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打造长三角优质 “中央厨房”

2023-07-21袁松李黎明谢晗

决策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央厨房长三角安徽

袁松 李黎明 谢晗

2023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召开,再次强调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2018年以来,安徽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加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力度,大力推动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打造长三角“中央厨房”。

市场端与生产端的“双向奔赴”

从市场端分析,长三角是全国农产品消费最优质市场。

2021年长三角区域常住人口2.36亿,创造全国四分之一的GDP,调查数据显示,沪苏浙的人均肉蛋奶消费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1.2%,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分别居全国第一、第四、第三位。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最大、最高端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是全国高端农产品的“展示区”和“主市场”。

从生产端分析,安徽是供应长三角的最佳基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沪苏浙农产品产能持续下降。全国“百强县”排名第一的江苏省昆山市,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但最近10年,昆山市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三分之一,减少8万亩,农业发展受到明显制约。目前,上海市约八成的农产品依靠外地供给。

安徽农业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良,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目前,安徽的粮食和肉类产量占三省一市的48%,水果占32%、蔬菜占23%;安徽30%的优质粮油初级产品、32%的农产品加工品销往沪苏浙地区。同在长三角的“最铁关系”和“最近距离”,为安徽发展面向沪苏浙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2020年,安徽启动实施“158”行动。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创建“一县一业(特)”示范县(市、区)34个,创建省级示范基地366个。示范基地2022年总产值1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面向沪苏浙地区销售额5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省、市级示范基地带动54万多农民就业,就业农民平均月增收2291元。第一批认定的131个示范基地,2022年總产值、沪苏浙销售额分别为654.7亿元、334亿元,比认定前的2019年分别增长46%、68%,实现“完美逆袭”。

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植物工厂里立体气雾技术栽培的蔬菜   图/ 视觉中国

2022年,34个“一县一业(特)”示范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6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素有“北寿光、南和县”之称的马鞍山市和县,围绕蔬菜延链、补链、强链,目前拥有省级龙头企业5家、规上蔬菜加工类企业41家,年加工产值超4亿元;建设了蔬菜博物馆、观光采摘园,定期举办农业嘉年华、蔬菜博览会等节庆活动,通过“蔬菜文化”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同时,积极推进“皖美农品”品牌建设,2022年征集遴选区域公用品牌33个,涵盖长丰草莓等7个“一县一业(特)”主导产业;遴选企业品牌35个,包含“联河”等20个示范基地品牌。被誉为“电商休闲食品第一品牌”的三只松鼠公司在全国开设872家小店,其中长三角地区427家、占比50%。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安徽积极创新合作平台,推进“双招双引”,推动组建绿色食品产业服务联盟、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长三角绿色农产品服务中心等,2022年面向沪苏浙开展农产品推介活动350多场,招引投资项目204个、569亿元,有力推动更多资本、项目向农业领域集聚。今年4月,第二届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召开,签约绿色食品项目237个、842亿元。

“四个乏力”的短板

安徽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内有追兵、国际有强手,都在争夺长三角农产品市场”的形势,要保持“优势不等于胜势”的清醒。安徽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存在“四个乏力”的短板和不足。

首先,要素保障乏力。一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安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居全国第二位,62%的20-50岁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本地农业从业者“高龄化、女性化、低文化”趋势明显,示范基地普遍缺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季节性用工需求难以满足。二是土地供给持续性紧张。一半以上的示范基地设施用地不足,加工、冷藏设施无地可建。肥东新禾米业公司按照政策应办理机械仓储设施用地10亩,但周边无法安排,最后建在40公里外,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每吨50元。三是融资难问题季节性反弹。农产品加工行业特性决定了企业需要筹集资金一次收购、常年加工。目前约70%的示范基地存在资金缺口,贷款难度较大,存在“有买原料的钱就没生产的钱”问题。

