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3-07-26许国鹏

高考·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学法课堂教师

许国鹏

摘 要:问题教学法顾名思义,是通过对知识点的剖析,形成某种认知,得出问题框架。通过对问题的预设、提出、思考、探究、定论等一系列流程进行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改变了高中地理教学的传统性、滞后性,有助于带动学生积极求证、大胆验证,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问题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高中学界,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工作的利器。文中介绍了问题教學法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问题教学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需求和实际效果,在分析地理教学不足的基础上,就如何有效应用问题教学法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教育;地理教学;问题意识

“一千名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如何对“问题”二字进行界定,教育界不同人士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学术研究者普遍认为,问题与学习者追求的情境相关联,但难以感知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心理学将问题探讨分为伊始形态、过渡形态以及最终形态,对学习者而言,过渡形态是未知的、神秘的,即问题的孕育之地;从结构分布来看,问题是由个体掌握的理论技能、明确问题的研究方向以及具体的策略、措施等环节构成。而问题教学法想要体现问题的价值,就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特点:1.可从中获取新问题;2.能全方位解决问题;3.具有讨论价值;4.具有多种论述渠道,如观察验证、实验求证等。

一、问题教学法的理论解析

(一)对问题意识的理解

分析问题意识,是探索问题教学法的前沿和基础,其认知特点如下:1.问题意识与客观环境有关,学习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势必会因各种阻碍而止步不前,学习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接收了这些信息,此时心理处于质疑、困扰、探究的状态,推动学习者组织语言进行提问,最终解决问题;2.问题意识代表学习者对高层次学习能力的追求,求知欲是学习者奋勇向前的动力,由此引发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无限向往;3.问题意识与人的个性、精神息息相关,学习者从批判的角度看待事物,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

高中地理学科的问题意识可进行如下归结:现实中的某种事物或某些变化令学生对原本的印象质疑,加剧了不同思维认知的对立、冲突,开始感受到地理知识隐晦复杂的一面,并以此推动学生深入思考、上下求索[1]。由此可看出,培养问题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它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要求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大胆质疑、积极求证。

(二)对问题教学法的理解

目前,关于问题教学法的文献和实践研究可谓层出不穷,类似文章如“问题导学”“基于问题的教学”“课堂提问”等,都是以剖析问题本质和探索问题实施为主要目的。而对问题教学法的定义、概括,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创设一个与问题信息相关联的教育情境,并带领学生开展论证研究,当学生有能力提问、解决时,即视为达到教学目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行为逻辑十分严密的过程,教师是问题的发起者、是情境的创设者,引导学生边思考、边探讨,并给予适当的点拨、解惑。虽然它很明确地指出了师生之间扮演的角色以及各自的任务,但相较以往“满堂灌”的教育理念,仅多了鼓励生生互动和质疑的环节。

第二,依然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猜想、探究,但情境的创设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必须高度还原教材的基本信息,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组成情境的任一要素,应切实满足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需要,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竞争学习等多种模式的综合运用,以掌握学习技能、培养逻辑思维、树立高尚品质为宗旨[2]。两种看法相较而言,第二种更加切合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即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样具有对问题的预设、发起、质疑、互动等多方面权利,力求达到智力发育、认知进步、技能熟练、思维敏捷的境界。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符合现实需求

(一)新课程标准的需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落实,新高考、新评价等规划项目陆续出台,为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而“改”的主要方向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打破信息壁垒,生生之间应保持紧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即个体服从集体、集体彰显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以往相对传统守旧的教学思路被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教师摇身一变成了教学的策划者,为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不断努力。其中,自主是指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接受能力;合作是指生生之间开展共同研究,体验团体效应在学习道路上的重要性,并逐步具备合作意识、协作精神;探究是指学生对新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索欲,能够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坚持不懈地发掘问题的根源所在。而恰恰与问题教学法的部分理念不谋而合,它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步骤,在恰当时间将多种学习方法进行整合,形成有创意、有趣味、有思考的教学方略。问题教学法是在多种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孕育而成的,它满足了新课程标准的有关需求。

(二)树立正确学习观的需求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在如此环境下,学生想要出类拔萃、力争上游,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可用之才,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争取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方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问题。教师应教育学生珍惜在校的学习时间,争分夺秒地提升个人的素养,不断充实学业生活、磨炼意志品行。学生可将校园视为自己遮风避雨的场所,但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所有的荣誉、成功、失败、苦恼都要自己面对,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很难快速融入社会。如果看待问题和事物过于肤浅,缺乏深入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这样的人生道路是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3]。所以,学生应尽早建立起对学习的高度认知。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和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彻底弥补不足和缺陷,再经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逐渐掌握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沉为积极,使学生敢于直接面对地理学科中的难点、疑点,乐于通过不断思考、批判、总结的方式看清问题的本质。可以说,这种学习品质是十分难得的,它要求师生共同为之付出奋斗和努力。

