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结构分析及重构路径
2023-07-25路静文姜联众
路静文 姜联众
摘 要:教辅报刊作为性质特殊的知识选择与传递的载体,在我国出版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结构在编辑专业活动中意义非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效果。本文着重分析了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结构,指出了其知识结构存在的局限,提出随着知识服务和知识传递方式的多元化,教辅报刊编辑需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指引,以学习为助推,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革新与重构。
关键词:教辅报刊;编辑;知识结构;分析重构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7-0079-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全媒体时代教辅报刊编辑转向与传播策略研究”(2022YJ059)。
作为教育类专业性报刊,教辅报刊具有重要的教学辅助功能和学习补充作用,对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巩固、梳理与系统化有着重要意义[1]。知识结构是各学科知识当中的内部联系及根本规律,不仅包含了知识的数量以及种类,还包含着对知识合理应用的能力[2]。作为教辅报刊的编辑,他们的知识结构在编辑专业活动中作用突出,不仅决定着报刊编辑质量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效果。对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其特点与不足,探索并寻找重构路径和方向,对提升教辅报刊编辑的实践操作能力、优化稿件质量、提高教辅报刊的办刊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结构分析
编辑是报刊运作的中坚力量,在报刊编辑部里,编辑是实际的“掌权人”,教辅报刊也不例外[3]。教辅报刊编辑是影响和决定教辅报刊质量的核心要素,分析他们的知识结构,精准把握其知识结构的特点及不足,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编辑工作中避开误区,有针对性地提升編辑的知识素养和工作能力,提高出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一)当前教辅报刊编辑的组成结构
从当前教辅报刊的现状来看,编辑大致由以下几类人员组成:第一类是从相关基础专业学科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或一线在职教师。这类编辑经过了系统的基础专业学习,一般拥有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储备,熟悉本专业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第二类是系统学习了中文、新闻、传播、出版等与编辑学相近或相关学科的高校毕业生。这类编辑一般语言、文字功底较为扎实,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对编辑工作的理论和具体实务较为熟悉,对报刊的具体编辑和日常运作不陌生。第三类是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高校毕业生或一线教师。这类编辑通常熟悉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青少年读者的学习心理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对学业测评有较为直观的体验,普遍经历过教育教学实践的锻炼和熏陶。
(二)教辅报刊编辑知识结构的特点
上述三类编辑基本构成了现有教辅报刊的编辑队伍,但是,他们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学习经历不同,所以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特色。具体来说,当前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延续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的模式。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结构基本延续了学科体系的框架,即按照科学性原则,以不同的学科专业为背景,局限于学科专业知识范畴,注重各自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化。第二,学科边界清晰。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结构普遍严格遵守专业的知识划界,带有高等院校学科体系培养的痕迹。编辑容易固守学科专业领域的边界,知识结构和知识认识呈相对固化的状态,缺乏多学科领域或跨学科的知识储备。第三,偏重知识的有序性和专业性。学科固有的思维状态和行为方式会对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运用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他们偏重知识的有序性和专业性,缺乏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对超出自身知识领域的扩展性知识缺少足够的好奇心和探寻欲望,导致沟通性和整合性偏弱。
(三)教辅报刊编辑现有知识结构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学科惯性突出,优势和弱点同样明显。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结构深受各自学科专业的影响,如前文所述,三类编辑分别具备各自的学科优势,但是,也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第一类具有相关基础专业学科知识的编辑,本专业领域之外的学科知识通常稍显薄弱,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待提高,编辑实用技能略显不足。第二类编辑学相关学科专业出身的编辑,一般“技术型”优势明显,但相对缺乏所编辑内容的具体学科专业知识,对过于精深的学科专业稿件的辨识和判断能力不足。这两类编辑大多对当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读者的学习心理缺乏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与把握。第三类教育学相关学科专业出身的编辑,在编辑实务技能和基础教育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在编辑实践中强化学习。
