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训练为抓手教学生学会思维
2023-07-22张泽祥
张泽祥
〔摘 要〕 科学核心素养是人类素养体系的构成要素,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聪明的科学教师不教知识,而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了科学思维这张渔网,学生就能自己捕获到科学知识之鱼。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思维;训练;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5-0139-03
最近,我看到一篇题为《作为教师,我们最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的文章,文中指出: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其实,这三个目标分别指向逻辑思维、操作思维、交往思维。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科学课程作为知识系统、方法系统,旨在培养体现科学本质的核心素养。科学核心素养是人类素养体系的构成要素,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思维能力是人的关键能力,思维能力强的人,善求知、懂做事、能生存。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聪明的科学教师不教知识,而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我在科学课堂上把“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以科学思维训练为抓手,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
一、叩问小学科学思维教学的缺失
科学思维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过程。小学生不会思考,思维能力差,不能怪学生,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师本身,主要还是教师思维教学缺失造成的。多数科学教师思想保守,方法陈旧,在课堂上重视知识教学,轻视思维训练;重视动手操作,忽视思维培养;只关注学习的结果,不关心思考过程。科学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喋喋不休地讲授灌输,学生静静地聆听记忆,默默地看着教师表演,学生不需要思考,没机会思考,他们的思维之门永远也不会打开。
小学科学课堂上,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学生思维的种子自然无法萌芽。教师如果不抛弃旧观念,不接纳新理念,如果不放弃“教书匠”的角色,不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做到限时讲授,学生永远没有思考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之树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科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实践探究,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在做中引思,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明白操作以后会有什么结果,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数据进行推理,从而自己推导出科学结论。好多科学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往往将学生牵着走,教学比较封闭,教学节奏偏快,常常导致学生失去自主性,缺少充分的活动体验与思考感悟的時间,学生只能匆匆忙忙地做,糊里糊涂地学,有时只是知其然,却不追问其所以然。
二、以训练为抓手教学生学会思维
关注思维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口,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途径其实有很多,我们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学需要,灵活选用相应的方法,助推学生科学思维有效发展。
(一)创设情境
所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学生的思维从感知开始,真实的情境是点燃思维的火把。情境教学原理表明,情境具有激发情感、发动认知的作用,因此,许多教师常常借助情境教学法,组织科学教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科学问题,开展科学探究。
情境是某种具体生动的场景,具有直观形象性,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感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容易引发学生好奇,我们可以将科学问题融入场境之中,以增强科学问题的形象性,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发动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六一文艺汇演”视频片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器乐合奏场景,场景中有钢琴演奏、架子鼓敲击、琵琶弹奏等。美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吸引了学生眼球、唤醒了学生耳朵,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对“有哪些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问题的思考。情境是学生思维的沃土,为学生思维种子的萌发提供了条件,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依托问题
科学知识与科学道理的习得,不能依赖学生的聆听和记忆,而要依靠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领悟。学起于思而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知识的土壤,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学,都是从问题开始,围绕问题解决而展开。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与导航仪。好的问题能够发动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维。
我们可以依托问题,启动学生思维,为学生思维导航,我们可以借助问题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系统思维。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和开放性,能够点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杂乱无章的思绪变得有序,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寻觅到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采用提问法训练学生思维,做到以问导思,以问促思。例如,在教学《人的呼吸》一课中,我通过“屏气比赛”游戏引入“人的呼吸”主题,接着,引导学生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三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呼吸?”“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呼吸用到哪些器官?”在接下来的新知教学中,着重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有了这三个问题为导向,学生的探究思路就更加明确。
(三)提供材料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思维感性色彩比较重,常常从直观感知开始,通过动作思维牵动着抽象思维的发展。材料引起学习,材料激发思考。双手的操作促进了大脑的思维,器材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
