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避免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现象

2023-07-23刘建昌

新闻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新闻报道

刘建昌

【摘   要】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是比较特殊的现象,常会带来负面效应。本文对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现象进行了探究,在解析具体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舆论引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促进新闻报道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新闻报道;“低级红”;“高级黑”;舆论引导

“低级红”“高级黑”现象是新闻报道中比较特殊的现象,对新闻舆论引导产生了负面影响。创新优化新闻报道,应首先明确“低级红”“高级黑”的主要表现形式,解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结合时代背景,从舆论引导的视角,积极探索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设计,确保突出新闻报道的时代特色。

一、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的主要表现形式

“低级红”“高级黑”是新闻报道中比较特殊的现象,其中“低级红”指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对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思想等进行庸俗化处理,以比较低级的手段表现所谓的“政治正确”,会形成对受众的错误价值导向。“高级黑”则是在新闻宣传工作中采用明褒暗贬、指东打西的方式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抹黑,并且这种抹黑方式不易察觉。“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在被人炒作利用的情况下,会对党和政府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对最近几年出现这一问题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低级红”的表现形式

其一,浮夸类 “低级红”报道。有些媒体、宣传平台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以浮夸的文风无脑吹捧事迹,甚至采用传统模板进行编写,因新闻报道脱离实际引发负面效应。某媒体在宣传中央八项规定带来的变化时写道:“规定之前,公款吃喝很严重,规定之后,这种风气得到了很大遏制”。并举了一个案例:一个厅级干部,快到中秋了,回乡下老家看望老人,开着私家车回去,自己掏钱给老人买月饼、请人吃饭等。该媒体将厅级干部开私家车及自掏腰包吃饭这一本属正常的事情进行刻意报道,意在吹捧领导廉洁奉公,结果引发负面联想。

其二,违反常识类“低级红”报道。部分媒体为了宣传正能量的新闻、突出典型,在报道中采用过度美化典型人物的方式,不仅难以形成打动群众的效果,还会引发不良舆论。2021年11月,某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宣传优秀员工的文章,其中提到这位员工在一年内盖了7亿多个章,“零出错,用印登记率100%”。有网友计算,如果一年内不眠不休,想要盖完7亿个章,要每分钟盖1331个章。这种明显与事实不符的宣传,引发了受众的抵触心理,甚至引起不良言论,产生了负面宣传效应。类似用力过猛的脸谱化报道还有“夫妻新婚之夜抄党章”“干部大白天点马灯学党史”等,这种形式主义的宣传报道,会引发群众的不认同心理。

其三,乱唱高调类“低级红”报道。在部分新闻报道中,会一厢情愿地歌颂美好生活,自以为能形成正面的鼓舞作用,但实际上弄巧成拙,激发群众的不满情绪。例如,2022年3月,某市在疫情“封控”期间,在群众买菜难吃菜难的情况下,竟然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晒晒我家蔬菜包”活动,一下登上热搜,惹怒了部分物资匮乏的群众,引发了群众的不满。

(二)“高级黑”的表现形式

其一,明褒实贬的“高级黑”报道。部分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让主流价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如一些报纸在新闻报道中将“体制内穿搭美学”作为新闻报道主题,看似赞美实际上却是对干部生活的嘲讽。

其二,公私混淆的“高级黑”报道。这种“高级黑”特别容易出现在典型塑造中,把一个人的私人生活与公职行为混淆起来,或把两者对立起来,或者把公职凌驾于私生活私人情感之上。

比如2020年1月,某报刊发的《流产10天后,武汉90后女护士重回一线:总有人要拿起刀枪上战场》一文中写道:90后女护士在自然流产后不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拒绝了护士长提出的休息建议,不顾小产对身体的影响,坚持回到科室和同事一起“战斗”。再比如某地一警察“放弃婚礼而去参加比武,让新娘一个人拜堂”“某护士离开2014年就卧床在家的植物人丈夫,奔赴一线,而丈夫则好像知道妻子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只要一有人提起她,就會露出笑容。”等。

其三,小题大做的“高级黑”报道。如某报报道基层干部生活,以“基层干部晚上洗澡没接到电话被处分”作为素材,并且选择作风浮夸、四个意识不足、工作不严谨等作为报道主题,这种报道模式偏离制度规范,也会影响党的群众基础。

总的来说,无论“低级红”还是“高级黑”报道,都会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危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2020年2月4日,中央网信办应对处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召开专题会议时同样强调,那种高高在上、以自我为中心的说教式灌输的宣传方式,表面上是传递正能量,实际上是“低级红”或者“高级黑”。“低级红”“高级黑”是宣传中的负能量。

二、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现象的形成原因

从“低级红”“高级黑”角度解析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能深化对新闻报道的认识,为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媒体新闻采编报道失范

