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节日背景下游戏课程化中教师的有效介入

2023-07-21赖秀娟许燕君

教育界·A 2023年17期
关键词:节日活教育

赖秀娟 许燕君

【摘要】节日背景下的游戏课程化是对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践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教师的介入对游戏课程化的践行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当前幼儿游戏课程化教学中教师介入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有效介入的策略,以期帮助教师以正确的方式介入游戏,提高游戏课程化的质量,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节日;游戏课程化;有效介入;“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节日背景下的游戏课程化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XQ22-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赖秀娟(1979—),女,福建省漳州市幼儿园。

许燕君(1990—),女,福建省漳州市幼儿园。

游戏课程化主张“以幼儿为主”,旨在让幼儿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与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放手让幼儿独立活動。反之,教师更需要基于“儿童是目的”的理念,在互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关注其已有经验,及时发现游戏生长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推进游戏链的形成[1]。可以说,教师的介入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游戏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适时、适当的介入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教师介入存在的问题

教师不正确的介入会直接影响幼儿游戏课程化的顺利开展,限制游戏课程化作用的发挥,无法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甚至会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据观察,基于节日背景的游戏课程化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介入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包办代替

节日背景下游戏课程化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常常“穿新鞋,走老路”,习惯于将自己完全处于“教”的角色中,这样的包办代替式教学,会抑制幼儿的活动兴趣。如在国庆节的节日背景下,天真可爱的小班幼儿穿上军装,想让自己成为一名勇敢保卫祖国妈妈的解放军。教师察觉到幼儿的兴趣之后,组织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如过独木桥、开坦克车、爬云梯等。教师认为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能力有限,于是主导了游戏的进行。这样的包办介入,看似体谅幼儿,其实完全了剥夺幼儿自主游戏的机会,严重限制了幼儿的游戏创造性。

(二)直接干预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过度行使权利,会抑制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游戏的行动,减少其自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比如,在重阳节背景下的游戏“重阳敬老情”中,中班幼儿想要带爷爷奶奶乘坐公交车去逛公园、爬山。这天,他们将一楼的滚筒车装扮成“公交车”后,就开始了游戏。不料,在乘坐公交车时,有4名幼儿因为司机的座位问题争吵起来。教师发现后说:“男孩子要大方点,把位置让给女孩子吧。”直接让其中一名女生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其余3名男生只能悻悻地坐到后面的位置上。教师未经观察,未倾听幼儿的想法,就直接介入游戏,将自己的想法置于幼儿的游戏意愿之上,让幼儿错失了一个学会与同伴友好协商讨论的良好机会。

(三)放任不管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课程化就应以幼儿为主,教师不能干预,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放任自流,对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不敢干预,错过了很多教育契机。比如,在儿童节背景下的游戏“快乐吹泡泡”中,小班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吹泡泡工具,有网球拍、打蛋器、皮筋等。在游戏的过程中,网球拍因为洞小且密集,吹出来的泡泡很绵密,像雪花一样,幼儿都被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争先恐后地抢着要玩。但是网球拍只有一个,最终被跑得快的幼儿拿走了,其他幼儿只能沮丧地拿起别的材料玩吹泡泡的游戏。一旁的教师看见这一举动,简单地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工具吹泡泡就好,于是错过了一次组织幼儿讨论最爱的吹泡泡工具的教育契机,也错过发现游戏中可能存在的新生长点“最爱的工具—网球拍”。

二、教师有效介入的策略

教师介入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游戏课程化的质量。要确保游戏课程化的质量,教师介入时应融合多种教学形式,做到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确保游戏的顺畅开展,使幼儿获得最佳的游戏课程化体验,有效提升其游戏水平。

(一)运用环境介入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开放性的环境能让幼儿更为快乐、积极。教师应观察和判断现有的环境能否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并随着游戏进程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在由儿童节生发而来的游戏化课程“好玩的泡泡”中,小班幼儿带来了很多好玩的吹泡泡工具,在教室里玩。由于教室场地小,泡泡到处飞,有的泡泡飞到了别人的身上,有的飞到了书包和挂着的外套上,弄湿了一大片地方。原本欢乐的泡泡大聚会只剩下幼儿的告状声。

