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3-07-25高洁
摘 要: 该研究以“中华书院”为切入点,从立、构、融、建四个方面,探索了传统文化课程的新样态。其中,“立”指萃取精神价值、依据认知特点,确立分层递进的价值目标;“构”指着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三核四阶”的实践任务群;“融”指聚焦同频共振、全面育人,探索“三策六径”的课程统整;“建”指关注人人成长、个个出彩,建立“三类五度”的表现性评价。“中华书院”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挖掘了中华书院在新时代的独特育人价值,绘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新样态,探索了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塑造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统整的新方式,亦构建了促进人人成长、个个出彩的新评价。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课程;中华书院;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课程,对促进当代高中生培根铸魂、厚植文化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上海市宜川中学以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与丰富育人价值的“中华书院”为切入点,从“立、构、融、建”四个方面,探索了传统文化课程的新样态。
一、研究价值
1.政府出台文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1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2 从中央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对于处在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背景下,以及处在成长关键期的高中生来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铺就精神底色,促进培根铸魂,厚植文化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目标“窄”:在目标维度上,偏重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认知目标,诸如习俗礼仪、历史事件、人物经历等,对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阐释不够,对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彰显较少(如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培根铸魂的意识比较薄弱,育人功能亟待彰显;在目标层次上,比较主观单一,缺少根据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个性特点确立的目标层次,很难触及学生的内心,亟待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成长梯度确立立体分层的课程新目标。二是实施“隔”:从时间空间看,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隔着时空,传统的实施方式、封闭的空间场域,难以让学生真正走近它的精神内核,难以真正涵泳与内化,亟待探索具有参与性、浸润性、体验性特征的“具身式”课程实施新方式;从“知信行”角度看,在认知上走进、情感上亲近、价值上体认、行动上践行之间,缺乏有效链接。传统的说教方式与表层活动,难以将跨越时空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行为习惯,更难以在以古鉴今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亟待探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课程实施新路径;从“课程统整”角度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呈现“两张皮”样态,难以实现全面育人,亟待探索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统整的新手段。三是评价“缺”:从“评价过程”角度看,对评价过程缺乏认识,课程实施过程中缺少过程性评价;从“评价方式”角度看,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引导激励;从“评价结果运用”角度看,侧重结果分层与鉴别,缺乏增值性的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因此,亟待建立关注过程、聚焦表现,具有激励性、指向成長性,让每个人更精彩、更出彩的评价。
3.中华书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育人价值
中华书院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学生能够接触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群像,了解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思想源流,习得传统文化中为人为学、修身立德、家国担当等方面的优秀传统,这对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之魂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与思考,上海市宜川中学以“中华书院”课程建设与实践为抓手,以“形塑当代高中生的人文品格,促进高中生将德业兼修的自我完善与经邦济世的社会关怀相统一”为旨归,针对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如何让当代高中生理解、认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以及如何在以古鉴今中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为核心,探索了传统文化课程的新样态。
二、研究设计