其次,设施升级乏力。一方面,示范基地设施老化严重,10年前建的老旧大棚占设施菜地的60%,维护成本高,抗灾能力弱,遇到冰雪和台风暴雨灾害损失严重。另一方面,安徽推动设施升级的奖补政策有待提高,江苏省苏州市的池塘标准化改造补助达到每亩1.5万元,而安徽不超过每亩3000元。

再次,产品创新乏力。农产品消费已从“吃温饱”“吃安全”升级到“吃文化”“吃健康”“吃特色”,需要兼具营养、健康、文化功能,满足美观、携带、储藏要求,但多数示范基地习惯于卖主导农产品、常规加工品,没有深度研发出市场追捧、消费者欢迎的系列商品。目前,安徽示范基地仍然以大宗粮油等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数量较少。

最后,品牌打造乏力。有品牌、无名牌。总体品牌的影响力不大、美誉度不高,《中国品牌》发布的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浙江有11个品牌上榜,江苏有7个,安徽仅有4 个品牌上榜。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75个农业品牌精品名单,安徽仅有“黄山毛峰”、“长丰草莓”2个品牌。有品牌、无效益。“质优价不优”问题比较突出,优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在销售价格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庐江天湖蟹业公司养殖的螃蟹体型大、肉质肥美,但缺乏自有知名品牌,4两以上螃蟹大多销往江苏阳澄湖进行贴牌销售,同样的4两公蟹,当地价格为50元/斤,而阳澄湖为50元/只,价格相差悬殊。

五大举措打造“皖美农品”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发展最大的“势”,而农业是安徽融入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安徽要紧抓国家规划重大政策机遇,坚持绿色方向,坚持高端定位,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大文章,着力打造长三角优质“中央厨房”。

第一,目标坚定,坚持把加速融入长三角、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作为安徽农业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能转换的关键举措,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长期任务。把准工作定位,加强工作创新,既开动脑筋,又脚踏实地;既“培育大树”,又“呵护小苗”,久久为功推进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农业现代化安徽样板。

第二,以产业融合构建全产业链条。深入实施“158”行动,围绕特色产品、主导产业,把延链、补链、强链作为基地建设的重点,在保持绿色优质食品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增长态势下,加快推动肉制品、乳制品等生产链长、工艺复杂的精深加工发展,丰富农产品类别。完善利益链接机制。积极推进机制创新,鼓励经营主体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经营主体以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方式,把农民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农民分享发展红利。

第三,注重资金、土地、人才要素倾斜。用好部省合作协议,争取国家部委项目、资金倾斜支持,打捆申报皖北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现代化基地建设项目。省、市、县级要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建设示范基地力度,以县级为单位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明确扶持标准和补助事项,建一个成一个,建一个强一个。设立政府专项债用于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创新涉农金融、保险、担保体制机制,解决融资难题,加快建设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设施。落实用地政策。在切实做好耕地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工作基础上,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倾向,合理确定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和辅助设施用地,全力保障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建设用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加大人才培养。实施农业人才联合培训计划,加强与涉农院校合作,强化农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组织专场招聘会,出台鼓励性政策,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

既“培育大树”,又“呵护小苗”,久久为功推进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农业现代化安徽样板。

第四,推进绿色发展,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品牌战略。完善农产品绿色生产的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推行生产技术先进、投入品减量增效和农业环境净化,建立健全农产品绿色生产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追溯体系。打造优质品牌。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农产品品牌,培育品牌文化,促进品牌营销,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电商等平台促进品牌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 坚持市场导向。建立与沪苏浙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发布市场需求,引导及时调整生产。

第五,提升品牌知名度。一是突出强势媒体。组织影响力强的央媒和省级主流媒体深度宣传报道基地全产业链发展,提升“皖美农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二是结合线上线下。组织示范基地参加各类展会,利用各种线上平台建立网上营销渠道。三是聚焦目标市场。鼓励引导示范基地在沪苏浙主要城市开设各类旗舰店、零售店、專卖店等,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猜你喜欢

中央厨房长三角安徽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城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思考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