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快速反应小组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2023-07-21伍静
伍静
【摘要】 近年来,呼吸、心搏骤停已成为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严重问题。超过80%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后可以监测到部分生理指标出现恶化情况,临床上呼吸、心搏骤停问题的发生具有可逆性特点,主动积极的开展科学化干预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促进患者的康复。通过分析国内外建立医疗急救快速反应小组(RRT)及应用现状,提出构建RRT应注意事项及建议,为危重患者的管理与救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快速反应小组;研究现状;医疗急救
中图分类号 R197.32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15--04
快速反应小组(RRT)是由ICU护士、呼吸治疗师、麻醉师和内科住院医师等多名小组成员所组成的[1]。RRT的构建可以有效评估院内非ICU患者早期病情发展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呼吸、心跳骤停等问题的出现,提高了危重患者管理与救治的安全性,有助于患者康复[2]。RRT建立后,可降低因患者病情恶化而被动转入ICU救治的几率,进一步提升抢救工作效率[3]。本文主要综述RRT的研究现状,提出RRT的应用建议,为危重患者的管理与救治提供参考依据。
1 RRT的概念与激活标准
1.1 RRT的基本概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RRT雏形逐渐形成,通过构建RRT可在短时间内,对于病情有恶化倾向的住院患者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变化情况而实施早期干预,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相关学者[4-5]提出,与传统院内抢救小组相比,RRT不仅是针对呼吸、心搏骤停的问题,更加注重在患者病情恶化前及时发现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恶化。系统化的RRT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传入支由激活RRT的标准、呼叫方法组成;②传出支是作用于RRT的人员、技术与设备等;③及时反馈患者的安全和救护质量,依据所收集的资料回顾性分析RRT呼叫、患者临床结局,反馈评价,不断优化干预措施;④开展高质量的行政管理,合理化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主要是以快速反应成员职责、人员培训和购置医疗设备等作为工作内容。创建RRT时是以快速识别、早期干预作为基本原则,从而有效改善住院患者的预后情况。RRT注重预防多器官衰竭、心脏停搏的问题[6]。
1.2 RRT的激活标准
1.2.1 客观标准 严重心脏骤停等问题发生之前,护士可以依据患者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及时开展识别与干预,最大限度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医院在气道、呼吸、循环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呼叫标准,有利于快速识别、早期干预工作的开展。大量资料显示,针对出现呼吸道阻塞等呼吸问题或循环问题的患者来说,护士应该立刻激活RRT,另外,患者意识突然变化或无法在短时间内唤醒也适用上述激活条件。在此基础上,如果患者出现体温骤降或升高、精神错乱、心律失常等情况,也需要护士在短时间内激活RRT[7]。
1.2.2 主观标准 在全球多个发达国家内将护士“担忧”作为一项呼叫标准。相关学会成果与资源评价中心在对所选取的40所医院开展调查工作,结果显示出接近95%的激活标准均提到护士“担忧”内容。护士是依靠经验感知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而推测出具体病情变化状态,将护士“担忧”纳入快速反应系统中可以为护士发挥自身经验提供最佳时机;如果护士感知问题产生时,护士在未达到呼叫标准的条件下,仍然能够通过激活RRT预防和控制病情恶化;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可以提高直觉的正确性,因此实践时间较多的护士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忽略预示着病情恶化的迹象[8]。护士“担忧”是基于患者呼吸、循环、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精神狀态的改变,临床症状未得到有效改善等情况而对病情变化进行准确预测[9]。上述问题中关于呼吸方面,普遍表现为呼吸音嘈杂、呼吸短促等症状;而针对循环方面来说,患者寒冷、湿冷问题严重,血压、心律等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对于体温方面而言,一般表现为寒颤、体温异常;针对精神状态来说:意识模糊或暂时无法唤醒;同时产生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对于痛苦方面来说,新疼痛或疼痛加剧情况的发生;腹胀、出血等症状在接受治疗后未得到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较差。大量资料结果显示,RRT的激活是由生理指标变化、主观“担忧”所决定的,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干预。但现阶段,国内仍未在RRT激活中纳入护士“担忧”[10]。
2 RRT激活的影响因素
2.1 护士态度
护士认可与接受RRT的程度可以直接影响RRT的激活情况。经过大量资料与实践研究结果显示,RRT可以将早期干预提供给患者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变化,同时也能够为护士提供及时的医疗支持和提高专业水平的机会[11]。由上述分析可知,护士逐渐认识到RRT建立的有效性与必要性,进而可以充分激发护士激活RRT的主动积极性。
2.2 团队合作
融洽的互动关系作为护士激活RRT的积极因素,可以充分激发护士的主观积极性。护士对RRT充分的信任,相信其能够对危重患者进行更加科学合理化的管理,RRT对护士的评判进行专业化验证并向护士讲述相关知识[12]。护士对RRT所反馈的肯定意见进行着重关注,既代表护士的直觉是正确的,能够通过及时干预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也为随后临床相关情况的发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RRT通过认可、安慰护士的方式消除护士紧张等负面情绪,进而促使护士能够在异常情况发生时激活RRT[13]。相反情况下,如果RRT向护士所反馈的是消极情绪和信息,会导致护士在激活RRT的过程中犹豫不决,进而影响患者治疗的效率。举个例子来说,RRT向护士提出,在他们到达科室病房时,需要的物品应该准备齐全的要求,或者因未准备齐全而语言攻击护士,这样会导致护士激活RRT的主观积极性大幅度降低[14]。
