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实践探究

2023-07-25石金婵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普通中学育人模式

【摘要】本文论述“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和意义,论述普通中学实施“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策略:构建并完善“从解困到育人”资助管理体系,组织和开展资助励志育人活动,开发与研究资助励志育人校本课程,完善“从成长到回馈”的资助育人机制,深化回馈资助育人实践。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 育人模式 普通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4-0067-04

随着新时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生资助方面的政策日趋完善,学生所获得的教育机会越来越公正平等。普通中学通过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资助政策,构建学校资助管理体系和完善资助手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基本经济困难问题,避免在校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不少学校存在家庭经济较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部分普通中学仍面临只实现经济扶困而没有实现资助育人的问题,这些学校侧重关注资助金的落实情况,较少甚至没有关注资助工作的德育效能,导致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信,不懂得如何提升自我。近年来,南宁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除了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还通过开展系列资助励志育人活动,研究和开发系列资助励志育人校本课程,打造多样化资助育人平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地生活,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由此深化资助育人实践,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解困到育人”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一、“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一)“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

“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包含“解困—育人—成长—回馈”四个环节。“解困”侧重以国家资助政策帮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为他们提供生活基本保障;“育人”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励志成长成才为导向,对资助对象进行人文关怀;“成长”侧重于受助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关注其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回馈”则是调动受助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学会感恩父母、回馈社会、为祖国做贡献。在这个模式中,“解困—育人—成长—回馈”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解困”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根基,“育人”是资助育人功能的发展,“成长”是资助育人的目标,“回馈”是资助育人的延伸。“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其实质是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引导下,解决资助对象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负担重、心理困惑多和能力欠缺等问题。

(二)“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意义

资助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是一种发展型的育人模式,不仅立足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问题,而且关注受助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育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爱国奉献等品德,培养受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有利于解决目前普通中学存在的资助模式僵化、资助效果差、只资助不育人等问题。在普通中学推进、推广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可以让资助和育才并驾齐驱,避免只资助不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使得受助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这对保障教育公平、资助精准化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实践策略

(一)整合資源构建“从解困到育人”的资助管理体系

实施“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要先从构建“从解困到育人”资助管理体系入手,学校应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更新思维、创新模式,探索多维一体发展型资助管理体系。与以往着重“解困”的资助管理体系不同,学校应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别关注学生因为家庭特殊情况而产生自卑、困惑、综合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学校要搭建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投入更多资源,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效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的品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励志成才。

首先,我校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使资助对象的资格和审批流程符合规范,做好国家助学金、免学杂费等资助工作。其次,我校通过校园宣传专栏、板报、电子屏幕,教师召开班主任会、晨会、家长会、家长群发信息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资助政策。再次,我校构建科学合理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如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政教处副主任兼任资助办主任,下设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专员等,由领导小组监管年级组长,年级组长监管班主任,班主任监管学生,由此层层落实资助工作。最后,我校构建和完善以育人成才为目标的系列制度和系统,尤其注重对有思想包袱、存在心理困惑等学生的培养,利用帮扶政策、培养机制、反馈体系等,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扎实做好各项资助育人工作,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练就本领。

(二)组织和开展系列资助励志育人活动

普通中学要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融合本校特色文化,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资助励志育人活动。比如,我校依托“耕耘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育人氛围,传承耕耘文化和“尚实耕耘”精神,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路径,通过发扬学校勤勉尚学、仁爱善行的优良校风,构建“自立”“自强”“自信”系列主题资助励志活动框架,让资助励志活动主体化、系列化、层次化,提升资助育人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1.“自立”系列资助育人活动

“自立”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敢于担当的高尚情操。在学生高一年级入学第一个月,我校通过开展军训促使学生向铁血军人学习,磨砺青春,提高身体素质,锻炼独立自主的品质;为学生举办十八岁成人礼,向学生普及成人意识教育,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承担,鼓励学生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去迎接人生挑战。学生活动由学生会、团委统揽,其中青年志愿者部和社联部的成员基本由受助学生组成,学校资助办有意识地鼓励这些学生自主负责自己能做的事情,组织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比如,受助学生干部在校运会及学校活动中主动筹备成立工作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社团组织,担任学生裁判、学生志愿者等工作,并制订相关章程和评比制度。其中,社团干部中有过半数的学生是受助学生,学校创造平台鼓励这些学生自主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每周至少组织一次活动,由学生全程进行宣传、组织和培训。受助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形成独立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2.“自信”系列资助育人活动

“自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乐观向上、自信昂扬的意志品质。我校通过开展“自信”系列资助育人活动,为受助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他们学会表达交流,从而培养自信心。中考、高考壮行是我校特色激励活动之一,主要活动内容有学校领导送祝福、毕业班学生举行誓师典礼、非毕业班学生为毕业班学生呐喊助威、毕业班学生与教师一起走红毯进考场等,而受助学生作为组织者和志愿者,协同教师开展中考、高考壮行活动,以此激励学生自信迎接人生、坚定梦想、勇敢应战。每周晨会上,我校通过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举行切合时代主题的“国旗下讲话”,让受助学生大胆发言。如新学期开学典礼上,我校以“承四中精神,创自信人生”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学校走过七十多载的风雨历程,进一步理解“尚实耕耘,图强共荣”校训的内涵,明白自己正值人生黄金时期,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不惧怕暂时的经济困难,自信地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积极进取实现人生理想。在挑选开学典礼发言人环节,我校优先让资助励志先进个人或“意坚之星”担当,为受助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学会自信表达,锻炼执行力,帮助受助学生培养自信心。

