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支持下书法图像识读的策略探究
——以《集字练习“求是”》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3-07-21王希
王 希
一、书法图像识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古往今来,书法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字帖和碑帖,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以传承和弘扬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艺术——书法。书法课堂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桥梁,开展“书法图像识读”研究,是基于书法教学的现存困境: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书法作品时,感到无所适从;教师在授课时过多依赖现成的专家解读,照本宣科,没有关注到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所以,在书法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教材上的范字图像进行规范、有效的识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范字图像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使学生在读图时能抓到重点,理解要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视觉素养的提高,增进对经典作品和历史文化的了解,提升审美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书法图像识读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下的读图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基于此,书法图像识读策略把相关的信息与图形、图像进行关联,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和赏析图例。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确立和构建训练策略。策略一:观摩优秀课例,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把优秀课例中值得借鉴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策略二:开发各年级优秀课例,尝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书法图像识读能力的有效策略。(2)精选和设计策略结构。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构字规律和书写技法。(3)优化和完善策略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书法教师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训练策略,从而体现策略的高效性、灵活性、实用性。
三、基于课例,实施研究的教学策略
笔者在武进区第十七轮“送培上门”小学书法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执教北师大版三上《集字练习“求是”》一课,将信息技术和书法教学融合,发挥技术优势,为图像鉴赏助力。
(一)引发疑问,激发学习探究兴趣
课前,笔者播放视频《王羲之和〈兰亭序〉》,娓娓道来的解说配上古风音乐立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视频,学生了解了书圣王羲之创作传世名作的背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导入部分,先出示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再出示《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节选图,前者完成于东晋公元353 年,后者完成于唐朝公元672 年。利用红色线段标出这两个年份,让学生思考有何疑问存在。正是红色线段醒目的颜色和动态的出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发现从东晋公元353 年到唐朝公元672年,时间跨度有几百年,王羲之的年龄存在问题。这正是老师希望学生发现的疑点,这个疑问是引出知识的敲门砖。
原来是唐朝的怀仁和尚从王羲之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查找《圣教序》的字,并汇集成作品,故名《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他花了25 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份巨作,为中国书法做出巨大贡献。怀仁的这种做法在书法创作中即为集字,由此引入本节课也是采用集字的方法来完成一幅作品。学生听后恍然大悟,产生了继续探究书法的兴趣和动力。
(二)解读字例,感知书法经典艺术
“求是”二字通常出现在成语“实事求是”中,意思是学习和做事要踏实严谨,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对待和处理问题。因此,学习书写“求是”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字的出处。“求是”二字出自唐朝书法家欧阳询的经典碑帖《九成宫醴泉铭》,拓印版作品黑底白字,字体清晰,视觉冲击力强,能让学生感知欧体楷书的特点:结构上下匀称,用笔刚劲稳重,体现出瘦硬、秀丽、温润的风格。为了加深学生对集字的感受,笔者把有这两个字的局部图放置左右两边,让学生在屏幕上找出“求是”二字,教师操纵鼠标,利用动画圈出这两个字,并放大突出在中间显示,用长箭头对应原作中的字(见图1)。小动画的配合,使小字变大字,让主角隆重登场,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明了集字是怎么一回事,“求是”二字又是出自哪里。教师利用技术把经典书法引进课堂,通过集字向经典学习,进而创作出完整的书法作品,在传承经典书法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图1)