2.3 科室文化
普遍情况下,健康的课室文化能够大幅度提高护士激活RRT的主动积极性。如果护士并未确定是否激活RRT时,一般会征求护士长的意见,护士长应该鼓励和引导护士信任自己并做出相应的判断。科室领导与同事的鼓励可以协助护士在激活RRT方面建立强大的自信心。护士过度担忧结果不好后的惩罚,进而会对RRT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阻碍。因此,护士无后顾之忧的开展工作,成为提高激活RRT积极性的关键[15]。
2.4 临床评判能力
护士自身的临床评判能力能够直接影响RRT的激活次数。较强的临床评判能力可以帮助护士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异常情况,从而及时激活RRT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干预。众多调查研究显示,护士的临床评判能力随着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提升。因此,资历丰富的护士与新入职护士在激活RRT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新入职护士因经验不足,在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时也认为无需对RRT进行激活[16]。临床上在对护士批判性思维与决策能力进行培养时一般应用模拟教学法,护士通过将病房护士、急救护士、小组成员和呼吸治疗师等角色分配给相应的护士,并设计实际的案例情境引导护士依据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临床干预。研究结果显示,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升护士的临床评判能力,能够促使护士高效率的应用快速反应系统[17]。
3 RRT的应用现状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心率、呼吸异常6h后出现心脏停搏等严重后果,但异常情况在日常护理治疗过程中极易被忽略,只有25%的情况能够由护士及时发现并协助医生及时处理。临床护士护理能力的增强,可以大幅度提升微弱信号察觉的成功率。护士作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主体,能够对病情恶化情况进行预判与处理,护士的专业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安全和预后情况。美国最早关于RRT做出研究分析,佛罗里达州医院建立以护士为主体的RRT,帮助临床护士提供针对性的早期干预,减少危重患者的死亡数量,RRT是自护士与其他护士间有效交流开始,能够协助护士可以及时干预危重患者的急救治疗工作中,此外还能够提高护士评估、咨询具体病情的技巧,从而尽量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出现或因未及时抢救而造成死亡等严重后果,研究结果表明,危重患者死亡数量出现一定幅度的减少,而医护急救组出动次数随之减少。对所选取的医院护士进行全院调查时,超过90%的护士均对RRT在护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进行高度认可[18]。而调查住院患者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医院内部安全患者数量增加幅度接近20%。国外研究报告显示,RRT活動中参与的护士能够学习到更为专业的急危重症护理经验,进而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医院在如何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可以大幅度提高护理质量与安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早期干预实施过程中,护士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参与RRT的方式减少心搏骤停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医院治疗的安全性[19]。
4 RRT的应用建议
由于大部分短期研究为非盲、非随机性,因此无法体现出RRT应用的有效性,但目前又无法提供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对RRT有效性进行研究。早期干预、治疗试验的有效开展,只是局限于死亡、心脏骤停等问题产生的影响,而无法研究分析出关于其他ICU转入的好处。因此,现阶段,仍未有确切的结论证实RRT的有效性,仍然需要开展多个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证实RRT的治疗效果。在实际应用RRT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利用多项智能病情监测方法早期快速识别危重病情。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早期预警系统等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所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进而大幅度提升病房的安全性。此外,不断优化监测患者的基本流程,形成科学合理化的人员合作模式。
(2)加大培训与考核RRT成员的力度。RRT组员应该接受关于通话标准、关键课程等专业化培训,同时还需要培养组员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发挥自身特长与优势。相关培训活动的开展是以完善快速反应系统为主要目的,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延迟激活问题的出现。此外,能够利用预先模拟训练的方式提升团队的工作专业水平,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避免延迟激活问题的发生。
(3)不断提升质量。部分学者经过调查研究提出,通过每月1次审查会议的召开,对相关典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进而提升病例早期识别率与抢救成功率。自我评估与数据反馈作为重要的质量改进内容,对提高RRT有效性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病例确定数、资源需求和呼叫情况、ICU转移次数、转换心肺复苏的呼叫数等指标作为所研究的相关指标,对RRT质量的提升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4)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在团队合作过程中,RRT会议、指定徽章以及结构化交接等环节可以大幅度增添加RRT组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次数。此外,RRT的组员除了本工作职责外并不承担其他职责,进而有效避免激烈竞争情况的发生,床边护士对危重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并赋予护士自我保护和抢救患者的权利,保障RRT在短时间内激活,从而为患者争取到最佳的抢救时机[20]。