新闻媒体承担着发布和报道新闻信息的重要任务,但是当前部分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存在报道失范的情况,对新闻报道“时、度、效”的把握缺乏准确性,报道内容与实际出现冲突,甚至部分媒体的选材不够合理、所使用的语言也缺乏规范性,引发“低级红”“高级黑”方面的问题。如某报关于“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就是选材不恰当的例子,不仅没有形成预期宣传效果,还给我国公安工作抹黑。

(二)传播方式变革提供便利

“低级红”“高级黑”是新媒体传播和舆情引导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互联网的崛起、传播方式的变革有着一定的关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3月份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10.6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

互联网的崛起深刻改变了传播环境,人们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发布与获取信息,“人人都有麦克风”,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面对媒体的报道,公众在纠错、质疑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特别是对于发现的错误,更多通过传播、改编一系列无厘头式、搞笑的视频、图片或文字,以段子的方式消解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以“看热闹不嫌事大”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态来解读和传播。[1]对一些恶意的评论、带节奏的解读如果没有及时管控、处理,随着在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不断传播、发酵,最终可能引发“低级红”“高级黑”现象。

(三)把关人功能弱化

把关人能对信息加以甄别,但是在当前信息平台监管不完善、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被弱化的情况下,互联网海量信息增加了新闻把关的难度,为“低级红”“高级黑”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机制出现了变化,受众习惯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就造成一些“低级红”“高级黑”信息通过网友的转发和评论,进一步扩散和传播,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

三、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现象的防范措施

对于新闻工作而言,规避“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就要从多角度改进新闻报道方式,促进舆论引导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强化政治意识,把握好新闻报道动机和时机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报纸等新闻媒体,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要任务,新闻媒体要规避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不良价值导向,产生积极的舆论引导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强化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提高媒体新闻采编和策划人员的政治敏锐性,确保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把握好新聞报道的动机和时机,从而使新闻报道工作能形成积极的舆论引导,促进正能量新闻信息的高效传播。

(二)解析传播规律,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新闻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新闻素材能否得到认可,主要是受到传播规律和受众心理的影响。因此,若想突出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就应该重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分析,紧密结合受众心理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系统解读。掌握优秀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发布时机以及取得的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报道模式,使新闻工作的开展与受众心理保持高度契合,以此增强报道的整体质量。

(三)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及时做好舆情研判

高品质的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引导和舆情预警的作用,能对舆情监控工作的开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新闻机构要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带来的不良效应,以及相关舆情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发酵和传播引发的不良后果。例如,重庆日报重视舆情监控工作,在采编和发布新闻的过程中,积极监控网络舆情走向,一旦发现舆情就会生成舆情预警报告,方便报纸端及时应对“低级红”“高级黑”方面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作出积极的舆论引导,避免错误价值观和错误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2]。

(四)强化媒体行业自律,不断推进制度建设

“低级红”“高级黑”问题的规避与行业自律存在一定关系,尤其在信息传播实时化的新媒体环境下,要避免“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就要强化媒体行业自律,在行业内部制定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这要求传统媒体一方面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掌握好新闻报道的角度,保障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综合成效[3]。另一方面,传统媒体需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规律,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断推进内部制度建设工作。制度建设中应遵循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增强新型主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4]

(五)创新宣传引导方式,发挥受众监督作用

在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现象的科学治理需要受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发挥受众的监督作用,既能改善互联网新闻传播格局,也能使舆论引导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通过适当的宣传引导,强化社会大众的政治意识和辨别能力,使他们能准确识别“低级红”“高级黑”信息,从而主动参与到新闻监督工作中。

例如,人民日报的网络端就曾经开展关于如何识别“低级红”“高级黑”信息方面的宣传引导活动,在宣传中列举了“低级红”“高级黑”现象的特点,让受众能结合日常接触的新闻信息进行识别,以此提升受众的新闻媒介素养,优化受众监督作用。在此基础上,为了能畅通受众监督渠道,可以开发多元化的受众监督系统,组建受众监督委员会,提供线上、线下举报等多种渠道,方便受众对媒体新闻中的不良信息进行举报,从而实现对互联网时代媒体新闻传播生态环境的净化,促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科学落实[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新闻报道工作而言,探索“低级红”“高级黑”现象的规避措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也可以对新闻传播工作的开展形成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时期要系统解析“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对引导模式的构建进行科学定位,进一步深化对新闻报道工作的认识,确保在精心策划和合理化监督规范的基础上,强化新闻报道价值导向功能,彰显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注释:

[1]司丽.浅谈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的舆论引导[J].新闻战线,2019(06):24-26.

[2]晋雯.国际新闻报道中微博舆论引导研究——以《环球时报》微博、《新京报》微博对比分析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0.

[3]董宏书.论新媒体形势下社会新闻报道中的舆论引导[J].商,2015(46):233.

[4]卢丙武.浅谈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过程中的行业自律[J].新闻传播,2020(06):75-76.

[5]马超.论国际新闻报道中舆论引导能力——以《环球时报》社评为例[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33(05):117-121.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