3.“自强”系列资助育人活动

“自强”活动主要是倡导学生锤炼坚强的意志,励志成长、强大自身、报效祖国。我校秉持“图强共荣”的优良传统校风,充分运用本校资源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围绕资助育人工作主题,开展“我是图书管理员”“我是志愿者”“我是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大部分成员为受资助的学生,他们在学校活动中自主自强,在实践体验中做到“自己强、强家国”。学校策划了“自强”系列活动,包括资助主题征文比赛、资助主题演讲比赛、资助先进个人评比活动、校园体育运动节、科技文化节、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等活动,强化学生自立自强、感恩奉献的道德实践体验,并将活动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如我校开展“寸草春晖”感恩主题活动,每年秋季学期,教师引导学生与父母通过书信形式倾诉心声、交流谈心,体会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以此激励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学习、自立自强、增长才干,从而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三)开发与研究系列资助励志育人校本课程

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要有课程资源提供驱动力。我校围绕自立、自信、自强三个主题,设计三年一贯校本资助励志课程,用于指导资助德育实践,并在实践中完善课程理论。我校立足资助工作实际,开发资助主题班会课程,坚持以班级常规管理为载体,通过班主任主题班会展示、班主任技能大赛、班主任讲德育故事、每周班主任德育主题发言等,展示优秀的资助主题班会教案、课件、德育故事。班主任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资助育人主题班会展示课,其他班会课也以自立、自信、自强等相关主题为主,并整理形成优秀的资助育人案例。目前,资助励志育人系列校本课程为班级管理常规化、主题化提供了资源积累和共享的平台。资助育人工作需牢牢把握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资助育人的目标融入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中,使教师自觉承担资助育人的使命职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促进德育课程与资助育人同向同行。我校定期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进行资助政策、资助工作、资助育人要求等相关主题线上和线下培训,培养教师深入挖掘德育课程中的资助育人元素并在日常课堂教学有机融入的基本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自立自信自强的人生观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资助育人有机融合,充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出发,开设了劳动特色课程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老师教你种菜”“老师教你修水龙头”“老师教你包饺子”等,将“三全育人”理念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磨炼受助学生的意志,提升资助育人整体效能。

(四)深化“从成长到回馈”的资助育人实践

为巩固“从解困到育人”资助育人模式的成果,学校还需深化资助育人实践。在具体实践中,我校为了将资助制度落实到位,保障资助到人,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受助学生的特点开展系列资助育人活动,培养受助学生的责任、担当、感恩、诚信意识,加强对学生进行自立、自信、自强励志教育。我校通过联合家庭、社会搭建平台,促使受助学生全面展示和发展特长和能力,让优秀的受助学生帮扶其他学生,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我校通过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尤其是邀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让家长了解受助学生在校受教育的情况,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为开展学生感恩回报教育打下基础;每学期有计划、按要求、高质量地开展受助学生校外教育活动,比如聘请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志愿者到学校进行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知识讲座,定期组织受助学生与社区合作开展学雷锋、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开展资助育人实践;利用微信公众号、家长QQ群、微信群等,通过“走进心灵”“生涯规划”等系列主题活动深化受助学生回报体验,或组织“寸草春晖”“母亲节”等系列主题活动,促使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学校通过资助育人先进事迹宣讲、评选“仁善之星”、“意坚之星”、“优秀服务之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活动,检验资助育人实践对学生回馈学校、报答社会产生的实际德育效果。经过多年实践,我校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资助育人工作服务,强化了学生的感恩体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励志成才、回报社会、为国奉献。在受资助的学生中,有不少优秀毕业生利用网络等平台为母校学子提供高一选科帮助、高考填报志愿指导等,用行动切实反哺母校、服务社会。

三、“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实践的反思

近年来,我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实施“从解困到育人”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除了按质按量完成国家资助工作,还大力开展资助征文、资助演讲、资助先进案例征集等活动,致力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人格。结合实践经验可知,“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育人模式可以优化普通中学资助育人工作,尤其是对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的普通中学,明显提升资助育人效能,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资助育人应该往什么方向走等问题。为此,我们在进一步完善、推广“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尊重学生个性,无论是开展励志活动,还是开发资助励志育人校本课程,要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抓重点、有侧重、显个性,让学生充分凸显个性、发挥所长;二是提升资助育人创新意识,通过挖掘本校特色,打造服务于本校、提升本校资助育人效能的品牌;三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整合育人成果,进一步丰富育人载体形式,最终达成综合育人的目标。

总之,普通中学实施“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要构建符合本校资助实际、立足“从解困到育人”的资助管理体系,依托系列主题资助励志育人活动,开发与研究系列资助励志育人校本课程,开展系列资助育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受助学生成长成才,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朝鲜.浅谈资助育人实践体系的构建[J].人文论坛,2011(35).

[2]慧亞茹.资助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

[3]陈永俊.资助制度与政策对育人文化的影响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6).

[4]李莉.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J].文教研究,2018(5).

[5]李德文,薛蛟.国内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现状与工作对策[J].学术论坛,2007(1).

[6]韩爱侠.贫困生德育现状及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1).

[7]邓杰.我国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和谐发展论坛,2008(13).

作者简介:石金婵(1988— ),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生德育、学生资助管理。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普通中学育人模式
银川市中学开展田径业余训练现状调查分析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普通中学教学方法的调查和研究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普通中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