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未来产业:演进趋势及路径展望
2023-07-21王晓明
[摘要]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孕育孵化着代表新兴科技方向并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回顾历史,基于产业体系的演进,可以更清晰地认知未来产业在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以及源头性技术突破的探路者形象。通过分析未来产业的内涵特征、全球动向及发展趋势,基于我国未来产业现状及产业创新体系态势,今后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前瞻性布局,充分谋划、培育产业创新多元主体、构建区位优势、错位发展格局进而全方位推动我国未来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未来产业 ;演进趋势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11(2023)01-0004-8
[收稿日期]2022-11-30
[作者简介]王晓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创新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本文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蒋媛媛副研究员根据王晓明研究员发言实录整理,并由王晓明研究员核定。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源泉和不竭动力,开辟了产业发展新空间,其鲜明特征是孕育孵化代表新兴科技方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今天,将主要围绕未来产业的提出,未来产业是什么,我国发展未来产业的条件、意义和现状,以及如何推动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等几个角度来进行分享。
一、未来产业的提出
未来产业是以满足未来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目标,以新兴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旨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空间、增强人类自身能力、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等科技领域的突破引领产业跃迁升级方向,而以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融合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众多科技,推动科技体系与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深度融合,也推动着相应产业组织模式变革。
从产业发展的历史过往看。虽然,从当下时点,还很难对未来产业进行清晰的定义,对该产业在认识上依旧模糊不清。但是回顾历史,追溯一些重大产业的发展脉络、演进过程和产业形态,对于清晰认识未来产业有实际帮助。
比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瓦特用现代工业技术、机械原理发明蒸汽机,为工业生产提供稳定、持续的动力。1897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把电气化技术带给全世界,推动了电气化、工业化发展。当时成立的GE公司存续发展至今,仍然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又如,以汽车产业为例,1886年,最早是德国奔驰先生发明汽车,从德国拓展到欧洲,从欧洲跨越大西洋到美国,再到日本,仅仅花费一百多年,汽车已经替代马车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同时,更是形成了一个全球化布局且对世界经济影响显著的庞大产业。再如,从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创举到如今早已突破万亿级产业规模的航空业,也仅仅经历了百余年。到1946年,进入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图灵第一个通用计算机面世,开启了信息工业革命时代;发展至今,信息工业已然形成一个由个人PC、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组成的巨型产业版图,并持续带动互联网发展——从1969年美国阿帕网迭代数次升级到今天的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以及Web3.0、元宇宙。而在2015年,由埃隆·马斯克创办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所发射的“猎鹰9”火箭更是拉起了太空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回顾历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发明,转化为产品,发展成为产业,经历上百年的时间——这些产业在当时当地视角来看,无疑都属于是未来产业。由此可见,未来产业实际上为我们整个人类经济和产业发展创造了无限增长的宝贵空间。
从产业体系演进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了“未来产业”。
现代产业体系有很多分类方法,如可划分为一二三四产业,或者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分类便于统计或者认识、管理产业。产业体系内部互相之间都存在紧密关联,如能源产业、交通产业、制造业;而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以及在一二三四产业之间,都是存在关联。那么,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产业,构成一个产业发展的有机整体,具有生态特征,是可以进化发展的。从这一角度来认识,产业进化发展背后是以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作为驱动力的。当传统农业把土地的生产力挖掘殆尽,工业制造业开始满足人类发展的主要需求,进而开启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过程中到后工业化阶段又会出现更先進的科学技术创新来为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形态,满足新的价值,成为产业发展新的方向和新的空间,这成为全球产业演化规律。从而,在产业体系发展过程中,未来产业就扮演起一国产业体系在往新的方向、新的空间和重点领域发展,在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源头性技术突破的探路者角色。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各领域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为“未来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种子”。“四新”正在转化为未来产业,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新产业。前沿科技正在孕育未来产业,前沿科技蓄势待发,随着基础理论突破、产品原型迭代,商业模式创新,有望成为未来产业。
二、未来产业的内涵特征、全球动向及发展趋势
(一)未来产业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未来产业是由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未来产业是依托新科技突破带来的应用而衍生形成。未来产业技术来源于源头性技术或是持续性技术群的突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等技术的跨界融合。第二,基于“技术突破+愿景假设”的未来产业可以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未来产业的发展将会突破“需求引导新技术”的局限,开启“技术引致新需求”的双向通道,成为下一步创新动能的新增量,如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第三,未来产业发展将融合各种产业类型形成新业态。围绕技术群衍生出对新型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如海洋服务和航空航天服务,发展潜力巨大。第四,未来产业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孕育新组织,未来技术的网络化、开放性、知识开源已成为趋势,新科学技术发展范式激发“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等新组织、新空间。第五,未来产业需要凝练新政策。从产业政策为主向创新政策为主,并与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财政政策形成衔接的新型政策体系。