(三)分析字形,学习书写用笔要点
学生要想写好“求是”二字,先要知悉其笔画和结构上的特点。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读图,建立规范书写的认知基础。
1.感知收放特点,突出重点笔画
“求是”二字的多数笔画集中在字的左边,形成了左收的特点,笔者用不遮盖字的浅色色块标识出左边笔画集中的地方,让学生感知左边笔画紧凑的特点。右边的捺画特别突出,因此笔者在捺画上根据走向标出箭头,并用动画效果单独把黑色的捺画变成红色拎出来放大,和左边的结构对比,让学生感知右放的特点。同时,两个捺画单独呈现,突出醒目,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不同捺画的特点(见图2)。
(图2)
2.感知呼应关系,突出用笔连贯
学生除了需要注意重点笔画的写法,“求是”二字中的笔画在书写时还讲究动作的连贯呼应。笔者在课件中用红色突出连贯的笔画,动态演示书写顺序,并用虚线表现书写时的活动轨迹。“求”字中,从竖的钩开始到左边的点、提再到右边的撇、捺,最后到右上角的点,这些笔画在行笔时,气脉相连;“是”字中“日”字的横变成了右下斜的点,是为了和下面的横相呼应,右下方的横变成了撇,是为了和左边的撇有连接,左边的撇结束后顺势起捺画(见图3)。
(图3)
3.感知整体笔画,知悉书写要点
从单个笔画“捺画”到多个连贯呼应的笔画,再过渡到整个字的完整书写,在这一环节给学生播放课前录制好的“求”和“是”字的完整书写视频。观看过程中,配合视频中的书写,提示学生笔画在方向、长短、粗细、距离远近、位置安排上的注意点。通过观看教师的书写示范,学生可以感知欧体楷书字形端正、结构匀称、笔画有骨力又不失灵动、雅致的特点,由细节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审美贯穿到书写的技法中(见图4、图5)。
(图4)
(图5)
(四)直观演示,品味集字书写之美
在这一环节中进行集字作品的创作。“求是”二字是作品的正文部分,一幅完整的作品,还包括落款和盖章。落款是在作品左侧偏上的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一般比正文要写得小;盖章是在名字下方盖上自己的姓名印,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见图6)。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知道完整作品的组成,相比较于直接出示一幅写好的书法作品,用录制好的视频来演示教师创作集字作品的过程具有更形象、深刻的引领作用(见图7)。
(图6)
(图7)
视频中,教师以竖幅集字作品为例,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指明完整的集字作品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各项内容应如何布局,把抽象的概念落实到直观的演示中,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再配上古琴曲和视频同步的书写要点提示、强调,放慢了课堂的节奏,让学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集字书写之美。
观看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幅形式完成一幅“求是”作品,教师应向学生明确要求:上下两字中的竖画要相对,距离要适当;落款的字与盖章要竖直相对,距离匀称。学生在集字创作完整作品的体验中落实了图像识读的方法,巩固了知识点,提升了学生读帖、临帖和创作的能力。教师还能通过学生作品展,组织学生相互评析作品,说说他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为他人的作品提提建议。师生和谐地讨论,碰撞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不断练习,争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宽眼界,追求崇高精神境界
书法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正文、落款和盖章复制到横幅或不同形状的扇面上,让作品呈现得更精美。在课件中用箭头和文字标注作品形式的名称,一目了然,让学生欣赏不同形式的“求是”集字作品(见图8),感受书法作品不一样的形式美。
(图8)
为了深挖教学的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上网搜索“求是”的相关资料:“求”,追求,探求;“是”,真理,本质。“求是”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因此,“求是”二字被用作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名称,邓小平为该杂志题写刊名;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亲笔题写了“实事求是”,伟人的题词有力地证明了“求是”两字的深刻涵义。我们中华民族正大踏步地迈向富强中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态度和精神,才有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求是”二字激发学生爱党、爱国之情,勉励大家踏踏实实做人和做事。
笔者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力求有趣味,有文化,有方法,有内涵。本课突显了新技术支持下书法图像识读的教学理念,课件中线条、图形、动画的运用,多个微视频详细、规范、清晰的演示,有效帮助学生在视觉认识和记忆上提升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把信息技术手段合理融入到书法课堂中,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精准识读字例,提高其审美和书写创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将继续研习书法和研究书法教学艺术,不断提升个人的书法素养和执教水平,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为提高学生的书法图像识读能力和书写水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