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2023-07-22张维壹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西格列汀磷酸

张维壹

糖尿病呈现为全球增长趋势,国际糖尿病协会预测,在2030年该疾病患者人数可达到5.52亿,其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占比已逾90%。糖尿病治疗在城市卫生保健预测中的占比为10%,故该疾病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1]。糖尿病具有较多并发症,致残及病死率均较高,针对确定的危险因素实施管理,可明显防治微血管与心血管并发症。2型糖尿病的基本特征为功能逐渐衰退的胰岛β细胞以及不断升高的血糖,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分泌受损的早期标志,可降低胰岛素分泌,造成β细胞凋亡。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的治疗,临床主张合理运动、限制饮食、药物治疗等综合疗法。二甲双胍是唯一得到专家与糖尿病治疗指南认可的一线用药,可提高外周组织对于葡糖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葡萄糖无氧降解,抑制肝糖原输出,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问题,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磷酸西格列汀可抑制DDP-4作用,进而促进胰岛β细胞生长,有利于胰岛素分泌,还可延缓胃排空,有效控制进食量及患者体质量[2]。磷酸西格列汀具有保护心血管的功能,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后可进一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本研究观察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辽宁省瓦房店市六二六中医医院收治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45~80(62.56±5.26)岁;病程3~7(5.08±1.28)个月。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48~77(62.71±5.29)岁;病程3~7(5.05±1.23)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开展,患者及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与《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2)经糖耐量试验确诊;(3)均伴“三多一少”症状;(4)患者视听、理解、交流能力无异常。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衰竭;(3)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4)合并血液系统及传染性疾病;(5)合并恶性肿瘤;(6)对本研究相关药物无过敏史;(7)无独立行为能力;(8)近1个月内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

1.3 方法 对照组予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初始剂量每次0.5 g,每天2次或每次0.75 g,每天1次。每周可增加0.5 g或2周增加0.75 g,逐渐增至每天2 g,对于需进一步控制血糖者可每次0.75g,每天3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予磷酸西格列汀片[Organon Pharma(UK)Limited生产]每次100 mg,每天1次。2组均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不良反应(低血糖、腹泻、恶心、头痛)发生情况。

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及餐后2 h静脉血液样本,采用血糖仪测定FPG、2 hPG,HbA1c测定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另采集血液样本5 ml,离心处理,hs-CRP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TNF-α、IL-6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TG、LDL-C、HDL-C。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多食、多尿、多饮、消瘦等症状得到控制,血糖水平恢复正常,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较前改善>90%;有效:患者多食、多尿、多饮、消瘦等症状缓解,血糖水平基本恢复正常,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较前改善55%~89%;无效:上述指标均未实现,病情甚至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11%,高于对照组的8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7,P=0.027),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血糖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FPG、2 h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FPG、2 h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2.3 血脂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降低或升高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2.4 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TNF-α、hs-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TNF-α、hs-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2.5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66%,低于对照组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P=0.038),见表5。不良反应均未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

表5 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结构的变化,糖尿病发生率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非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中90%患者为2型糖尿病,公认的病理生理因素为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不足。长期高血糖可明显降低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可造成β细胞疲劳,难以正常分泌出胰岛素,进而使机体内血糖水平升高,最终使胰岛功能衰竭、β细胞凋亡[4]。研究发现,短暂、轻度的高血糖会造成胰岛素释放钝化,初发2型糖尿病因近期未控制饮食,短暂高血糖极易造成胰岛素释放钝化,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显著、持续升高。研究显示,在胰岛素释放钝化与胰岛素抵抗不同血糖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细胞具有可逆性,早期患者主要以餐后血糖升高为表现[5]。随着研究显示,餐后血糖高是造成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通过积极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血管风险,可促进疾病转归,有效改善预后。

二甲双胍是目前公认治疗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作用机制为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胰岛素介入的葡萄糖利用,可发挥抑制肝糖原异生功能,还可降低肝糖输出,有效阻止肠壁吸收、摄取葡萄糖,但单独应用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较多,且难以控制餐后血糖,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无显著效果[6]。磷酸西格列汀为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药物主要是通过增加活性肽促进胰岛素分泌,通常以葡萄糖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进而控制高血糖,可促进β细胞新生,提高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α细胞,且药物安全性较高,可显著降低头痛、腹泻、低血糖等发生风险。在初发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磷酸西格列汀为治疗新型用药,可降低血浆中葡萄糖浓度,降低不良反应[7]。本研究中,磷酸西格列汀发挥了调节血脂水平,促进高血糖素样肽分泌,增加β细胞分化,进而降低HbA1c的功能[8]。磷酸西格列汀可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后,可发挥较理想的协同效果,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能够促进疾病转归,减轻高血糖对于机体的损害,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具有理想效果[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11%,高于对照组的86.79%(χ2=4.867,P=0.027);治疗后,2组FPG、2 hPG、HbA1c、TC、TG、LDL-C、TNF-α、hs-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降低或升高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66%,低于对照组的18.87%(χ2=4.296,P=0.038)。这与既往研究结论相一致[10-11]。说明磷酸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可促进疗效提升,改善血脂与血糖水平,并显著抑制炎性反应进展,同时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用药,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血脂水平,抑制炎性反应,且具有良好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西格列汀磷酸
漫长的旅途
西格绍尔名枪汇
混血“帮派”西格绍尔
国际磷酸—铵市场再次走跌
上半年磷酸二铵市场波澜不惊
2018年下半年 国内磷酸一铵市场走势简析
磷酸二铵:“钱景”如何
西格列汀对肥胖合并脂肪肝大鼠的干预疗效
HPLC法测定维格列汀片中主药的含量
肥胖2型糖尿病采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