(三)促进身心健康的需求

高中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部分高中生因身体缺陷、心理疾病、情绪失控等原因导致重大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及校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教师、学生、家长敲响了警钟。高中是学生身心发育和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期,他们对事物、对生活的基本认知已经形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导致学生的情绪十分敏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特立独行、个性突出,但同时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2.思維更加灵活,创造力丰富,但缺乏一定的变通力;3.对情感层面的认知更强,责任意识强烈;4.对待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正在逐渐提升;5.不善于对他人或自己进行评价,以上是学生在青春期的主要特征。无论是思想保守抑或外向,很多学生都有冲动、焦虑的一面,而这些问题往往在与教师或家长的谈话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因缺乏交流,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出现顶撞教师甚至辱骂教师的情况。再比如家庭教育不到位,学生和家长之间产生难以愈合的裂痕,这些问题都可能是悲剧的诱因。鉴于此,教育教学应切合实际,要符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征,一方面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提升家庭氛围的融洽度;另一方面就需要教师亲力亲为,借助问题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不再成为压力,帮助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寻找科学的有效助力。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

毫无疑问,问题教学法的作用主体是师生双方,所以,对教师丰富自身学识,提升信息储备意义重大。传统的地理课堂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完全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进度,学生仅仅是被动学习者,师生之间互动次数较少且效率一般;对学生而言,学习理论知识往往是枯燥且乏味的,并且课堂氛围十分沉闷、压抑。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难免会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逻辑思维也很难得到良性发展。问题教学法颠覆了师生对教学的认知,它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地位,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挖掘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的形式代替了原本的题海战术,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其教学成果可见一斑。而如何进行问题的构思、预设、呈现,以及创设与问题相关联的教学情境,是各位地理教师今后着重思考的问题,并且保证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同时,不会对课程安排和单元计划造成影响[4]。鉴于此,问题教学法迫使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提高素养。在教学实践中,问题研讨又会进一步带动教师的思维发展,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总结地理教学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问题教学法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强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而创造了一种更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权偏重,学生用于自主探究的时间较少,在面对教师提问时,往往因紧张和复杂的情绪,导致回答有误,而教师仅以“对”或“错”给予评价反馈,缺乏鼓励和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容易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而问题教学法则刚好相反,它要求教师放低姿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或生生共同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究。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懂得如何与同伴、教师进行配合,彼此间的沟通频繁、信任无间,在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团队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显著影响,有了尊重和交流,教师就会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诉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教学方案。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压力得到释放、精力愈加旺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呈现出和谐、友爱、求知的课堂氛围。问题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决定着课堂氛围和教育环境的实际情况,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该注意是否与学生所思所想形成一致,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意愿,如果问题的呈现形式过于复杂、问题之间缺乏关联性,则不利于氛围的营造。

四、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形式固定化,新问题占比少

问题是通过预设、引导以及处理问题时演变而来的新问题这几种方式产生。大部分情况下,高中地理课堂的问题是教师提前精心设计准备的,经教师引导后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数量居中,而新问题则少之又少。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教师相对侧重那些回答符合教学期望值,而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比如,每个班级都有几名奇思异想的学生,他们愿意回答教师的问题,同时也会积极向教师询问,但出于对问题内容的不确定性,可能对教学进度造成干扰,教师考虑到教学大局,少有机会详细解答类似问题。因此,学生发言提问的积极性被严重削弱,导致地理课堂又“重蹈覆辙”,缺乏新意,致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培养。

(二)缺乏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

问题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要求地理教师对课堂时间有一个明确的安排,尤其要注重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如若不然,则丧失了问题教学法的真正意义。比如,部分教师抛出问题后,仅仅肯定了一名学生的想法就结束了本次讨论,忽视了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感受;如教师考虑到时间紧迫,对成绩出色的学生进行点名提问,剩余学生没有机会接受教师的点拨,无疑会对课堂氛围造成不利影响;再者,教师提问的频率过快,一次性向学生提出多个问题,而学生因顾此失彼、措手不及导致无法很好地回答问题,更无法得到进步,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因为认知不清而反复教学浪费时间。鉴于此,问题教学法应避免形式化、固定化,并且保证课堂时间安排的科学性。

