级服务点。庞大的服务体系加大了对畜牧人才的需求。突泉县畜牧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兴安盟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兴安盟唯一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应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与当地政府、企业深入合作。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创办独具特色的牧区职业教育。
突泉县鼓励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和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放母收犊”“户养企育”的养殖模式为合作社的农户们带来了良好的收益。兴安盟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属于该学院的农牧林学与生物工程系,主要招收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的同学,培养能在生产、服务一线“干得好,留得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相对的核心岗位(群)有畜禽饲养員、畜禽繁殖员、宠物医师助理等。高等职业学院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当前突泉县已经建立起稳定的乡村振兴产业模式,大型牲畜养殖人才的缺口为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这门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机遇,培养满足当地畜牧产业需求的畜禽繁殖员是“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这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
(二)“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提高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也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盲区”。“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是为农牧区培养服务畜牧产业的乡村振兴人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农牧区的民族性。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农牧区青年对家乡的认可是本门课程开发的应有之义。
“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在三螺旋理论基础上建立政府、产业、学校三方联动的育人模式。采用任务驱动课程设计理念,政府、产业、学校三方参与,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保障。兴安盟行政公署要为“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落实自治区相关政策文件,深入了解区域社会经济、产业企业、职业院校等的发展情况,制定有关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应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协助政府完成对职业院校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发展政策的评估。同时在“政府—企业—学校”三者之间形成的内循环,以政府为导向,引导职业院校、产业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走向,从而确保企业产业、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进而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
“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突泉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背景下,基于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放母收犊”的方案而实行的。此方案共分为三个阶段——养殖前介入、养殖中服务、养殖后保障,农牧民通过基础母牛的繁殖从中获利继而摆脱贫困。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可以根据“养殖中服务”的需求对安格斯牛养殖技术的任务和能力进行分析,明确该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为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依据,如表1所示。
2.母牛回收
在政府的引导下,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与兴安盟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兴安盟职业技术学院在“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借鉴任务驱动课程的设计理念,学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与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形成课程开发小组,以企业岗位职责的需求为标准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起到调节和引导的作用。“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和专业基本能力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表2所示。
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学习任务的确定要紧扣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两手抓,满足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在校企合作的原则下进行深度融合。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主张学生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吸收新的知识。“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在学生具备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的。在明确“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课程培养目标后,邀请企业骨干与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共同围绕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专业人才需求的岗位与数量、职业工作岗位的任务与能力进行商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开发的内容。[3]
“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开发采用理实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将理论知识穿插在“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应掌握的关于安格斯牛的相关知识作为实例融合到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中。通过日常学习,学生应掌握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的相关知识。邀请企业骨干入校,主要为学生讲解三方面内容。第一,为学生介绍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产业,激发学生的乡土情;第二,为学生介绍家畜饲养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应该如何获得,应该掌握怎样的技能才能进入企业工作;第三,身体力行传播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协助学生制订职业规划,向学生发出招聘邀请。[4]
实践课程部分则紧紧围绕任务驱动模式展开,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力,打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企业与学校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产业为本确定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主要内容编写实践手册,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实践,并填写实践手册。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要保障学生校外实践的安全。学生的实践场所分为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放母收犊”牧民合作户两类,前往牧民合作户家进行实践需要政府的帮助,建立学生与产业之间的联系。
开展“认养一头安格斯牛”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安格斯牛生产繁殖整个过程中。因为母牛的配种与繁殖的时间是可调控的,所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由企业选定一头基础母牛,让学生跟踪观察这头安格斯牛从配种到繁殖的整个过程。具体操作如下:进行实践之前,教师播放已选定的基础母牛的图片,之后学生每一阶段去企业实践都由企业人员对这只母牛正处于哪一阶段,这个阶段的饲料配比如何,是否接种疫苗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并给这只母牛做好标记、起好名字,建立学生对母牛情感上的联系。由于在基础母牛配种、繁殖等重要时刻过多人围观会给母牛带来紧张的情绪影响生产,所以可以由企业录制视频,学生线上观看并填写实践手册。“认养一头安格斯牛”的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学生与牛之间的情感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将实践获得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形式
课程组织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在众多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内容简单堆砌的问题,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效果。事实上,在目标确立之后,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与合理排列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应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符,这是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步骤。在组织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科自身的逻辑,还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情况以及环境中课程资源的可能性。课程的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课程目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5]
“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的开发即在专业课的基础上,以突泉县乡村振兴产业“安格斯牛”的养殖为例设计内容。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在对当地产业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爱牧区、愿意服务牧区、掌握“安格斯牛”生产繁殖基本技术及管理方法的乡村振兴人才。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如表3。
根据泰勒课程开发的四阶段理论,目标确立之后将是对经验的选择。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对突泉县肉牛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了解到突泉县目前鼓励“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与当地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稳定的“放母收犊”“户养企育”的养殖模式。基于三螺旋理论,课程开发小组整合了政府、企业、牧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筛选出学习安格斯牛的养殖与繁殖所应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如表4所示。
课程组织形式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各部分的机械相加。一门完整的课程由明确的课程目标和丰富的课程元素构成,课程的功能受课程元素整合方式的影响,各元素的整合方式不同,课程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课程的功能也因此产生变化。把课程组织看作是系统结构,课程各部分的有机结合必定会提高课程的整体质量。本门课程通过对课程目标、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及各知识点之间相关性的考量,采取水平的课程组织形式。
(四)“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政府、产业、学校三方协作的成果,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直接影响校本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要通过观察校本课程的实施,总结问题,完善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需要为基础开发课程,所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最为重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织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是完善校本课程的重要方面。“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的开发就需要企業参与到该课程设置和实施的评价机制中。通过企业反馈了解学生的岗位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表现,找出不足加以改进。该校本课程主要培养服务牧区畜牧产业的人才,应结合课程开发的内容对学生实习牧区的牧民进行走访调查,整合牧民的反馈,判断学生在安格斯牛的管理方法和养殖技术相关领域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以及该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否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从不同维度和不同角度展开,因为校本课程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评价内容就会有所差异。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对职业能力的分析和岗位能力的分析是否准确;校本课程的实施结果评价,即收集师生、企业和产业对校本课程的反馈,判断校本课程的成效,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的开发、实施、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之相应的评价也是因时而变的,我们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采用哪一种或者哪几种评价方法。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都可以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不能墨守成规,需要结合牧区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采用更适宜的评价方式,对课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创新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结 语
牧区教育以“发展”为出发点,又要以“发展”为归宿。农牧区高职院校在“三螺旋”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是对内蒙古农牧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究。内蒙古农牧区经济的落后使很多青年人远离家乡。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内蒙古农牧区全体脱贫,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返贫风险,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人才先行。
参考文献
[1] 李泽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民族教育,2018(05):14-16.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2):2-6.
[3] 程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任务驱动”课程设置与内容设计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2):36-37+45.
[4] 张颖.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J].河北职业教育,2022,6(05):73-75.
[5] 吕立杰,袁秋红.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组织逻辑[J].教育研究,2014,35(09):96-103.
收稿日期:2022-12-21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基金项目资助“‘三方联动:全方位马背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1Y235)
作者简介:陈启月(2000-),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杨永兵(1979-),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