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范导式教学
2023-07-22王相怡
王相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范导式教学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有效途径,现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敦煌千年》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探究。
《敦煌千年》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为了引导学生对敦煌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聚焦敦煌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飞天”形象,以敦煌守护者常书鸿守护敦煌的真实故事为情境主线,设置三个学习环节,以点带面,让学生借助对“飞天”形象的分析探究认识敦煌、了解敦煌艺术。此外,笔者设置系列学习任务,并将任务融入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客观现实之间展开的协商,学生能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敦煌“飞天”艺术的发展特点及其重要的地位(见文末表1),进而引发学生对敦煌文化的回望与认识,最终将自主建构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到对生活用品的装饰设计上,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
表1 基于“范导”的教学流程设计
1.情境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本设计中,笔者首先以留法青年常书鸿回国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讲述常书鸿因《敦煌石窟图录》选择回国后,以“常书鸿为何放弃优越的条件回国?他为保护敦煌付出了哪些行动?”等综合性的问题设置悬念,对学生进行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顺势引导,提出“探索常书鸿的‘飞天’梦”这个主题。整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创设“寻觅‘飞天’”“了解‘飞天’”“守护‘飞天’”三个情境,并将学习任务融入其中,学生在这种贯穿整节课的学习情境中走近“飞天”,在了解“飞天”与敦煌艺术关系的同时,既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任务应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范导式教学提出的发展性任务不同于单个任务,它是基于真实性情境,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项积极的实践活动。教师应通过设置梯度合理、结构鲜明、富有启发性和生成导向的学习任务来发展学生的深度思维。本设计以美术学科知识为基础,以使用“飞天”元素对生活用品进行装饰设计为最终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进而达到了解敦煌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敦煌艺术魅力的目的。通过对“‘飞天’在线、色、形上有哪些特点?”“‘飞天’的变化主要分为哪几个重要阶段?”“‘飞天’的变化体现了什么?”三个问题的分析、思考和探索,深化学生对“飞天”的认识和理解。
3.协商应能解决学生实际困惑
教师要不断打磨课堂,探求与学生协商研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和学习途径。在此阶段教师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问题的有效性。问题的设置应基于学生真正的需求,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应有针对性,达到学生通过多元合作能够解决的程度。(2)学科的主体性。一味追求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却脱离本学科特性的意义协商就好比无本之木,不仅会脱离学科本位,失去学科性质,还会造成师生双方的认知偏差,对问题的解决、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反作用。(3)引导的适切性。范导式教学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各种“支架”,辅助学生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如“寻觅‘飞天’”环节,笔者为学生提供数字敦煌全景漫游平台和平板设备,助力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高效学习,培养学生欣赏感受、分析表达等能力。
4.应用应能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学生将所学知识掌握、运用和内化是检验教学成效的关键,表现途径有三点。
(1)以丰富的学习形式来促进所学知识的内化。学生可以选择运用研究报告、思维导图、设计小稿、作品等方式将建构的知识表现出来,以丰富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2)以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来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本课中,笔者借助系列分析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飞天”之美,理解“飞天”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3)以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真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解决都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需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使之与美术相融合,制订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以此推动学科关键能力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