教师提问:“怎么会这样?在教室里玩泡泡合适吗?还能去哪里玩呢?”这时有幼儿回答:“教室太小了,不方便玩,要在幼儿园里找找其他更适合吹泡泡的地方。”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运用环境介入,陪同幼儿到幼儿园各处寻找合适的场地。他们发现一楼东边的草坪很宽大,人也不容易滑倒,在那里玩很安全、更开心,于是便将游戏的地点选在了那里。教师这种运用环境介入的策略,不再是将游戏环境单一地局限在室内,而是跟随幼儿的需要,陪同幼儿探索宽敞、安全的环境,促使幼儿萌生继续深入探索吹泡泡之旅的想法。

(二)提供材料介入

丰富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比如,在由除夕生发而来的游戏“追逐‘夕”中,刚开始游戏时,扮演村民的幼儿搭建了一道红色的围墙作为村民的家,在里面躲避“夕”的攻击。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需要有更多能躲藏且有陷阱的多功能村屋,这时教师运用了材料介入的方式,尽力提供幼儿需要的各种材料,让他们开展搭建游戏,从而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想象力,使游戏形式逐渐丰富起来,助长P to P游戏动态路径中生长点的生发。

(三)扮演角色介入

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争执或问题时,教师可运用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幼儿互动,共同讨论新问题、新创意,帮助其提高游戏水平。比如,在由游戏“追逐‘夕”生发而出的游戏“消灭‘夕”中,强大的“夕”在追赶村民时,总让村民一直尖叫、奔跑,很多幼儿反映喉咙很干,还会一直咳嗽,有的幼儿尽管没有被怪兽“夕”追赶,但还是经常跑得体力不支。游戏小结时,幼儿提出了这个问题。在与教师互动后,有幼儿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即不要总是跑,要学会观察“夕”有没有追捕自己,若没有在追捕自己,就可以先偷偷地藏起来,等待时机从背后把“夕”的能量条撕掉。幼儿发现了问题,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可是一旦重新开始游戏,原先的问题还是重复出现。此时,教师不再只是观察者,而选择扮演角色介入游戏,以村长的角色示范并带领扮演村民的幼儿练习躲藏的技能,有技巧地进行追逐跑游戏。幼儿从教师的游戏行为上受到启发,懂得了如何适时地隐藏、躲避,不再是一直奔跑,游戏水平得到了提升。

当游戏问题重复出现,教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介入其中,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且不会打断游戏、影响幼儿,能更好地启发幼儿对游戏本身的理解和思考,使游戏活动顺畅进行。

(四)利用语言介入

语言是表达意愿、交流感情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语言介入达到对游戏的指导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游戏介入方式。在节日背景下的游戏课程化实践中,教师要甄别游戏时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幼儿不同的语言指导。

1.询问式语言。询问式语言能够帮助幼儿将面临的问题情境描述出来,引导他们思考并寻找解决途径,促进游戏的发展。比如,在腊八节背景下的游戏课程化案例“趣味腊八节”中,幼儿佩戴头饰扮演腊八粥里的各种角色,教师以问题“你们扮演的是‘腊八粥里的谁呢?”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以问题“谁来负责交叉点名呢?”引导幼儿思考交叉点名的解决办法;以问题“是一直重复黑豆、黑米蹲吗?”提醒幼儿在游戏中加入核桃、红枣等别的角色,用于拓展和丰富“腊八粥蹲”这个游戏。游戏结束之后,教师提问:“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和问题吗?”这种询问式的语言可以帮助幼儿一同总结和梳理游戏活动。