(二)全球主要国家纷纷提出发展“未来产业”
2022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2年和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3.2%和2.9%。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前沿技术不断出现多点群发式突破,各国纷纷出台推动前沿技术转化的政策方案,把发展未来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美国2019年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将AI、先进制造、量子科技、5G四大关键技术冠以“未来产业”之名,继而在《2021财年政府研发预算优先事项》和《2022财年政府研发预算优先事项和全局行动备忘录》均提出保持未来产业领先地位,强调支持未来工业、能源环境、空天科技等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在近年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未来产业是投资重点,同时通过为前沿技术提供场景测试、标准制定支持以促进技术转化。2022年,拜登政府发布2.25万亿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未来产业是重点,并提到电动汽车、半导体技术等产业。
英国2020年发布《未来科技贸易战略》,提出增加技术投资和大力吸引外资进入5G、工业4.0、光子学等新兴产业。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成立靶向医疗、化合物半导体等13个未来制造业研究中心,支持早期研究的商业化以推动未来制造业更快采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伦敦形成了以算法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优势和基于算法优势的创业生态系统,为大量有数据有应用场景的公司提供动力。
德国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工业带来的重创,2020年推出1300亿欧元刺激经济计划,其中500亿欧元计划投资未来产业,重点聚焦药物和疫苗研发、电动汽车、氢能、数字化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等领域前沿技术开发。
日本《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超智能社会,并在这一愿景下部署未来产业前沿技术。2021年所公布的《第六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将注重以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脱碳社会,强化5G、超级计算机、量子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研发。
韩国政府于2011年将六大产业技术遴选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技术,并投入1.5万亿韩元以促进相关产业技术开发;2019年颁布《制造业复兴发展战略蓝图》,旨在通过制造业复兴,发展为“创新先导型制造业强国”,将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制造业复兴的四大战略之一;2022年,发布《政府中长期研发投入战略(2019-2023)》:明确提到了发展未来产业和新产业,以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三)全球未来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三大趋势
从产业创新方向看,全球主要创新型国家产业布局集中在智能、低碳、健康等前沿方向。智能体现在对半导体、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技术、机器人、脑神经信息等前沿技术集群的部署;低碳体现在对新能源、生物能源、绿色交通、氢能、低碳工业、低成本核能等前沿技术集群的部署;健康体现在对未来医学、生物信息学、疫苗研发、精准医疗等前沿技术集群的部署。
从产业转型趋势看,注重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未来产业在孵化细分产业的同时,为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提供了新机遇。随着5G和6G通信、空间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新兴技术广泛应用,带动传统产业变革并有望形成未来产业。美国利用先进技术升级传统制造业、俄罗斯基于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提出九大市场方向等,都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孵化新兴方向并形成未来产业。
从产业组织模式看,形成从技术、生产、产品到商业的全产业创新链。未来产业具有较强前瞻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各类产业新技术、新要素、新主体联合推动。主要创新型国家注重技术转化与知识产权并行,推动“政产学研用金”等多方互动形成创新链。比如,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州政府与企业共同推进常驻研究员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在其所属机构和未来产业研究所之间自由流动,推动技术、生产和产品创新衔接;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在各研究中心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引入社会资本成立基金会促进成果转化。
三、我国发展未来产业提出历程及条件和现状分析
(一)中国未来产业的提出
未来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有效途径,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是构建未来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要手段。关于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已明确提及多次,同时也体现在国家重要规划中,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面向2035的重要内容。2020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202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記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和发改委《“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二)我国发展未来产业初具条件
我国一直存在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发展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科技和产业融合的主体工作尚未完成,体现为三个关键指标的“三低”,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低、高技术产业投资收益率不高。《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5.4%,其中,科研单位和高校分别为15.6%和3.0%,超过一半原因为“专利不能满足市场化需要”或“专利申请本身不以转移转化为目的”。
前期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进“创新型经济体”建设奠定一定基础。随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产业成为推动我国“创新型经济体”高质量形成的关键。
