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资源应用的交互整合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2023-07-22罗朝霞黄燕珍
罗朝霞 黄燕珍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九年级音乐《茉莉花》为例,采用交互整合教学模式,从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基于数字资源应用进行教学实践探究,阐述了基于数字资源应用的音乐教学实践的特点及具体实践策略,以期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落实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字资源;交互整合;茉莉花;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2-0058-04
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纸质教材正慢慢被数字教材和数字资源平台取代,数字技术渐渐渗透到传统教学中。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有效地运用先进的技术、经验及优质的资源帮助学生提升音乐课程核心素养,是数字化教育转型背景下音乐课堂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悉心研究、稳步实践。
一、交互整合教学模式的特征
交互即交流互动,这是很多互联网平台追求打造的一种功能状态,也是我们课堂教学需要的一种状态。交互整合教学模式是将数字化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数字化资源除了用于呈现信息、创设情境,还能为课堂教学提供相关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且数字教材的评测技术能为课堂交互活动提供平台,让学生巩固、内化学科知识。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整合了互动学习平台以及数字教材等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其过程如表1所示。
二、以音乐为本体的学科特征
以音乐为本体的音乐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音乐学科教学是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
三、交互整合音乐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交互整合音乐教学模式,即在数字资源与技术的支持和引导下,创设问题情境,强调艺术实践活动的体验,搭建问题解决支架,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有效落实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学生拥有越来越多自主学习音乐的渠道,而且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他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很少有机会进行深度的音乐学习,因此采用交互整合的教学模式来引导他们进行探究体验式学习势在必行。现在以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茉莉花》一课为例,谈谈基于数字资源应用的交互整合音乐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数字资源应用助力的学习内容的整合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用教材教,這是新课程改革推动下的教学理念变化趋势。教师要有“用教材教”的理念,整合数字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及审美需要。
比如教材选用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见图1。
江苏民歌《茉莉花》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少女淳朴柔美的情感,体现了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歌曲为五声徵调式,音乐柔和细腻、婉转优美。整首歌曲的风格清新典雅、质朴纯真。《茉莉花》这首广泛流传的民歌有许多版本,江苏版的《茉莉花》流传最为广泛。除此之外,还有多种表演形式的《茉莉花》,可见民歌《茉莉花》的魅力。《茉莉花》也是第一首走向世界的中国民歌,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突出的中国民歌特点。本着“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原则,笔者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主,其他版本的《茉莉花》为辅,挑选与茉莉花有关的文献资料、数字音频、视频资源等,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传统的音乐课堂没办法容纳和安排这么多的学习内容,但是有了数字资源及技术平台的支持,学习内容可以更丰富,学习范围可以更广。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又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层次组织教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二)基于数字资源应用引领的学习活动的组织
数字化下的教育流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都要以立德树人为主,最终指向学生个体的发展。音乐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本课采用数字化交互学习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人文美、旋律美、调式美、情感美等角度,通过比较、聆听、演唱、想象等艺术实践,以审美为核心搭建问题解决支架,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内化知识,升华情感。
就《茉莉花》这一课来说,如何理解《茉莉花》的文化价值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开展活动、课后提交创意实践作品的方式开展教学。课前自主学习活动包括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平台、利用数字资源,探索《茉莉花》的人文知识,发现相关问题,为理解《茉莉花》的文化内涵作铺垫。课中学习活动包括根据音乐学科学习的特点,解决部分通过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数字化交互学习引领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音乐作品,内化知识。课后学生要提交创意实践作品,以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课堂朝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有效落实学生音乐课程核心素养。
1.创设任务,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教师把精心挑选好的有关《茉莉花》的各种材料上传到UMU平台,编辑制作课程并发布。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入UMU互动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并提交有关《茉莉花》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和知识层次,并提供问题索引,跟踪、答疑。同时,学生还可以关注别人提出的问题,通过互动交流,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学习平台进行线上交流,也可以开展线下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内容可以随时调取查看,课堂交流互动讨论不再流于形式。交流讨论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茉莉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的魅力体现在哪里?
这个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互动学习平台的学习流程设计也为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技术支持。
2.交互学习,协作建构,知识内化
在核心问题的解决上,教师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具有的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进一步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情感、创造音乐形象来搭建问题解决支架,具体见表2。
在交互学习中,数字教材资源的使用降低了数字化教学的难度,规范了教学行为。相对于传统纸质音乐教材而言,其更能让师生集中精力攻克学唱与聆听的学习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AI、AR技术增强了学生的艺术体验。具体做法是用AI生成模拟语音,比如方言的模拟,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地域音乐特征,辨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风格,用AR特点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比如用AR营造江南秀丽景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演唱风格,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学会用柔美、流畅的声音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师在学生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知识点,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教师通过课堂的交互讨论环节,即时将讨论结果通过大屏幕展示,并让学生互相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相对于传统课堂,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参与感更强,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巩固强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未来接触更多的是与音乐相关的人文现象,他们需要通过音乐去理解不同的文化群体,以便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共处,并从音乐中得到某种精神慰藉。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充满中国智慧、民族精神的民歌《茉莉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文化价值要融入生活才能得以体现。因此,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布置本课最后的任务:综合本课所学知识,以《茉莉花》为主题创设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景,并以小组的形式提交创意实践作品。以此实现课堂知识的巩固强化,加深学生对《茉莉花》文化价值的理解,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三)创新基于数字评测技术的评价活动
在传统的课堂里,音乐教学评价教学较难开展。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单一,甚至评价不具有音乐学习的特点,最严重的就是不评价,既不關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又没有重视对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考查。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时候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差异化学习指导,过程性评价的数据收集、分析比较困难。针对这些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平台的数字评测技术,实时采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从而改进教学,具体见表3。
对于重视艺术体验过程的音乐教学来说,有了可靠的过程性学习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过程性评价所面临的困境。评价以积分制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师对评价结果进行个性化、发展性的解读,以诊断、反思、改进教学,以终为始、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更能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
四、结论与反思
实践表明:1.数字资源的应用能促进音乐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数字化教育转型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部分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现代教育知识有待更新,但持热爱之心,征途必有所获。数字资源的应用为音乐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平台,拓宽了教师的学习渠道。
2.数字资源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课堂结构,在音乐艺术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和加强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基于数字资源应用的交互整合音乐教学模式和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互为补充。数字资源要想为音乐教学赋能,必须遵循音乐课程具有的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设计以音乐为本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代毅.数字教材服务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S1):8-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徐晓明.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转型路在何方[N].光明日报,2022-04-05(5).
[4] 陈培刚.音乐教学如何实现从双基、三维到核心素养的转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8(12):117-222.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