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 助力家庭教育
2023-07-21邹吉
摘 要:“双减”政策的落地,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强调让家长回归教育,厘清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和家校分别承担的责任,更新教育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有关“双减”政策的相关条例,也旨在指导家长落实政策,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文章从学校“双减”的实施情况入手,分析了“双减”背景下的家长如何转换角色、发扬孩子的优点、做好亲子陪伴、优化孩子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家庭教育“主引擎”、学校教育“主阵地”、社会教育“强后盾”协同构建育人的有效机制的目标。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校社合力
作者简介:邹吉(1984—),男,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同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二者明确了家、校、社各有其位,协同发展的教育格局。基于此,文章结合昆山市部分学校“双减”政策落实情况,试论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
一、学校“双减”的实施情况
(一)相关数据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各中小学深入贯彻“双减”工作精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双减”政策精准落地。昆山市的中小学校也高度重视“双减”政策的落地,努力做到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用心用情做好“5+2”课后服务工作。
例如,C中学建立常态化校本教研制度,课后服务教师参与人数190人,参与率为96.90%,教师作业面批率达100%;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为2972人,参与率为99.70%,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9小时。
H中学实现作业全方面监管,课后服务教师参与人数104人,参与率为97.20%,教师作业面批率达100%;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为1564人,参与率为98.30%,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9小时。
W学校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课后服务教师参与人数59人,参与率为89.40%,教师作业面批率达100%;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为794人,参与率达100%,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9小时。
N中学以社团方式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课后服务教师参与人数73人,参与率为97.00%,教师作业面批率达100%;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为928人,参与率为98.00%,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9小时。
S小学提升课堂教与学的质量,课后服务教师参与人数81人,参与率为93.10%,教师作业面批率达100%;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为1377人,参与率为92.60%,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10小时。
A小学对接校外教育资源,课后服务教师参与人数85人,参与率为90.42%,教師作业面批率达100%;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为1446人,参与率为87.48%,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10小时。
(二)实施成果
一是统筹好减量与增效。各学校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做好作业统筹管理,合理确定学科作业比例结构,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一些学校协调各任课组教师,完善各科作业管理制度,切实发挥好作业的作用,删除机械、无效、重复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综合性作业、操作性作业的设计策略,坚决避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同时,各学校建立完善的作业管理细则,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加强作业全过程管理,不断创新作业的评价方式,不过分关注量化的考评,而关注作业内容的个性提升、作业形式的多样创新、作业交互的生动便捷、作业结果的精准评估,真正做到了减量与增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是平衡好校内与校外。在课后服务期间,一些学校开展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育人效果显著提升,学生体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高,学生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除了完成作业,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学校的特色课程,如文学欣赏、绘画、创意编织、球类、航模、器乐等课程,拓宽思路,创新理念。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有专业的老师,有志同道合的同学,学生拓展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特色社团活动的开展,让课后服务内容更加充实,“双减”工作稳步推进。
三是转变教育评价观念。一些学校完善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根本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转变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课后服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减负目的的实现,促使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各学校、教师提质增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四是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在校焦虑情绪也呈现新变化,学习困难、学习态度等方面出现新问题。例如,由于在校时间延长,学生间的同伴关系问题增加;在情绪与行为控制方面,手机、游戏成瘾等问题增加。对此,在“双减”背景下,一些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提供可行性的专业化的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三)反思
需要注意的是,各学校在全面落实“双减”,做好课后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适应“双减”之下新的教育环境和变化,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认识、情感、行为和价值观上的心理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阳光向上的积极品质。
二、“双减”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要求
“双减”政策牵动千家万户,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加强校内减负增质、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举措正在推动新的教育生态的形成。在家庭教育方面,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家长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一)转变角色
“双减”政策的实施推动广大家长回归教育,因此家长们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家长要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教育培训活动,多听一些教育专家的讲座,多与身边有家庭教育经验的朋友进行交流探讨。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家长只有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与质量观,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与素质,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促进孩子成长。
