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协同育人研学课程的构建

2023-07-26刘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刘涛

摘要:研学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科课程并轨运行,现实中多由学科教师兼职任教。学科教师常受困于学科角色,难以实现“综合”与“实践”的深刻内涵。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在多年的研学课程中,以“行走成都”为课程载体,探索出“多学科协同育人”策略,由多学科教师协同并进,在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研学课程各阶段,既立足学科、基于学科,又打破学科、统整学科,发挥多学科育人功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与整体建构。

关键词:多学科协同 研学课程 核心素养 行走成都

自学科分化以来,分科教学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和常态。学生在分科课程中学习学科知识,在问题解决中运用学科知识。可以说,分科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在学科教学的路上走得太久,以至于常常忽略儿童的世界是不分学科的。而且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在那些学科交叉处,才更容易引发创新与创造。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呼唤学校教育勇敢地打破学科壁垒,探索学科整合之道,发挥多学科综合育人功能。

要寻求多学科的融通与整合,就必须回到儿童真实的世界中,回到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回到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中。我校立足儿童的生活圈——成都,开发了“行走成都”课程,以该课程为载体,拉近学科与生活的距离,研究多学科协同育人策略。

一、课程设计阶段:统合多学科育人目标

学科育人目标汇聚在一起,指向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指向学生的整体建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归宿。因此,在课程设计阶段,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课程目标的问题。

从研学课程本身的实践属性、人文属性、社会属性出发,我们选择科学探究、人文理解、责任担当为切入点,构建了研学课程3+1目标模型。

具体到“行走成都”课程,科学探究指的是围绕关键词“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从地势地貌、气候特征、自然景观等方面,寻找科学证据,表征成都的历史文化特色;人文理解指的是围绕关键词“三千年史、文化名城”,从建都历史、文人墨客、遗迹遗产等方面,溯源探今,解读成都创新、优雅、乐观、包容的天府文化;责任担当指的是随着对成都的了解,激发热爱成都、建设成都的热情,培养公民意识;整体建构指的是在上述三个目标逐步达成过程中,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

目标的构建过程遵循多科参与、聚焦主题、先分再合的原则。比如对于行走都江堰研学活动,首先是多学科教师分别拟订可实现的学科目标,然后聚焦学生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整合学科目标,最后进行梳理统合,形成三级课程目标:

二、课程开发阶段:整合多学科适切知识

研学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结合研学地点筛选资源、架构课程。“行走成都”课程开发阶段,多学科知识相机融入、整合,搭建了课程框架,充实了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逻辑:围绕认识一座城市的一般逻辑,沿着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两条主线,选择典型的行走路线和地点,设置校级行走课程,同时辅以班级、亲子课程,充实两条主线的课程内容。

构建课程框架:基于儿童生活圈,搭建亲近社区、走进城区、环游郊区三平台课程,逐渐扩大儿童探索世界的空间,同时采用领域内学习和跨领域学习的方式,融入多学科知识内容。

图2: 三平台两领域的“行走成都”研学课程框架

充实课程内容:融入、整合多学科适切知识,提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

表2:多学科适切知识整合的“行走成都”研学课程内容

比如在行走都江堰课程中,根据三级目标,多学科协同制定了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阶段:浸润多学科思想方法

多学科协同育人,学科思想方法必然融入课程,这也是研学课程独有的优势:将学科思想方法浸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科思想方法的浸润,教师要有意为之,更要巧妙为之。

还以都江堰课程为例:

课程实施阶段,多学科教师在集体指导和跟随指导中浸润学科思想方法。我们在行走成都行前课、行后课中,进行集体指导,教给一些文本阅读、系统思考、实验设计等思想方法;而在行中的跟随指导中,适时给予实验、实证、比较、考察等思想方法,并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

四、课程过程评价:统整多学科核心素养

研学课程中学生的成长,主要体现在研和学的过程中,因此研學课程的评价尤其强调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中,要整合多学科核心素养,考量这些核心素养是否指向并最终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建构。具体实践中,可以下列表格提供的思维线索制定研学课程过程性评价量表。

当学科核心素养融入研学课程中,并通过多学科的统整,实现学科素养从割裂到融通,从各自为政到相互应和,这些学科的核心素养就能在学生身上产生化学反应,学生的整体建构就能立起来、强起来。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行走成都”校本课程为载体,我们探索了多学科协同育人策略在研学课程中的应用。在课程的顶层设计阶段,多学科参与制定课程目标;在课程开发阶段,多学科相机融入学科内容;在课程实施阶段,多学科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在课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性评价,统整多学科核心素养并以目标达成标识来评估课程效果。这些策略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运用和优化,持续促进学生的整体建构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环球,郭德强,探寻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育人路径[J]. 人民教育,2022(06).

[2]庄雪丽,“四位一体”小学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开发[J]. 教学与管理,2020(29).

[3]黄友初,马陆一首,小学全科型卓越教师的内涵、特征与培养路径[J]. 教育科学,2020(02).

[4]李臣之,纪海吉,张利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校本建构:地方文化融入视角[J]. 课程·教材·教法,2018(11).

[5]孙红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跟随式指导的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7(17).

[6]景小霞,跨界融通: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J]. 中小学管理,2017(01).

[7]张义民,日本小学修学旅行的目的、特点及其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18(17).

[8]鲁江,付华敏,. 突破学校围墙对教育的阻隔——广东省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J]. 人民教育,2019(24).

[9]马东贤,走向学科融合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策略[J]. 中小学管理,2021(02).

[10]林月萍,小学生科技研学课程实施的五个维度[J]. 教学与管理,2021(08).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