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视域下职业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
2023-07-26李琳
摘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育、技术传承等重要职责。文章对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职业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从强化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强化联动育人、健全课程体系、完善和创新实习实训方式等角度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路径进行了规划,旨在为新常态下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等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创新就业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在于如何切实提升高职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带动高职生开展创新就业。众多学者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1-3]。然而,目前我国关于高职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仍大多集中在单纯地提升毕业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缺少将社会整体就业观念、职业教育新常态等与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融合发展的研究。因此,本文以职业教育新常态为出发点,对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旨在为我国高职教育新常态视域下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一、高职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一)核心就业能力理念逐渐完善
在传统的高职教育理念中,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通常指的是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即学生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等。这种知识与技能所形成的体系构成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架构。然而,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这种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理念已略显落伍,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对高职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等的相关理念进行完善。例如,有学者认为高职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包含了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两部分,一般就业能力指的是学生的三观、工作态度、做事习惯等,特殊就业能力则包括了未来工作岗位特定的职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等。本文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进行总结,认为高职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包含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交往能力等元素,分别囊括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执行力、创新能力、协调团队能力等。
(二)面临职业教育新常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未来,我国的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都要配合职业教育的改革工作进行转型。新的核心就业能力体系强调发挥人才需求方即企业、产业等的办学主体作用,强调在人才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各专业对应行业的指导、评价和服务功能,强调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在这种职业教育新常态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既需要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总之,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已不再是高校一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政府、产业、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通力合作,开展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工作。
(三)高职大学生就业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高职生就业实践欲望较低。相比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方面。然而,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参与岗位实践的期望方面表现得并不强烈,部分学生对岗位实践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高职生这种低实践期望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对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缺乏了解和兴趣,这部分学生在毕业以后极大可能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因而对岗位实践缺乏足够的期望;另一方面則是因为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习时完全没有表现出与岗位需求相符的能力,容易在受到打击以后迅速失去对岗位实践的兴趣。由于现有的高职院校教育制度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时间,一旦学生表现出较低的岗位实践期望,会导致实践教学效率的下降。
2.部分高职学生自学能力较低。在新的高职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理念中,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除需要政府等主体通力协作外,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意识等同样会直接决定最终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水平。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实践的融合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提供实践岗位的企业出于人力成本等原因的考虑有时并不会对学生进行较大力度的岗位培训等。此时,同样也需要高职学生在较强的自我监督环境下开展积极的自我提升[4]。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学能力。有时这种自我能力差等问题在高职三年的学习期间都难以解决,并直接影响了学生最终的岗位实践和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3.部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略差。据部分用人单位反映,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水平等始终处于下降趋势。例如,部分学生在填写个人履历时存在弄虚作假等问题,有时只有在学生参与岗位实践以后才能发现这些问题。因而,很多用人单位不会在初期安排学生从事重要性的岗位。部分学生的核心工作能力得不到充分提升,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的利益得失过于计较,在工作初期过于强调自身的付出与回报,而失去了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对于自身核心就业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阻碍。
4.部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较弱。创新能力是衡量高职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关键指标,需要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作为核心人才培养时,往往更看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然而,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受限于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等,在面对工作岗位的实际问题时不敢承担责任,在创新过程中缺乏耐心,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从这一方面来看,高职生创新能力弱会导致用人单位失去招聘信心和招聘目标,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提升形成负面影响。
二、职业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新要求
(一)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职业道德、工作功利性严重、过于理想化等问题[5]。因而,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首先,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充分引导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在签订就业协议、顶岗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法律意识;其次,要充分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评估能力,不要对未来的工作岗位、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过于悲观或乐观,而是尽可能地客观看待未来的工作岗位,强调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解决学生存在的就业焦虑问题
高职学生的就业焦虑指的是在面临就业、择业时,学生对未来就业情况的自我感知与客观的就业形势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担忧、紧张情绪。形成高职学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自我认知、社会支持、就业形势等。在职业教育新常态下,高职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解决学生的就业焦虑问题,从就业形势、用人机制、性别问题等方面入手对现有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优化。
(三)解决就业观矛盾问题
1.积极的求职意愿和模糊的求职方向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学生与一般本科学校的明显差异在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会在毕业以后直接参加工作,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专接本体系建设,但大多数高职毕业生仍然会直接参与工作,本科生则选择考研得较多,高职生专接本的欲望普遍较低。因而,从求职意愿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求职意愿普遍较为强烈。然而,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求职方向、求职规划等方面的表现则非常模糊,许多高职毕业生并不能明确地为自己制定合理的求职方向。积极的求职意愿和模糊的求职方向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不能实现求职与职业规划之间的平衡,即便顺利实现就业也会因为就业不理想而需要重新择业、就业。
2.过高的就业期望与自身综合素养之间的矛盾。受互联网等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未来的就业岗位待遇形成了一种片面的认知,尤其对自身的综合素养认知形成了偏差,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工作。然而,当面临实际的岗位实践考核时,这种综合素养自我认知偏差会对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严重打击。此外,由于学生的就业期望过高,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过度关注高薪岗位,而忽略了自身能力、专业方向等内容,容易出现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问题。
3.就业选择多元化与职业精神不足之间的矛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所有人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就业选择[6]。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可能未必需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也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就业。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本专业的学习,也不太在意职业精神的培养等。然而,无论何种就业方向,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都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在面临较为多元化的就业选择时并没有充分提升自身的职业精神,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多元化的就业选择下也无法获得理想的就业成果,反而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