第二,跨学科和学科交叉意识不足,知识的整合、重组、优化、更新能力偏弱。由于传统专业学科体系具有独立性和分隔性,所以虽然突出了所培养人才的专业化,但也造成了学科专业之间存在藩篱。当前的教辅报刊编辑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并不断地进行着系统化学习,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所以他们对跨学科知识的重视相对不足,对学科交叉的认识和兴趣也较为缺乏。然而,缺少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又进一步限制了编辑思维的开放和跨界,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固守于传统的专业分界,逐渐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思维状态,容易对自身知识结构以外的知识抱持一种疑虑态度,缺少跨界尝试的动力和勇气,进而限制了个体知识纳新与扩容的可能性,弱化了教辅报刊编辑知识的整合、重组、优化和更新能力,难以满足新一代读者对新知识的多元化需求。
第三,知识结构呈线性,基础知识面较窄。分学科培养的局限性造成了现有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基本呈线性状态,即关注本专业知识多,对其他知识涉猎较少。作为专业编辑,“精”与“博”、“专”与“杂”始终是相伴相随的矛盾统一体。随着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和知识传递方式的全新演化,知识内容不断突破出版边界,超越了多数编辑相应的知识储备。横向知识面的不足无疑会成为编辑知识结构中的重大缺陷,限制了编辑能力的发挥,也干扰了编辑效能的提升。特别是在媒体日益呈现深度融合趋势的今天,严峻的出版现实已开始倒逼传统报刊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但知识结构单薄和学习兴趣不高,无疑会对教辅报刊编辑转换身份、勇敢冲破自身舒适区带来较大的阻碍。
第四,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积累,缺少相关实践知识。教辅报刊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既关系“教”又关系“学”,必然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操作密不可分。优秀的教辅报刊编辑,不仅要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教学现状、学生心理等胸有成竹,还应对学业测评、考试难度、题型结构等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当前教辅报刊编辑知识结构的不足之一,就在于大多数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且不够熟悉当前基础教育的教学实际和考试实践。教辅报刊之所以是特殊的出版业态,原因就在于其导向性、专业性、教育性、传媒性缺一不可,但无论是在各自学科专业的培养过程中,还是在编辑岗位继续教育的学习培训中,恰恰受到重视的是专业知识和编校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关注与培养。此外,由于日常编辑工作繁重以及出版周期的限制,教辅报刊编辑很少有机会走进校园、走入课堂,与青少年读者、一线教师深入沟通交流,深化自身的实践认识,提升操作能力,这也是一大遗憾。
二、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重构路径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传递和知识服务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时代和读者都对教辅报刊的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智能”“融媒”对行业的冲击,促使人们思考业态“外环境”所引发的群体“内环境”之变[4]。教辅报刊编辑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学科知识,能够准确判断各类稿件的价值和质量,还要针对性地了解、把握不同学段读者的不同特质以及接受知识的最优方式。此外,还要对知识考查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有深入而适切的了解,进一步提升自身编辑技能与实践操作水准。编辑的知识视野、知识结构、知识进化能力潜在地制约着编辑的行为,教辅报刊编辑的知识重构已迫在眉睫[5]。
(一)以问题为导向,推动编辑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新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辅报刊也应紧紧围绕育人目标,注重回应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教辅报刊编辑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新构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促进编辑自身相关知识的整合、重组、更新、迭代。
第一,教辅报刊编辑应正视自身学科知识单一的不利局面,积极顺应跨学科、跨专业已成为社会知识创新的主要特征这一时代潮流[6]。主动求变,自觉打破学科壁垒,接受和吸纳新知识,并与自身原有的知识积累实现融合,进而发挥综合或跨界优势,运用全新的知识技能来处理相应事务。在进行日常的编辑策划和内容选择时,既要借助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根据不同学段读者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7]。
第二,教辅报刊社应充分考虑到编辑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针对性地强化在职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促成编辑固有知识结构的重组。首先,对具备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编辑,要加强针对编辑内容的系统性专业学习,提高他们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和精准表达能力;其次,对专业知识较为精深的编辑,需要提高他们的语言知识储备量,不断夯实其编辑实践技能,并积极组织他们深入教学第一线;最后,对具备编辑专项知识的编辑,要不断强化学科知识的梳理和掌握,促使他们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完善知识储备,提升编辑能力。
