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法:导学一体,焕发诗词教学生机
2023-07-25何鹃娟
何鹃娟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颓势。自美国翻转课堂促动教育变革之后,我国本土创新的微课程教学法悄然兴起,并在语文教学创新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微课程教学法进行《题破山寺后禅院》(人教版八下语文)的教学设计与思考,分析微课程教学法“导学一体”特色在初中语文唐诗教学中产生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题破山寺后禅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4-0077-04
微课程教学法与语文诗词教學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环境下,以宏观课程微观组织、三大模块、参与式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通过课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达成朗诵诗词、默写诗词原文、理解诗词含义等目标,较难体现《标准》所要求的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和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笔者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教学模型,以人教版语文八下《题破山寺后禅院》为例着手实验,发现微课程教学法与《标准》的要求高度契合,学生在同样一个课时的教学中,不仅完成了吟诵、理解与欣赏,而且能够完成古诗词创作的初实践,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奠定基础,也为新时代语文教学变革闯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系统设计
微课程教学法创造了“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三大模块”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导学一体”即“教师导,学生学”,是微课程教学法贯彻三大模块的最鲜明特色。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高效自主学习的支架与载体,用于“隔空”指导学生从事高质量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单包含“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两大主体内容。“达成目标”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重要指引,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处于首要地位。《标准》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古今优秀诗歌作品的要求是“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2]据此,笔者提炼出如表1左栏所示的达成目标。
“学习任务”是驱动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核心途径。设计原则为:①目标管理,即学习任务的设计对应目标一一展开,确保学生完成学习有质量就一定能达成目标;②问题导向,即把目标转化为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会自主学习,都能够依据教材或者配套的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笔者根据《标准》要求、教材内涵、达成目标,针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设计了如表1右栏所示的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使教师已悄然从“台前”走向“幕后”,成为“隔空”指导学生从事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身份的转变,体现了“导学一体”的性质。
2.配套学习资源的设计
配套学习资源的功能在于支持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中的那些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成为学生高质量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的重要抓手。针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以及五言律诗的教学内容,综合学情考虑,本次配套学习资源的设计采用微课的形式。
学生此前已学习过类似诗词,且《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语言较为浅近直白,学生在诗歌含义的理解上不存在太大困难。但是,学生对“五言律诗”的概念、特点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仅仅能说出律诗的视觉结构,而对律诗平仄、押韵、格式等概念还不甚了解。因此,微课的重点集中于律诗的概念、律诗的押韵特点、律诗的平仄、律诗的格式等,并在视频中穿插学生学过的五言律诗,使学生通过熟悉的内容产生辅助性理解。
在设计并录制微课的过程中,教师仍旧隐身于“幕后”,成为“隐形”的助力学生从事高质量自主学习的“后援”。因此,配套学习资源的设计同样体现出“导学一体”的特色。
3.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设计
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主要包括检测、进阶、创作和作品展示四个环节。因此,笔者依据微课程教学法对《题破山寺后禅院》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如上页表2所示。
(1)自学检测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成果的评价,又能促进学生温故知新,为下一环节的进阶挑战和作品创作蓄势造能。
(2)进阶挑战环节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写作手法和诗人情感,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3)创作和作品展示是当堂创作诗文和作品展示,合称微项目学习。在微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把所学知识,包括对诗文的理解、写作手法、反映的情感,以及五律的初阶格律,运用于创作之中,在创作中进行知识的内化,在协作交流、展示中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由于教师已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学习任务单搭建了诗词创作的脚手架,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非但不觉得困难,反而大大激发起学习诗词的热情。当学生产生创作成果后,通过组内互评、小组代表展示等环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在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这一模块中,教师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但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教师的身份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仍旧牢牢占据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身份一“导”一“学”,体现了“导学一体”的特色。
实践反思与建议
1.微课程教学法使诗词教学焕发生机
在微课程教学法中,教师的上课资源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在古诗词创新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了“押韵”“平仄”“格式”“诗意”“诗法”“语感与积淀”“情境”七个脚手架,学生依据脚手架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整个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从实验结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创作,踊跃发言,而且课后仍旧保持着对诗词学习创作的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更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自发地创作了不同题材的诗词。
2.“引导者”当精进研修
在本次实践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笔者犯了一个错误,没有考虑到《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五言律诗,其平仄格式存在“三仄尾”等古体诗的特点。当意识到这一点后,笔者及时在配套微型学习视频中作出更正,对接收信息的学生广而告之,因此并未对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创新教学实验造成过多负面影响。
虽然此次微课程教学法实验结果喜人,但这一失误也为笔者及广大有志于微课程教学法实验的教师敲响警钟:在创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加强诗词文化进修,才能为学生学习搭建稳固的脚手架,使学生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自主学习和探究中。
参考文献:
[1]金陵.新体系: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