较为完善的全产业体系,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工业和服务业基础。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的11.3%上升到18.5%。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22.5%提高到近30%,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企业日益成为创新主体,为未来产业发展夯实了培育土壤。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重点领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2021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四个领域的国际论文被引居世界首位。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33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拥有光电芯片、区块链、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2021年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对2020年研发投入最多的全球2500家公司分析表明,中国(18.1%)和美国(9.1%)的公司研发投资增长率最高,出现了更多高科技公司取代传统行业公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生产供给侧和消费需求侧对新兴技术需求不断涌现,新兴消费为未来产业发展孕育了多样化场景和庞大市场。2022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0.2%、14.9%。从供给侧看,数字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广泛应用,结合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场景应用布局,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与验证落地,创造面向工业生产需求的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从需求侧看,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数字经济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提供了大规模消费市场。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推动新技术和应用场景整合以及迭代示范,营造了利于未来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
各类创新人才数量质量双提升,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2021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数据显示,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3.2件增长到2021年7.5件,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三)未来产业布局方兴未艾
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7%,比2014年提高4.1个百分点。2021年,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961.6亿元,同比增长14%;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6%。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各级政府在新兴产业培育、政策制定、组织落实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此基础上,布局未来产业,能更清楚认识产业发展的创新规律和组织特点,有效解决资源协同问题。
从相关部委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看,未来产业主要集中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未来产业成为各地发展关注点,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省市积极布局新赛道,山西、深圳等地出台了专项规划,杭州、九江等城市制定了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在产业布局方面,各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最多的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其次是生物制造、生命健康等。北京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超前布局量子计算、未来网络、超材料等新兴产业;上海聚焦光子芯片与器件、类脑智能等领域,布局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的先导产业;合肥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超导、等离子体推进、先进激光等技术转化和工程化,同时发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研发领先优势,支持量子科技产业化发展;广州重点布局3D打印、尖端生命科学、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强化前瞻研究和部署;深圳提出未来产业梯次接续发展思路,规划在5年至10年内将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10年至15年内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创新机构和平台布局方面,主要围绕智能、低碳、健康等前沿方向优化。北京在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方向建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南京面向未来网络、区块链、量子科技、脑科學等方向布局近20家研发机构,推动未来技术产业化;湖北省集中布局建设了区块链、氢能、双碳等6家前瞻性科技创新平台;沈阳开展未来产业孵化培育专项行动,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通用航空等领域,加快建设定位明确、功能明确、运作规范的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在场景示范方面,主要面向生产、生活、城市等应用领域展开。成都围绕智能生产、智能生活、智慧城市三大领域,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南京聚焦未来网络、元宇宙、量子通信等领域发布优质场景15个;青岛相继认定两批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应用实验室,通过“给场景、搭平台、试政策”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四、推动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未来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产业方向不明确,技术成熟度不足,发展路径不成熟,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前瞻性布局、充分谋划、培育发展。
第一,推动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的融合,持续完善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组合。
未来产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特点。企业即便是跨越了“死亡谷”,在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需要通过海量的试错才能逐渐摸索出成熟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因此,需要给予各类创新型企业勇于试错的政策空间。由于未来产业发展中存在前沿技术突破、技术产业化路径、商业模式创新的不确定性,需要建立有效的发现机制和培育机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和政策扶持,在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下,营造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创新生态。这一点对于形成未来产业的“创新绿洲”至关重要。