第三,教辅报刊编辑部内部要加强交流互动。不同类型的编辑要正确认识自身知识结构存在的缺陷,互帮、互助、互学、互评,主动纠正各自认识上的偏见,不断丰富并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主动拓展个体的知识范畴和经验领域,在编辑实践中逐步建构起适应新时期教辅报刊编辑需要的知识结构。
(二)以实践为指引,促进编辑知识维度的全面和完善
一方面,教辅报刊编辑不仅要应用自身学科专业知识来适度处理不同学科的来稿,还要和稿件的作者(同样具有学科专业背景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和深度的交流,并分析报刊读者(主要是各個学段的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日常学习模式,了解其阅读兴趣所在;另一方面,编辑也应熟悉知识考查的评价标准,具备相应的评价能力,能够准确把握考试模式及难易度,并掌握熟练的编辑技能和高超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
编辑的实际工作较为繁杂,所需要的知识并非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所能涵盖,这就要求教辅报刊编辑要以实践为指引,遵循情境化原则,根据编辑工作的真实场景需要,不断充实和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第一,要追求专业知识的深度,立足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进行深度拓展和积累,使自己成为本专业的专家型、学者型编辑;第二,要追求基础知识的广度,尽可能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累编辑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如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文化常识、基本科学知识、编辑技能技巧、出版政策法规、教育教学理论等;第三,要追求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和次数。教辅报刊编辑不能固守学科专业结构模式,既要善于学习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又要积极拥抱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全新知识,不断促进知识的积累以及与新知识的整合、重组、创生;第四,要调整知识传递和知识服务的角度,善于学习全新的传媒技能和数字技术,努力培养自身的全媒体编辑能力,运用新媒体、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做好知识的传承与传播,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和新用户;第五,要强调知识选择和传承的高度。编辑要彻底扭转教辅报刊仅仅服务于应试活动的狭隘观念,在日常的编辑工作实践中,时刻牢记立德树人这一宗旨,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巧妙结合,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知识选择和服务传承之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促进编辑知识维度的合理完善和全面拓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辅报刊编辑技能、经验、方法、策略的整体提升,扎实推动教辅报刊整体编校质量的提高。
(三)以学习为助推,强化编辑知识更新的内生动力
要想实现编辑知识结构的升级重组和迭代新构,不能仅仅简单地依托外力,幻想和期待依靠编辑工作全新的现实需求来倒逼编辑进步。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应积极调动编辑的自主意识,着眼于提升他们的主体自觉性,不断强化其职业自豪感和奉献情怀,使他们能够产生自我提升、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以持续深入的学习和实践为推力,实现教辅报刊编辑知识结构的内在更新和合理优化。第一,教辅报刊社要不断地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和专业伦理教育,使每个编辑都能保持从业的初心,还要关心编辑的职业进步与专业成长,为他们提供成长空间,并积极关心编辑的日常生活,尽力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感;第二,要与出版管理部门要求的编辑从业资质培训相结合,寻求规范与引导、鼓励与要求的辩证统一,阶段性地为编辑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把每个编辑都纳入终身性学习的集体中;第三,鼓励所有编辑在吸收、转化所学知识的同时主动转变思维方式,既要重视与读者互动,又要追求教辅内容的可读性,善用多元化形式和个性化表达,注重发挥编辑的自主性和创造力[8]。
三、结 语
教辅报刊编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也是一项要求高度专业化、具有创新性的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辅报刊编辑工作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这就需要教辅报刊编辑深刻反思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自觉追求并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新构与重塑,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辅报刊编辑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优秀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联众.编辑转向:“双减”背景下教辅报刊的应对策略[J].记者观察,2021(33).
[2] 肖攀峰.T型知识结构下出版编辑知识储备研究[J].中国报业,2021(10下).
[3] 黄奇杰,李淑瑛.报刊编辑实务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8.
[4] 周小莉.新时代编辑出版人素养进阶的动力、困境与出路[J].中国编辑,2022(6).
[5] 高丽娜.论学术编辑的知识结构及其优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6] 罗蕾,谢静波.论编辑知识结构的调整与更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6.
[8] 金兼斌,李晨晖.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民编辑”:概念与形态[J].编辑之友,2018(1).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