2.建议式语言。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也是游戏规则的创造者。当游戏停滞不前时,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见来指导游戏,而可以采用建议式语言介入其中,通过与幼儿对话来倾听幼儿的感受与想法,捕捉对话主题,推动幼儿思考问题,找到方法,培养他们多视角、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游戏“追逐‘夕”中,红色安全基地是村民为了躲避“夕”的追赶而建造的,是村民的避难所。可在游戏中,有的幼儿像有了保护伞一样,站在上面一直不下来,还有的幼儿站在上面挑衅怪兽“夕”,让“夕”感到很不满,游戏也因此暂停。扮演“夕”和村民的两名幼儿都认为自己有理。这时,教师在充分了解游戏情况后,采用建议式语言引导他们:“这个红色安全基地是不是需要有时间的限制?”最终,他们商讨确定了使用红色安全基地的特定情境以及使用时间,快被“夕”抓住的人才能站在红色安全基地上,而且只能站八秒。教师使用建议式语言引导幼儿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整合零散的经验,丰富且完善了游戏规则。

3.澄清式语言。有时,幼儿会出现一些违反游戏规则的行为,对此,教师需要运用澄清式语言帮助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比如,元宵节背景下的游戏课程化案例“有趣的汤圆”中,在“捞汤圆”这个小游戏中,被厨师捞到的“汤圆”幼儿要离开锅,到碗里去。可是被抓到的“汤圆”总是频繁回到锅里,引起其他幼儿的争议。有幼儿提出建议,把碗搭得高一些,就能防止违反规则的行为发生。大家一致同意这个办法,用垫子把围墙建得更高。可是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汤圆”跑到围墙外面,又再一次重新回到游戏中,导致游戏停滞不前。这时教师采用澄清式语言提醒其他幼儿重新梳理游戏规则。在教师的提醒下,幼儿不再将目光停留在寻找防止“汤圆”回锅的办法上,而一致觉得要让违反游戏规则的“汤圆”暂停游戏。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游戏得以继续进行,也生发了新的游戏生长点“汤圆舞会”。教师澄清式的语言提醒,让幼儿重新构建了自己的认知,学会转变思考方向,调整解决问题的办法。

4.鼓励式语言。教师运用鼓励式的语言可以激励幼儿继续进行游戏活动,使游戏走向深入。如在由教师节生发的游戏“满满爱的教师节”中,幼儿自发制作“超级烟花筒”给教师送惊喜。他们把气球剪开,套在纸筒上,贴上一层透明胶。不料,恬恬在剪透明胶时把纸筒剪破了,她有点难过。她想了一会,询问教师能不能再拿一张新的纸,画好之后再贴在烟花筒上,遮住剪破的地方。教师同意后,恬恬一改难过的神情,专注地画画。画好画之后,她把画贴在筒身上,展示给教师看。教师运用鼓励式语言鼓励她:“你的烟花筒好特别,好美丽。”听到教师肯定、鼓励的话语,恬恬特别自豪。不少幼儿也喜欢她的设计,纷纷向她请教。可见,教师的鼓励式语言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邀請式语言。幼儿年龄小,社会性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交往能力有限,总是一个人玩耍,这时教师就可采用邀请式语言,邀请幼儿与教师一起游戏,为其创造与其他幼儿交往的机会。如在游戏“好玩的泡泡”中,很多幼儿都带了吹泡泡的工具在草地上玩耍,内向的晨晨只有泡泡水,没有泡泡工具,失落地站在一旁看着同伴玩乐。教师发现之后,采用邀请式语言介入游戏:“晨晨,我们一起去抓泡泡宝宝吧。”受到邀请的晨晨喜出望外,跟随教师一同去追寻大大小小的泡泡。教师的邀请式语言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为幼儿创造了与他人社交的机会。

结语

节日背景下的游戏课程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游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介入。当游戏形式单一时,教师是游戏环境与材料的支持者;当游戏问题反复出现时,教师化身游戏伙伴和游戏参与者;当游戏停滞不前,幼儿矛盾重重之时,教师是智慧的点拨者。教师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把握好时机,适时、有效地介入游戏,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最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振宇.论游戏课程化[J].幼儿教育,2018(12):3-8.

猜你喜欢

节日活教育
分析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活教育
论陈鹤琴“活教育”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浅谈幼儿园体验式教学
“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浅谈白马人民俗风情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
原版动画片在体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