第二,“科”“产”融合重大抓手:培育产业创新多元主体。
加大源头性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有一批能开拓世界前沿科技领域、掌握全球领先科学技术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加强面向前沿技术应用的基础科学研究,同时提升技术开发与成果产业化能力,合理布局未来产业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研究院、领域研发计划以及战略性工程,完善相应的人才库,保障基础研究能力持续供给。
培育和壮大企业创新的核心能力。未来产业的发展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两链融合”,构建“技术—产品—场景—业态”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不仅要发挥好领军企业带头作用,更要发挥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新兴技术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支持围绕主导型企业培育中小企业生态,形成产业配套的区域集聚优势,营造产业生态。
强化未来产业的共性平台建设。在统筹应用已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创新平台和协作网络的基础上,加大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创新资源整合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质量基础设施等共性平台建设,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平台与公共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在具有一定优势的人工智能、区块链、未来网络、空天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成立行业标准组织、产业联盟,支持相关组织、龙头企业主导和参与重要的国际标准制订,引领国际标准生态体系建设。
第三,构建区位优势错位发展格局:先导试验区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未来产业发展,依据各地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特点,通过先导试验区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
在经济基础和制造业基础相对发达,基础研发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相对较强的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协同,实现高端科技要素自由流动,优化科技资源要素配置,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未来产业链。
通过产业转移和区域分工,形成国内产业发展的雁形阵列,以东部龙头地区的未来产业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替代。通过提升未来产业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促使我国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提升。
在区域发展载体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建设,明确先导试验区的建设形态、功能定位、空间要素和评级标准。相比“从0到1”的创新,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更注重“从1到10”的创新,其功能定位更多偏向技术转化和产业孵化。先导试验区选址要尽可能靠近基础研究和创新策源主体,并为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未来产业培育进程。
第四,鼓励引导有基础和条件的政府搭建地方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尽早形成系统化布局。
形成“N个1”推进体系,如高水平制定一个专项规划,科学预判和制定未来产业规划、工作方案、产业政策;成立一个工作专班,优化组织协调,统筹推进未来产业各项工作;形成一张技术路线图,推动产业领域学会或联盟牵头制定形成技术路线图;打造一个产业链条,围绕重点产业链条,培育生态主导型及“专精特新”企业;推广一批应用场景,营造无人驾驶、基因测试等多元的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引育一批创新人才,创设前瞻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建立一支产业基金,完善资金服务体系,尤其是政府引导基金和天使轮基金;建设一个产业基地,设立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探索“核心+基地+网络”模式;等等。
第五,发展未来产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
培育未来产业亟需设立创新组织,尤其是跨学科的新型创新组织。通過交叉学科研究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在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孵化出新的未来产业。新型创新组织将区别于传统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研发机构,是一个包含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推广在内的真正的全产业链创新组织。此外,由于未来产业具有较强不确定性,也需要各类产业新技术、新要素、新主体携手共进,利用“政产学研用”等多方互动形成未来创新链。
Anchoring the Future Industry: Evolution Trend and Path Outlook
Wang Xiaoming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1408)
Abstract: The accelerated evolution of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world today nurtures and incubates the future industries that represent the emerg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irection and lead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development. Reviewing the history,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we can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pathfinder image of the future industry in cutting-edge technology, disruptive technology and sourc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s.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global trend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industr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uture industry and the trend of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forward-looking layout in places where conditions permit, fully plan and cultivate multiple subject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build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uture industry..
Key words: Future Industry; Evolution Trend; Development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