围绕“如何让当代高中生理解、认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如何在以古鉴今中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核心问题,本研究设计了需要具体突破的问题:在丰富的文化资源中传承什么,目标如何定位,零散的内容如何统整,以怎样的方式让精神内涵入心化行,如何与学科课程有机统整、常态实施,以怎样的评价引导与激励。研究遵循“问题导向—团队攻关—集中破解—动态调整”的思路,以行动研究的范式,聚焦要素,迭代课程。研究阶段如下所示:
1.第一阶段:整体架构——萃取价值,统整内容
整体架构包括确立目标、架构内容两个方面。其一,确立目标:从内隐到外显,从单一到立体。即聚焦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萃取中华书院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梯度,确立分层递进的价值目标。其二,架构内容:从零散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即基于价值目标,形成知识与价值融合的主题内容序列,开展文史哲融通的大文科知识统整。
2.第二阶段:实施课程——构建任务群,开发载体
围绕“以怎样的方式让精神内涵入心化行”,探索了课程实施的新路径。其一,构建任务群:驱动做中学,连接知、信、行。即将内容转化为实践行动,总体设计指向价值目标的核心任务;纵向设置依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逻辑的进阶子任务,尤其关注联系自我、关注当下、面向未来的,导引转化与创新的子任务。其二,开发载体:创设情境,具身学习。即建设现址、校园、网络三形态“书院”,拉近时空,创设任务情境,通过课内外融合、线上下结合,探索多样具身学习。
3.第三阶段:形成体系——课程统整,建立评价
形成体系包括课程统整、建立评价两个方面。其一,课程统整:常态实施,全面育人。即从“内容、方法、价值”三个角度,探索学科与书院课程有机连接的机制,使之常态化融入,多学科实施,同频共振,全面育人。其二,建立评价:人人成长,个个出彩。即探索关注过程、聚焦表现,具有激励性、指向成长性的表现性评价。
三、研究过程
“中华书院”课程的创建,包含“立、构、融、建”四个方面。
1.立:萃取精神价值、依据认知特点,确立分层递进的价值目标
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品格,我们聚焦当代意义,萃取书院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接受意趣、发展梯度,确立了指向育人的分层递进目标:高一年级:学习书院学生修身精业的素养,着眼修身之道、精业之法。高二年级:学习书院学者穷理守真的风骨,着眼穷理之探、守真之志。高三年级:学习书院学人弘道济世的情怀,着眼弘道之举、济世之范。以此形塑当代高中生的人文品格,促进学生将德业兼修的自我完善与经邦济世的社会关怀相统一。
2.构:着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三核四阶”的实践任务群
针对“时空之隔”和“知信行之隔”,我们将内容转化为实践行动,并从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逻辑着手,构建了面向全体、人人经历的“三核四階”实践任务群:
(1)构建了“三核四阶”实践任务群(见图1)
其一,总体设计三项核心任务,靶向三层价值目标。“研习与践行学规”“领悟与弘扬风骨”“体验与传承学礼”是三个核心任务主题;靶向三层价值目标,则指“修身精业的素养”“穷理守志的风骨”“弘道济世的情怀”。
其二,纵向设置四阶子任务,链接知、信、行。设置“感知→思辨→体认→践行”四阶子任务,具体而言:“感知”注重历史溯源,现场感知;“思辨”注重横向比较,纵向辨识;“体认”注重自我感悟,联系阐释;“践行”注重联系应用,转化创造。学生通过纵向衔接的四阶子任务,进行进阶式学习,经历走近亲近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入心化行的过程。尤其是联系自我、关注当下、面向未来的践行任务,引入全面发展、生涯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当代理念,让学生在以古鉴今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转化与创新。
其三,横向设计三类子任务,促进主动、丰富、创造性的实践。每个核心任务都分为“必做”“选择”“创生”三类子任务。必做类任务着眼于统一要求,是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选择类和创生类任务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元意趣,源于自我选择和境脉创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丰富性和创造性,例如剧本、诗歌、曲谱、纪录片、印章、译文、文创类等多样化作品,表达内心所思所悟所爱;课题研究、调查报告、政策提案等,表达对当下的思考与建言。
(2)建立了“三域”空间载体
“三域”是指1+X的校园文化空间(1指学校实体书院,X指图书馆等泛在的文化空间);1+X的书院现址空间(1指全员必去的东林书院,X指选去的岳麓书院等六大书院);1+X的网络虚拟空间(1指学校中华书院专题学习网站,X指白鹿洞书院等七大书院官方网站)。“三域”载体在任务群的实施中不仅起到情境浸润、深化体验、资源拓展链接的作用,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譬如,学生创作了大量的体悟类、思辨类、建言类学习成果,并对空间场域进行创新改造,为学校场馆环境命名、撰写楹联、设计布局,为古代书院发展建言献策等举措,赋予空间场域具有书院意蕴的价值与意义,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实践了“多样”具身学习
创设任务情境,以进阶性情境任务为引导,资源链接、环境浸润、评价伴随,三者融为一体,开展具有浸润性、体验性、实践性的多样学习:原典溯源、资料检索、诵读摹写、行走参看、辨识比较、阐释评说、演讲辩论、创作表演、调查建言、举办仪式等富有书院学习特征的具身式学习,同时实施全程伴随、富有激励的表现性评价,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内化、转化(见图2)。
3.融:聚焦同频共振、全面育人,探索“三策六径”的课程统整
书院课程不是分科课程,它涉及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物理等学科,与学科课程中的内容、方法、价值观相关联。针对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学校强调两者有机连接,多学科实施,常态化落实,全面育人,并探索了“三策六径”的方式:
(1)链内容:统整与拓展
“统整”指在国家课程中,在书院课程目标导向下,选择与书院课程相关的学习内容,将不同学科、年段、单元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拓展”指根据书院课程目标及模块,延伸拓展相关学科内容,融入书院学习。例如,围绕“精业修身”的价值目标,我们在语文、历史、政治中设置了学科之间统整的“学规与诸子”单元。又如,在语文学科里围绕“学规与诸子”设置了学科内统整与拓展的板块(见图3)。
再如,在“学规与诸子”语文学科板块内,聚焦有代表性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开展了“原典溯源”式的学科内统整与拓展(见图4)。
连接国家课程的内容,为书院课程提供基础与知识保障,为学生开启多维度学习的通道;同时,书院课程是夯实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两者互为补益,落实价值目标。
(2)迁方法:强化与综合
“强化”指在国家课程中,强化应用书院课程中涉及的学科方法(见图5);“综合”指在书院课程实施中,自觉连接学科方法,综合运用方法(见图6)。学科方法在两类课程中双向强化、双向促进,有效完成书院学习任务。
(3)升价值:创造与升华
“创造”指设置富有育人价值的、具有挑战性的、各学科共同完成的综合性任务,促进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学习成果。“升华”指在书院课程综合性、创造性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核心素养与书院课程育人价值同频共振,互促升华(见图7)。
国家课程与书院课程围绕教育目标,内容上链接、方法上迁移、价值上升华,在安排上整散结合:有围绕主题开展学科统整,形成单元模块,联结书院课程;也有在涉及书院元素时,学科教学进行相应的放大与深化。两者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双向互动、相互融合。这一方面提升了书院课程的育人效益;另一方面,书院课程也反哺国家课程,在跨学科融合、学习方式转型、学科素养落实等方面,提升了国家课程的实施品质。两者有机融合,形成了全面育人的新方式。
4.建:关注人人成长、个个出彩,建立“三类五度”的表现性评价
针对评价缺乏引导与激励的问题,本研究对应任务群,探索注重过程、聚焦表现,具有激励性、指向成长性的表现性评价,建立了“1+N+X”的“三类五度”评价方式:
(1)“1”对应必做类任务,关注全员全程经历,侧重“任务完成度”
“1”是指一个全员经历的完整过程,即全员全程经历四阶子任务,着眼人人成长,关注任务完成度。具体来说,基于“经历即成长”的理念,关注每位学生完成“三核四阶”必做类任务的全程表现,学生只要全程经历就能达到要求。不对学生表现进行优劣排序,目的指向所有学生要经历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使其经事成人、历事成才。
(2)“N”对应选择类任务,关注精彩表现,侧重“自我满意度、他人欣赏度、集体推荐度”
“N”是指多个精彩表现点,着眼自主成长,关注自我满意度、他人欣赏度、集体推荐度。具体来说,在完成“三核四阶”选择类任务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给一个分数,而是由学生推荐最佳表现人或小组,方式如下:一是学生写自我或本组推荐语,要求摘录精彩片段、写出推荐要点、彰显精神价值,这是一个引导自我反思、激发道德自觉、促进自主成长的过程;二是学生写他人或他组推荐语,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欣赏他人、树立榜样、自主发展的过程。
(3)“X”对应创生类任务,关注人人出彩,侧重“个性出彩度”
“X”是指若干个性闪光点,着眼多彩成长,关注个性出彩度。每位学生的色彩和闪光点不同,学生在完成不同的任务过程中,可以各显其能。具体来说,学生自主完成“三核四阶”创生类任务时,由教师推荐闪亮表现,一方面,保证推荐的公平性,人人都有机会被推荐;另一方面,鼓励成长的多彩性,激励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多元意趣,进行丰富的自觉的道德实践。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人出彩、个个闪光。
圍绕“1+N+X”的“三类五度”评价方式,个人奖与团队奖、精彩表现点和个性闪光点的表彰相结合,与之相关,奖励方式多样,可分为实物类奖品、荣誉类奖状、表现机会类激励。表现机会类激励包括:升旗仪式发言、收录学校集册、推荐期刊发表、推荐参加各类创新大赛等,破除结果性的分数评价,激励学生自主愉悦成长。
如图8所示,“三类五度”评价,将原来评价侧重鉴别的功能转化为指导、引领、激励的功能,指向于促进人人成长,让每个人更精彩、更出彩。
四、创新与突破
基于“立、构、融、建”框架的“中华书院”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具有如下创新与突破:
1.挖掘了中华书院在新时代的独特育人价值
中华书院文化底蕴深厚,故而,聚焦其当代意义,萃取书院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确立“修身精业的素养、穷理守志的风骨、弘道济世的情怀”的价值目标,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2.绘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新样态
本研究遵循现代课程理念,注重价值逻辑、内容逻辑、实践逻辑的一体化建构,关注课内外、线上下融通,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结构化的“实践任务群”构建了具有鲜明价值引领特征的复合型、实践性、具身式“中华书院”课程,绘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新样态。
3.探索了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本研究通过构建实践任务群,促进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入全面发展、生涯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当代理念,设计联系自我、关注当下、面向未来的践行性任务,在以古鉴今中,促进传统文化的活化、内化、转化和现代化,探索了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4.塑造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统整的新方式
