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分阶段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和疾病感知的影响

2023-07-24方林林张阿慧

黑龙江医药 2023年13期
关键词:分阶段条目冠心病

方林林,张阿慧,王 珊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洛阳 471300

冠心病属于临床高发性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1]。研究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高达1 300 万左右,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冠心病的发病主要与患者存在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及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动脉狭窄或堵塞,造成心肌缺血或缺氧,以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3-4]。目前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主要以用药控制为主,因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密切相关,故需重视其临床护理工作[5]。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的护理是指通过信息、动机、行为技巧3方面阐释健康行为的形成过程,并在其基础上引导患者建立健康行为并自觉维持,已被证实具备普遍适用性,具有良好的行为干预效果[6-7]。鉴于此,本研究将基于IMB 模型的分阶段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40~56岁,平均年龄(45.98±3.96)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19±0.35)年;病变部位为左前降支16例,左回旋支10例,左主干14例,右冠状动脉4例;合并症为糖尿病17 例,高血压11 例,高血脂13 例,脑血管疾病8例;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27 例,初中及以上17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14 例;年龄41~55 岁,平均年龄(46.35±3.77)岁;病程2~4 年,平均病程(3.17±0.29)年;病变部位为左前降支19例,左回旋支8例,左主干11例,右冠状动脉5例;合并症为糖尿病12例,高血压14例,高血脂9例,脑血管疾病11例;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23例,初中及以上20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8]。(2)意识清晰。(3)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认知或视听功能障碍。(2)患有精神类疾病。(3)合并有严重器质性疾病。(4)患有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指导患者饮食、用药,常规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及出院后的康复训练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IMB模型的分阶段护理干预,为期6 个月,具体如下:建立分阶段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共4 名,1 名护士长负责设计基于IMB 模型的分阶段护理干预方案,并督导护理干预措施落实情况,1 名责任护士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干预内容及干预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培训,2 名专科护士负责护理干预的具体实施。小组成员均需学习IMB模型相关知识、护理技能及沟通技巧等,并由护士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考核成功后开展本次研究。

具体干预方法依据IMB理论,将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并根据每个阶段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信息干预阶段。在患者入院后通过一对一访谈了解患者信息需求,并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如暴饮暴食、不规律作息、运动过量、寒冷空气刺激等,以及疾病的治疗方法、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若并发症有高血糖或高血压病的患者,统一向该类患者讲解如何使用血糖、血压监测仪及坚持监测血压、血糖的重要性。向患者详细讲解所用治疗药品的临床疗效、常见不良反应及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2)动机干预阶段。向患者介绍医院治疗环境,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若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及时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鼓励患者积极倾诉内心真实想法,如阻碍自身建立健康行为的原因,与患者共同探讨其自我管理行为存在障碍的不良动机,并与患者共同分析健康行为的益处,向患者讲解多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情绪激动等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引导患者自行权衡利弊,激发其改变自身不良生活习惯的动机和意愿;每周定期举办患者交流会,鼓励疗效显著或具有良好心态的患者分享疾病治疗经验,并引导患者之间自行沟通,增强患者治疗依从的动机和信心。(3)行为干预阶段。以视频、健康图册、现场演示等方式向患者讲解健康行为内容,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行为规划,让患者对健康行为计划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辅助患者改正健康行为计划实施不足之处,协助患者建立科学的运动观念及生活习惯,帮助患者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盐、高糖、高热量饮食、吸烟、饮酒等,并给予患者充分支持与鼓励,增强其康复信心。建立微信群,鼓励患者在群内分享健康行为计划实施进展并互相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督促,使计划方案得以长期有效执行。

1.3 观察指标

(1)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变化。使用修订版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9]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变化。该量表由健康责任感(11项条目)、精神成长(5项条目)、体育运动(8项条目)、营养因素(6项条目)、人际关系(5 项条目)和压力应对(5 项条目)6 个维度组成,每项条目采用1~4级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改善情况越好。(2)自我管理行为。使用任洪艳等[10]编制的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包括日常生活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不良嗜好管理、症状管理等7个维度,共27项条目,每项条目采用0~5级评分,满分为135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3)疾病感知。使用疾病感知简化版问卷(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rie,B-IPQ)[11]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感知水平。该量表由疾病一致性、疾病症状认知、后果认知、疾病周期性、关注、治疗控制、个人控制、情感识别、病因9项条目组成,由于病因为开放性问题,对其他8 项条目进行评分,每项条目均使用0~10 级评分法,满分为80 分,正向条目则正向计分,即计0~10 分,反向条目则反向计分,即计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疾病感知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变化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疾病健康责任感、精神成长、体育运动、营养因素、人际关系和压力应对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变化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变化情况(±s)分

a表示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对照组(n=43)观察组(n=44)t值P值健康责任感干预前28.36±3.69 28.44±3.72 0.101 0.920干预后33.89±1.25a 38.72±2.62a 10.933<0.001精神成长干预前12.63±1.44 12.58±1.57 0.155 0.877干预后14.43±2.39a 17.31±2.42a 6.726<0.001体育运动干预前19.59±1.68 19.62±1.71 0.083 0.934干预后23.18±1.37a 26.36±2.68a 6.944<0.001营养因素干预前16.39±1.39 16.42±1.44 0.100 0.922干预后19.67±2.36a 21.29±2.11a 3.377<0.001组别对照组(n=43)观察组(n=44)t值P值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干预后14.39±1.65a 16.68±1.37a 7.050<0.001干预前12.82±1.36 12.79±1.42 0.101 0.920干预后14.33±1.08a 16.39±1.21a 9.371<0.001干预前10.36±1.32 10.42±1.41 0.205 0.838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不良嗜好管理、症状管理、情绪认知管理、急救管理、疾病知识管理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情况(±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情况(±s)分