(四)解决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等问题
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是造成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就业慢等问题的主要因素。除普遍追求高薪、清闲的工作岗位外,高职学生对工作岗位等、靠、要等的现象也极为明显,择业时眼高手低,对基层工作岗位缺乏足够的认知和耐性。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三、职业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路径规划整体思路
1.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需要着重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的问题,通过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无人监督、督促时也能够实现自我职业提升[7]。
2.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自主创新意愿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往往较差。因此,在高职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从而提升高职学生在择业、就业时的市场竞争力和岗位竞争力。
3.增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质上是将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岗位实践进行融合,通过不断实践完善自我知识与技能体系的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着重增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进行融合。
4.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当代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已经成为用人单位人才引入的重要阻碍。在今后的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政府、高校等应着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感、责任感培养,培养其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使命感。
5.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是企业良好运转的基础。针对当前大學生团队协作积极性不高、能力不足等问题,企业、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协同育人的形式进行合作,在高职院校教学环境中融入尽量真实的企业运作场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对企业的一体化运转形成基本的认识,从而带动学生开展团队合作。
(二)职业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具体策略
1.强化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思想的融合。2019年6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对素质教育明确表述为德智体美劳“五育”[8-9]。本文认为“五育”中的劳动教育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顺利推进,补齐我国人才培养短板的关键。对于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强化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思想的融合,一方面是因为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也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智、提升技能,实现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首先,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校园内开展劳动周、劳动日活动,引导高职院校学生从大一开始便参加文明校园建设,参与食堂、舍务管理;通过具体的劳动和实践引导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社会调查与志愿服务;高校教师或指导员等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展扶贫调研等实践活动,寓教育于劳动实践中等。
其次,政府和高校需要通过协作的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劳动教育元素。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考核体系的改革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支持。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例如教师需要着装整洁、行为端庄,教学过程中要有规范的教学板书、教学课件,劳动教学环节要主动、积极,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传递职业精神等;另一方面,对教师、学生的考核工作需要进行改革,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思想纳入考核体系,从而带动教师、学生开展劳动教育。
最后,高校需要创建丰富的校园劳动文化,通过宣传和弘扬劳动美德,开展劳动模范、技能大师进校园宣讲活动,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在广大学生心中扎根。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等宣传和展示优秀师生的事迹,带动学生开展劳动文化学习。
2.强化联动育人。高职院校的联动育人主要指的是政府与院校联动、企业与院校联动及教师与辅导员联动等。多元联动育人,是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育水平的重要基础。
首先,政府与院校联动育人。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离不开政府、行业的大力支持,政府的产业规划等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择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未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需要与政府开展高度联动,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匠精神教育,以期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
其次,企业与院校联动育人。企业与院校联动育人的优点在于企业能够为高校提供真实的岗位需求、人才培养要求等,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人才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计划,实现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以赛促教、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
最后,指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联动育人。从我国高职院校指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联动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指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形成通力协作的局面,专业课教师只管授课,指导员只管学生生活。因此,在未来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指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真正实现联动育人,形成合力共同开展育人活动。
3.健全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范围本身比本科院校学生更为广泛。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就业能力、爱岗敬业精神等。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引入本科阶段的选修课体系,并将选修课的考核根据一定的权重纳入学生最终的成绩考核中。而选修课体系的建设需要根据政府、产业等的具体规划进行构建,不可一味照搬照抄。高职院校的选修课体系应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岗位实践能力等。
其次,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该逐渐由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高职院校照抄、照搬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思路需要彻底改变,通过建设范围更大、职业划分更详细的实践基地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岗位实践,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协作将实践能力培养纳入联合育人体系中,将岗位实践、社会责任感等的培育工作与理论教学进行融合,增强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最后,应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的合作强化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增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实践技能的学习效果,以实际的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为载体,将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
4.完善和创新实习实训方式。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训工作是高职教育阶段提高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职业教育新常态的出现向传统的高职顶岗实训工作发起了挑战,传统的实训科目、实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一方面,高校应该从宏观层面对现有的实训方式和实训内容进行改革,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协作完善现有的实训体系,将教学工作尽可能细化,可以考虑将实训工作安排由大三下学期改变为大一至大三的各个阶段;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实训环节的工作总结,避免顶岗实训流于形式,通过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顺利就业。
5.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辅导员是高职院校中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重要主体。高职辅导员就业指导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和就业前景。一方面,高校应该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岗位培训,可以通过开办讲座等形式为辅导员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就业指导培训,提升辅导员自身的就业指导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主动与企业、专业课教师开展联动,掌握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情况等,为指导学生开展择业、就业等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结 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解决学生存在的就业焦虑问题等。在今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尝试强化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思想的融合、强化联动育人等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优化,提升高职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艳.就业竞争力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4):14-16.
[2] 王莉薇.外语类大学生泛职业化就业现象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8):59-62.
[3] 魏玮.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1(09):33-36.
[4] 孙文远,葛玥.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會科学版),2022,23(03):17-20.
[5] 鞠红霞.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研究[J].科幻画报,2021(07):28-30.
[6] 崔玉婷.新时代高职生核心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04):95-98.
[7] 刘峰,夏靖婷,王文华.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应用型高校“稳就业”的当代价值[J].江苏高职教育,2022,22(03):59-65.
[8] 周丹丹,黄瑞捷.广西公费师范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6):107-110.
[9] 杨易,郑丽萍,谭瑛.高职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1):82-84.
[10] 林素絮,胡冬颖.核心就业能力对高校学生就业质量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基于广东省30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03):39-48.
收稿日期:2022-12-30
作者简介:李琳(1989- ),女,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