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背景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创新路径探析

2023-07-21赵婷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程创新路径

赵婷

[摘 要]在新时代“大思政课”背景下,系统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阐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在实现思政教育途径多元化、推进思政教育转型方面的重要意义,着重从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加强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调研和实践等方面分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更有利于两者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育人优势,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取得持续进步。

[关键词]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4-0032-05

An Analysis of the Innovation Path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O Ting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ystematic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ition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in achieving divers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nnels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elaborated, with a focus on highlight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t theor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enhanc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to analyze the innovative path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both giving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functions and educational advantages, cooperating and promoting each other, and making continuous progress in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Innovation path

課程思政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举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课程思政这一综合教育理念,在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对高校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我们更应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从理论上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实现思政教育途径多元化,形成“1+1>2”的效应,切实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最终达到“三全育人”的效果。

1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关系

1.1 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是高校落实“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教育理念的关键课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思政课堂以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自觉地融入祖国建设中。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课堂。

1.2 课程思政

从理论维度看,课程思政是教育理念的时代发展[3,它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教育沃土,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是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的一种形式。课程思政不是一个或几个教学课程,也不是某一类的教学活动或科目,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灵魂,突出育人功能及价值取向,将思政理论有机融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注重探索和剖析各个学科中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和资源,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更加注重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协同发力、同向同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由“专人”向“人人”转变,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3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从两者的内涵可以看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是同一范畴的事物,思政课程是一类课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和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思政课程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通常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课程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引导下,充分挖掘各个课程的相关资源,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在开展思政教育方面,思政课程是显性的,其他课程是隐性的,探索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育人功能的深层次思考[4。高校将育人作为圆心,思政课程是距离圆心较近的内层圆,课程思政是外层圆,两者相互辉映、相互配合,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

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高校面向学生开展的一种思政教育模式,两者统一而同向,在相互配合下实施立德树人。同时,两者相互促进,能够更好地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让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取得持续的进步。在教学和实践中,思政课程直接批判各种错误的观点和思潮,有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课程思政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播的高度融合,从而达到“三全育人”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思政不是“去专业化”或“思政课程化”,而是在保持课程自身专业属性和教学功能的同时,挖掘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由此可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目标。

2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诸多挑战,社会发展更为多元化,如何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种要素,是动态演变过程,高校以办好思政课程为“点”扩展到“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层面的深度拓展。统筹办好并全面推进思政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全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融合、协同育人,这正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对“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的最好诠释。

2.1 实现思政教育途径多元化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突破和创新,人才培养是多维度、立体化的,单靠思政课程难以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途径多元化,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形成“1+1>2”的效应。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缺乏联动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提高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融合教学水平。具体来说,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遵循教书育人、思政工作、学生成长等规律,高校应用好课堂教育这个重要阵地,使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专业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课程紧密联系,协同合作,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

2.2 推进思政教育转型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各门课程,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必须双管齐下。具体来说,在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导下,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各类课程结合各领域的知识和实践,拓展、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困境,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价值引领,有效突显价值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双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速度,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近年来,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高频词,目前来看,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比较清晰,很多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仍需不断探索,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改革实践。在新形势下,高校应以全新的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转型升级立德树人的全新体系,致力于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素质人才。

3 “大思政课”背景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分析

“大思政课”是高校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新理念,是“大思政”格局和现实相结合、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的新格局。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实现两者同向同行。

3.1 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政教育的理论指引

2022年7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5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6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校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堅定不移地开展理论和知识的普及,抓好思想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首先,高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突出党委的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形成校党委统一指导下,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有效局面。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宏观把控,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制度机制设计,探索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使高校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坚强阵地。其次,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持思政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牢牢掌握党对思政课建设的主动权,才符合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才能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最后,高校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程的有效支撑,加快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中所蕴含的相关内容在思政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和挖掘其他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时要围绕其展开,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和领航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有效格局,促进思政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3.2 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高校应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真正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和價值。首先,要不断实现思政理论课程学术化。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教师要思考培养哪种类型的人才、如何培养以及谁来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辩证思维的应用,紧跟时事政治,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路线,走在学科教学的前沿,将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其次,善于发现和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高校专业丰富,各院系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中提炼与之相适应的思政元素,并积极进行有效转化,形成价值观引导和教育。教师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了解和剖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热爱度和专注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3.3 加强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应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实现思政课思政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时效性。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这里讲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不是另搞一套,而是站在思想理论的制高点上,强化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从根本上以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力、渗透力和理论说服力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专业性和针对性,这应该是思政课程的本质属性和灵魂之基。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7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讲好道理”,如何在教学中“讲好道理”,需要进一步思考,需要进一步形成共识。

一方面,深化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问题导入是非常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它以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大学生迫切关心的问题为中心、以提高教育实效为导向,开展专题研究与教学活动。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以问题导入展开教学,引发学生思考,以专题教学组织课堂,展现理论魅力。教师只有将思政课程每个专题相应的思想理论讲清楚、讲透彻,才能引导学生学深弄懂悟透,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顶层设计,找准问题,通过严谨细致的课程设计找准课程教育的 “导入点”,使整个教学有理有据,实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挖掘课程教学案例和地方特色教育元素。这是进一步提高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关键。教学案例的目的是通过阐明案例背后蕴藏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案例、视频等材料选取得准不准、好不好,关系到每一个专题的理论阐释,关系到每一个专题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精选合适的、比较接地气的和时效性较强的案例。另外,把地方特色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探索,不仅是对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推进,也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好的本土教学案例。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形成“问题链”“案例链”“论据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增强案例的亲和力、针对性及其蕴含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3.4 加强调研和实践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特别提到,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8

首先,加强问题导向的带动作用。教师加强对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了解和认知,明确思政教学的目的,通过广泛调研等多种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明确思政教育内容,设计思政教育体系,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和质量。其次,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1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要坚持“开门上课”,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统一起来,聚合各种资源,突出实践教学[9,注重实践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正确的检验,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储备。因此,高校要重视并强化实践课堂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促进课堂和实践良性发展、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喜欢照本宣科、故步自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制约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有用性,因此,教师要突出教学的实践属性,加强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外,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渠道和平台,将课堂内外有机融合,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完善测评机制。测评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改进,有效促进思政教育更加科学和完善。在测评机制中,高校要将学生的意见和反馈纳入其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4 结束语

“大思政课”背景下,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既能充分集合有效资源,也能推动思政教育进一步转型和升级。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并实施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强化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有效平衡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检验理论学习成果、丰富理论学习成果,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N]. 人民日报,2021-03-07(1).

[3] 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4]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

[5]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1).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

[7] 习近平. 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J].求是,2022(11):16.

[8] 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N].人民日报,2023-03-20(1).

[9] 楚国清.善用“大思政课”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J].中国高等教育,2022(7):25-27.

(责任编辑 齐蓉晖;责任校对 白丽媛)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思政课程创新路径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