a表示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对照组(n=43)观察组(n=44)t值P值日常生活管理干预前11.89±1.77 11.93±1.82 0.104 0.918干预后14.39±1.28a 16.29±1.37a 6.681<0.001治疗依从性管理干预前7.98±1.23 8.03±1.31 0.183 0.855干预后10.32±1.26a 13.67±1.35a 11.959<0.001不良嗜好管理干预前11.37±1.62 11.42±1.48 0.150 0.881干预后14.42±1.39a 16.57±1.42a 7.135<0.001症状管理干预前12.67±1.28 12.72±1.09 0.196 0.845干预后14.41±1.11a 16.39±1.82a 6.110<0.001组别对照组(n=43)观察组(n=44)t值P值情绪认知管理干预前12.81±1.36 12.77±1.42 0.134 0.894干预后14.33±1.20a 16.11±1.28a 6.688<0.001急救管理干预前7.22±1.36 7.19±1.42 0.101 0.920干预后10.36±0.38a 11.68±0.27a 18.711<0.001疾病知识管理干预前15.48±1.36 15.44±1.41 0.135 0.893干预后19.32±1.28a 22.49±1.52a 10.510<0.001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感知能力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感知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疾病症状认知、后果认知、疾病一致性、疾病周期性、关注、个人控制、治疗控制、情感识别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感知能力情况(±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感知能力情况(±s)分

a表示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对照组(n=43)观察组(n=44)t值P值疾病症状认知干预前4.89±0.43 4.92±0.39 0.227 0.821干预后6.28±0.36a 8.39±0.71a 17.420<0.001后果认知干预前4.38±0.52 4.41±0.48 0.280 0.780干预后6.41±0.44a 8.26±0.29a 23.206<0.001疾病一致性干预前4.62±0.44 4.59±0.47 0.307 0.760干预后7.18±0.41a 8.43±0.29a 16.448<0.001疾病周期性干预前4.69±0.31 4.73±0.52 0.435 0.665干预后7.42±0.55a 8.36±0.27a 10.455<0.001组别对照组(n=43)观察组(n=44)t值P值关注干预前4.41±0.22 4.39±0.31 0.346 0.730干预后7.28±0.36a 8.39±0.71a 9.164<0.001个人控制干预前4.38±0.22 4.42±0.33 0.664 0.509干预后7.24±0.41a 8.36±0.22a 15.927<0.001治疗控制干预前4.62±0.28 4.59±0.37 0.426 0.671干预后7.18±0.41a 8.09±0.25a 12.531<0.001情感识别干预前4.69±0.23 4.72±0.26 0.570 0.571干预后7.62±0.39a 8.34±0.28a 9.910<0.001

3 讨论

冠心病属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随着居民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环境的改变,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及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12-13]。临床研究显示,多种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过度运动、情绪激动等,不仅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冠心病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14]。因此,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不仅需要通过使用药物维持患者心功能,还需有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以降低发病风险及减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故临床护理干预不仅需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还需对其进行个体行为动机和行为技巧的训练,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

IMB 模型是由信息、动机、行为技巧3 个因素构成的行为技巧模型,是以信息理论为基础,以个人和社会动机及行为技巧训练为辅助方式,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行为态度,以促进个体行为方式的改变,是一种行为改变理论模式[15]。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基于IMB模型的分阶段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各维度评分及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IMB模型的分阶段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考虑原因为:一方面,健康认知水平与健康行为方式的形成密切相关。俞瑾等[16]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全媒体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认知水平,并使患者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在本研究的信息干预阶段,通过了解患者的信息需求,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的同时,降低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感,并使患者充分了解到自身健康行为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加强了患者对健康行为的重视程度,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之中,自觉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动机干预阶段通过调节患者负面情绪,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及正向的应对方式面对疾病治疗,增强其行为改变动机,激发患者自我护理意愿,从而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养成。而行为干预阶段则通过多样化的干预方式强化患者建立健康行为并促进患者实施,协助患者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疾病感知在疾病应对中起着重要作用,准确对疾病进行感知有益于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时做出正确的自我判断,进行有效、合理的自我管理,及时处理自身的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从而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疾病感知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IMB模型的分阶段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疾病感知能力。考虑原因为,IMB模型以健康教育信息干预为基础,辅以行为干预,向患者指出了冠心病的严重危害、发病时的症状及与症状发生相关的各种因素,在使患者知其症、明其因的同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并通过加强冠心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加深,患者对疾病的症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疾病感知水平。

综上所述,将基于IMB模型的分阶段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使其更加积极、理性面对疾病,提高患者疾病感知能力。

猜你喜欢

分阶段条目冠心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分阶段减少母猪限位栏的使用
有步骤,分阶段,有效实施高中英语写作训练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分阶段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临床观察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课堂巧分阶段 搞好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