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工具,也是科学思维的支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操作材料,激发学生动手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辅助学生思维。这里的材料不仅包括实验仪器设备等材料,还包括实验单、导学单、研学案等材料。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材料应当具有结构性,结构性材料,具有典型性与周全性,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有效支撑实验和探究,提高实验效果。材料的组织呈现要具备有序性与层次性,要引导学生有序探究与思考。例如,《电路暗箱》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根据检测现象合理推断暗箱里的电路。在教学该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猜测“如果暗箱中是一节电池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给学生提供了检测器、记录表格、电池等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猜测。之后,我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复杂的电路暗箱,让学生自己检测,并根据检测电路中灯泡的亮灭、明暗情况进行推理,画出暗箱电路图,最后,让学生打开暗箱,检查推断是否正确,并选择恰当的仪器材料,重新检测纠正错误。
(四)自主设计
设计实验方案是实验操作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很多科学教师不明白实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忽视实验方案设计教学。教学中不给学生自主设计权,不组织学生设计方案,常常越俎代庖,直接出示实验要求,把实验方法和步骤告诉学生。
实验设计是对实验的规划,需要分析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对变量的控制、实验的步骤程序、操作要求等等,需要学生科学地思考,精心地设计,方能保障实验操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意义,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的机会,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支架,如采用实验活动单,引导学生构思设计。例如,在《摩擦力》一课中,“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我在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实验操作之前,我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小组合作,商讨填写实验目的、实验预测、实验材料、实验要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材料,分组实验。实验方案设计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脑思考的机会,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科学思维。
(五)大胆猜想
卡尔·波普尔在《科学:猜想和反驳》一书中提出:实际的科学程序是进行猜测,重复的观察和实验在科学上起的作用是检验我们的猜测和假说。猜测是一种假设性猜想,是对事物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预测。科学猜测不是不着边际的胡乱想象,而是一种有事实依据的合理推测。科学猜测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善于猜想的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发散。猜想常常是在观察分析之后提出的,也就是说,学生在猜想中应用到分析、类比、归纳、综合等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思维创新与方法创新。
大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重要途径,猜想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中,在提出实验任务后,我先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由于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到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力现象,所以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生活经验猜测,有的说:“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有的说:“与物体的轻重有关。”还有的说:“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接着,我引导学生选择猜测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操作,进行实验验证。对问题的大胆猜测,不仅为接下去的探究做好准备,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还要引导学生科学猜想,使学生明确猜想的对象、明确猜想的范围,做到有目的有方向地猜想。在学生猜想后,要让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或理由,了解他们的思维轨迹,从而避免猜想的盲目低效,提高猜想的内涵与质效。
(六)交流讨论
小学生之所以喜欢人云亦云,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独创思维、批判思维。批判思维属于科学思维的高级层面,是批评与独立的心理倾向与思维方式,彰显了一个人的洞察力与决策力,批判思维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主动思维意识与评估评价能力。批评思维能够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多视角观察、果敢地判断,产生新的观点。指向科学思维的小学科学课堂,应当关注学生批判思维培养。
讨论能让人交流信息、交换观点,使人分清是非,辩论能让人批判质疑、思维碰撞、创生新思想。讨论与辩论是批判思维培养的切口,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多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为学生提供好的讨论问题与有价值的辩题,引导他们积极而有效地思考批判,让科学道理越辩越明,使学生思维越辩越强。例如,在教学《热辐射》一课中,我在新知教学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火炉取暖是运用了哪种传热方式?”大多数学生说是热辐射。少数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是热对流。我就抓住此机会,组织学生辩论,請他们说出理由,辩驳对方观点。多数派说:“火炉好比太阳,因此它的传热方式是辐射。”少数派反驳说:“前面说到太阳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发射热,而火炉与人中间有空气,因此属于对流。”双方学生各持己见。我趁机评价并总结说:“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在火炉取暖现象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两种,先是热辐射,以红外的方式传热,其后是热对流,加热后冷热空气产生流动。”通过辩论,增强了学生对热辐射与热对流概念的理解。
三、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科学思维这张渔网,学生就能自己捕获到科学知识之鱼。教师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科学思维,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终身享用不尽。
参考文献
[1]朱阿娜.科学教学中学生工程思维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9(5):42-44.
[2]王天锋.科学课数据的“读通”与“读懂”[J].教学与管理,2020(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