本研究以“链内容、迁方法、升价值”的方式,将书院课程常态化融入三级课程实施体系,并通过多学科实施的方式,实现同频共振、全面育人。在这一点上,塑造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统整的新方式。
5.构建了促进人人成长、个个出彩的新评价
研究还通过建立基于“1+N+X”的“三类五度”表现性评价,关注过程、聚焦表现,构建具有激励性、指向成长性的表现性评价,旨在促进人人成长,个个出彩。
五、问题及反思
1.成立书院跨学科教研组,推进跨学科合作
书院课程的建设与实践,需要各学科教师通力合作,目前仍存在学科教师之间合作不顺畅的现象。后续学校将成立书院跨学科教研组,以主题为引领,以常态化教研为保障,推进跨学科合作。
2.形成具身式学习范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型
书院课程的实施,需要以进阶性情境任务为引导,资源链接、环境浸润、评价伴随,开展具有浸润性、体验性、实践性的多样学习。后续将对课程实施的案例进行梳理、提炼,形成可操作的、富有书院学习特征的具身式学习的流程或范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型落地。
3.加强“网络书院”的建设,打造书院空间
在书院课程空间载体的建设上,要加强“网络书院”建设,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浸润书院空间,通过课内外融合、线上下结合,开展多样化的具身学习。
4.从书院课程向书院教育转变,推动办学创新
在书院课程建设深化上,要从书院课程向书院教育转变,努力探索将传统书院模式、当代高校书院制的精髓,有针对性地应用到高中教育中,例如探索组织形态的变革、形成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提供个性化的订制课程、打造多功能的书院社区等,以书院教育进一步探索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型。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in Senior High Schools
— Taking the Course of “Chinese Academy” in Shanghai Yichuan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GAO Jie
(Shanghai Yichuan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0065)
Abstract: Taking“Chinese Academy”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new form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urriculum from four aspects: establishment, structure,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Among them,“establishment”refers to extracting spiritual value and establishing hierarchical and progressive value goals according to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construction”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actical task group of“three focuses and four levels”so that what students see should be internalized into their minds and be externalized in their behaviors; “integration”refers to focusing on the agreement of idea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and exploring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three strategies and six paths”; and“construction”refers to paying attention to everyones development and their talents, and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from“three categories and five degrees”.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Chinese Academy”has excavated the unique educational value of Chinese Academy in the new era, drawn a new pattern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xplored a new path to continu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ed a new way to integrat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school-based courses, and also constructed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for everyones development and talent.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al curriculum,Chinese Academy,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作者簡介:高洁,上海市宜川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学校管理与课程领导力研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3年4月19日。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3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