五、问题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教材挖掘,有效运用资源

教材书籍是最常用的教学资源,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显性或隐性知识,有待教师进一步开发整理。问题教学法是立足教学实际的一种教学策略,所以,加强对教材的运用效率是重中之重。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本身,提炼重点信息,挖掘素材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感受地理学科的渊博与乐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森林的开发、保护》一课时,本课要求学生在掌握某个地区或某种生态现象的基础上,认识到环境污染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就当地的治理对策进行相关探讨。本课的教学意义是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学习森林资源开发及保护的深远影响,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此,在课堂导入环节就要精心巧妙地设计几个问题,力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尽快进入教学状态,如“哪位同学知道森林资源在自然界中起到什么作用?”“森林覆盖率指的是什么?”“我国森林覆盖率是否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一组图片展示某地的热带雨林,让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学习:探讨它的分布情况如何,以及你如何看待热带雨林被称为“长有森林的沙漠”这一说法[5]?此类问题多数蕴藏于教材信息内,要求教师对其挖掘整理,让学生对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等概念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逐渐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知晓环保的重要意义,以及为了响应该政策在生活中需要做到哪些事情,为后续课程进行铺垫。

(二)组织合作学习,实现以问促学

高中地理知识内容繁多且复杂,不同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学生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就难以有效界定其概念。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降低认知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研究,引导学生重视梳理知识点的层次结构,分清知识点所具有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生生之间通过合作探索,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彼此优势互补,大大提升了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区域农业发展”这部分知识时,要确保问题的精简性,问题数量不必过多,但要起到针对性作用。教师可出示两组有关农业生产的图片和视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看一看不同地区的降雨量是否对生产有影响,并尝试思考除降雨外还有哪些因素制约农业发展。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对问题发起探究,各小组经商讨后提交材料,以供教师掌握各组学生的理解情况,随后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问题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区域农业发展中是如何体现的?大家常说的“因地制宜”,对应农业发展的哪些规律或特点呢?引导学生将疑问转化为动力,全方位掌握地理知识。

(三)加强课堂延伸,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并非单独存在的个体,它是基于一定认知基础上,通过建立问题、模拟氛围、构建关系的方式创设而来。如今有不少教师善于揣摩学生心理,掌握他们的学习需求,通过情境的问题化、生活化,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一目了然的教学情境,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这种方式更易于消化吸收,是“学以致用”教育理念的一种表现。

比如,在“城市化”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首先字面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想一下:从儿时到现在,家乡的面貌有了怎样的变化?大家的吃、穿、住、行,与城市化是否有所关联?再比如,教学“天气系统”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借助古诗词营造氛围,改变意境,挑选一些描述天气的诗词歌句设计问题。如“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经典诗句中,蕴含着哪些天气信息?并鼓励学生不妨也按照诗词的方式进行作答。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气候变化,对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重视评价引导,增强问题意识

引导是指从不同角度诱发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联想、思考,很多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会创造新问题,这与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理念有关。往往当教师对其刻意点拨时,学生的脑筋突然“开窍”,对事物的理解力又高了一层,说明学生的问题意识埋藏至深、不易挖掘。鉴于此,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要尽量避免使用“对”“错”进行评价。即便是教师,在点评学生的作答时也要注意语气和态度,高中生心理敏感,特别在意他人不经意间的想法,如果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思考,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热情。比如,在教学《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一课时,教师给出问题:乱砍滥伐对生态资源有哪些影响?学生思索后进行回答,还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令教师刮目相看,因此,不妨在点评时加以鼓励、赏识,学生的“士气”必定高涨。

第二,教学评价与思维引导相结合。当发现问题的本质时,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高速运转中,若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对相关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则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问题“湿地资源被损坏的影响有哪些?”教师对作答给予反馈,并再次提问“你的想法又是基于怎样的认知得来的”?在解決问题的同时,设计另一个问题,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更多知识,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体系的全面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教学法的价值和作用,问题教学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深受广大师生好评。为求进一步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有关教师应做足研究、细心备课,不断反思教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依据学情制订适宜的教学方案,尝试多种教学法的有机整合,为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毕鹤达,周雪宁.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例[J].科技风,2023(2):13-15.

[2]李梁辉.高中地理学术情境试题特质及其对进阶式复习教学的启示:以2021年湖南省地理选考第19题为例[J].地理教育,2023(1):37-41.

[3]张美绚.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地理教育,2023(1):56-59.

[4]黄芳芳,董乔生.大概念视角下的“国家安全”课程内容组织及教学指向:以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为例[J].地理教育,2023(1):8-13.

[5]田瑶.关注学生心理体验达成优质教学效果:高中地理课堂的一个切入角度[J].试题与研究,2023(1):176-178.

猜你喜欢

教学法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