综上所述,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RRT,可以大幅度减少危重患者的死亡数量,有效维护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阶段,国内医院内部RRT应用刚刚开始,在激活标准、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还需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进一步的研究制定出适宜的干预措施,为RRT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5 参考文献
[1] 陈丽花,张娜,周明,等. 院内快速反应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1,9(5):1010-1013.
[2] 徐莉,潘胜东,夏萍,等. 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实施快速反应小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1): 1390-1393.
[3] Gaertner SJ, Krishnasamy VP, Simone PM, et al. Leveraging rapid response activities to build public health capacity: Development of the opioid rapid response team model[J]. Health Security. 2022,85(1):20.
[4] 蘭桂香,罗秋兰,付鸿雁. 一体化多功能急救箱在快速反应小组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 33-35.
[5] 褚汉卿,胡娟娟,陆雯. 院内快速反应小组对住院患者心跳呼吸骤停事件的干预效果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22,34(11):1493-1495.
[6] Dxab C, Fan Y,Yzb C, et al. Research status of biodegradable metals designed for oral and maxillofacial applications: A review - ScienceDirect[J]. Bioactive Materials, 2021, 6(11):4186-4208.
[7] 郑鹏,高志伟,孙青松,等. 脓毒性休克快速反应小组对1 h集束化治疗策略实施依从性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11):1457-1462.
[8] 徐莉,潘胜东,黄曼,等. 院内医疗急救小组与快速反应小组急救模式及效果分析[J]. 医院管理论坛,2022, 39(5):44-46,15.
[9] Robertson M, Lim A, Bloom A, et al. Epidemiology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rapid response system activ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1, 10(23):5680.
[10] 周立涛,苏凌璎,马千云,等. 探索医院急诊患者晚夜间急救流程的优化[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15):38-43.
[11] 侯文肖,汪志伟,陈晴晴,等. 快速反应系统在医院应用的研究及发展概况[J]. 中国医师杂志,2021,23(6):947-950.
[12] Sun JZ, Li HE, Wei DT, et al.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creative development neuroscience[J]. Science in China: Life Science, 2021, 51(6):691-701.
[13] 洛佩,吕肖锋,程千鹏,等.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对Ⅰ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53-55.
[14] 杨兴辰,郑玮杰,许苹,等. 某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反应做法[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1,28(7):642-644.
[15] Huang C, Yin S, Li W, et al. Cold spray technology and its system: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J]. Surface Technology, 2021,50(7):1-23.
[16] 丁玲岩,李秀征,刘艳. 医联体建设下远程心电会诊触发快速反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27(15):2288-2291.
[17] Va A, Envelope D, Os C, et al. The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s of adult rapid response team patients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India[J]. Medicina Intensiva, 2022,46(10):577-580.
[18] 刘睿,谢慧,席惠君,等. 突发传染病事件医院相关风险管理的指标体系研究[J]. 海军医学杂志,2022,43(10): 1033-1037,1065.
[19] Chalwin R, Salter A, Karnon J , et al. Effect of a multi-faceted rapid response system re-design on repeat calling of the rapid response team[J]. PLoS ONE, 2022,17(3):e0265485.
[20] Factora F, Maheshwari K, Khanna S, et al. Effect of a rapid response team on the incidence of in-hospital mortality[J].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nesthesia Research Society, 2022,78(3):135.
[2023-05-04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