(二)发扬孩子优点
“双减”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部分时间的利用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对此,家长要学会用优势视角去关注孩子,利用好课外时间,发扬他们的优点,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家长应成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做孩子坚强的后盾,为孩子搭建成长的“脚手架”,提供资源和支持。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优势,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提升自我。
(三)做好親子陪伴
“双减”政策实施后,尽管学科类课外辅导班已经得到有效整改,但一些家长将孩子的课外时间外包给培训机构的思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不过是以体育、美育、科技类等非学科机构取而代之。如此不免给家长和孩子都带来不同的负担,导致亲子陪伴不足。父母积极回应孩子,不仅能让孩子发现自我的重要性,也能使其更好地感受父母的爱,在父母耐心与爱的滋养下,孩子充满活力,健康,自信。因此,家长需要通过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温暖,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四)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双减”背景下,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效的同时,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的整个学习过程上,因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种行为、每一个细节都是其成长的契机与关键。家长如果一味关注结果,不仅不能使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反而可能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其出现厌学、逆反等不良心理,这会给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精确的分析,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使孩子快乐成长。
在“双减”背景下,家长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不能只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而要多一些尊重、鼓励,努力为孩子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三、双减”政策下的家校社合力
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全流程、多阶段精准发力,从家庭教育观念更新、学校主平台牵头引领、全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主引擎”
加快“双减”政策的落实、落细,需要广大家长正确认知这一政策。“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家长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作用,提升自身教育能力,让家庭教育更有温度,以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好地教育孩子。为此,一要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二要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及地方性法规督促家长履行教育责任;三要通过外部赋能与内部学习提升家长的科学教养能力。只有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深入理解“五育”并举的内涵,全方位提升育儿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家庭与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成效。学校可以全面打造高品质的家庭教育课程,通过“导”与“学”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既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发挥专业教师的指导作用,助推家长按“课程化”目标要求开展线上线下系统学习,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校协同共育,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主阵地”
学校要着眼于推动“五项管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同时,要强化学习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为学生带来优质的教育。具体而言,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优化作业设计;利用课后服务,精准辅导,做到点面结合;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同时发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双减”政策下,学校不能只重点关注作业与课后服务问题,还要关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教师素质等。学校要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破解“5+2”难题,纵深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社会教育“强后盾”
在“双减”背景下,调动社会力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可能。学校应将更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课后服务项目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研学和教育实践。学校可以拓展课后服务项目,打造研学品牌;或是邀请退休教师、行业专业人员和志愿者进入校园,帮助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活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及形式。社区应主动承担起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责任,在区域内组建“社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跨界团队,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家庭教育、公益培训、亲子工作坊、家庭咨询等多元服务;通过各区域协调,形成课后服务教育资源清单,供学校选用,确保课后服务资源高品质、均衡化及全覆盖。同时,相关部门要关注学生参与、体验和合作的表现,建立起“社会大课堂”学习评价体系,确保社会教育取得实效,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机制。
(四)家校社“协同力”
在“双减”背景下,我们要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全流程、多阶段精准发力,从家庭教育观念更新、学校主平台牵头引领、全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三位一体”教育服务体系。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发挥在家校社协同中的“主阵地”作用,积极赋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主动融入家校社协同体系中,发挥“主引擎”作用;社会教育作为最有力的“强后盾”,要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添砖加瓦。三方合力,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做好有效衔接,家校社共育体系不断构建完善,各项管理措施逐步走向精细化、多元化和人本化,才能促进良好教育生态形成,家长焦虑情绪也才能得到有效缓解,进而助力“双减”政策落实落地,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双减”政策关系到教学改革和教育公平,如何完善配套政策,促进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双减”政策旨在让教育回归本质,学校、家庭、社会只有进一步提高合作共育意识,才能走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路。
[参考文献]
高洁,姜雪.回归理想教育:对减负与教育本质的厘清[J].中小学校长,2021(10):10-14.
赵素芳.“双减”政策催生家庭教育“心”生态[J].吕梁学院学报,2022,12(5):89-92.
陈蕾.“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J].家长,2022(26):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