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以“燃烧与灭火”为例

2023-07-20田孟仙

名师在线 2023年9期
关键词:蜡烛现象化学

文 /田孟仙

引 言

随着化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等有了新变化。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同时,围绕此理念,《课程标准》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如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为此,教师需要选用适宜的模式或方式。在化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层出不穷,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助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典型代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设计相关的问题串,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掌握所学,运用所学,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和素养的教学模式[1]。由此概念可见,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流程为:创设情境—启发探究—灵活运用。所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师应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作为“工具”,将其流程作为立足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策略进行化学教学。以“燃烧与灭火”为例,教师可如此教学。

一、融入生活,创设情境

真实情境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重要构成[2]。化学是与生活有联系的学科。所以,在进行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应紧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依据教学内容,挖掘相关生活常识,采用适宜的方式创设真实情境。

燃烧是初中生尤为熟悉的现象,生活中的燃烧现象不胜枚举。因此,在“燃烧与灭火”课堂初始环节,教师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示图片,呈现多样的“火的使用”现象,如图1 所示。

图1 火的使用

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学生进入了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中,大部分学生回顾生活经历,联想其他的“火的使用”现象。教师可趁机提出问题:“除了图片中的现象,大家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燃烧现象?能列举一些吗?”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描述不同的燃烧现象,如“工厂烧煤生火”“点燃酒精灯做实验”等。面对多种燃烧现象,学生感受到了燃烧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则围绕燃烧现象,继续提问:“物品是如何燃烧的?燃烧需要哪些条件?”一听到这些问题,学生兴致高昂,想要解开燃烧的“神秘面纱”。

由此可见,融入生活现象既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真实情境,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也可以使学生做好深入探究准备,为继续解决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出问题串,启发探究

提问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工具”,也是学生探究的方式之一[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自主性,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综合等,解决问题,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等。问题串是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一)提出问题串,启发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一起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先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接着提出问题串,启发学生合作探究。

在“燃烧与灭火”课堂上,教师可依据学生学习差异,建立异质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水平不尽相同,以便互帮互助。接着,教师围绕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串。具体而言,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火与燃烧的关系,指明“火是燃烧引起的一种现象”。同时,教师描述化学实验室着火事件。根据此事件,教师提出问题:“化学实验室发生了火灾。消防人员经过一番勘探,发现放置酒精灯的地方着火情况严重,而放置食盐溶液的地方却没有着火。这是为什么?火要怎样才能着起来呢?”在听到此问题后,学生产生强烈兴趣。于是,教师组织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究燃烧的条件。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在每张实验台上摆放酒精灯、石头、木棍、蜡烛等物品。各组成员带着实验任务,动手操作,依次用火柴点燃酒精灯、蜡烛、木棍、石头。在这一过程中,各组发现酒精灯、蜡烛、木棍可以被点燃,但石头却不能被点燃,面对如此发现,有小组成员产生疑问,并主动提问:“石头为什么不能被点燃?”其他组员对比各类物品,发现其特性,并作答:“石头不是可燃物。”由此,组员们合作归纳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必须有可燃物。在组员们展示探究成果时,教师提出问题:“在有了可燃物的情况下,一定会发生燃烧现象吗?”在听到此问题后,学生自发走进合作小组中,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在此次探究中,不少小组成员点燃蜡烛,在燃烧后,用玻璃罩将蜡烛罩住,发现蜡烛慢慢熄灭。立足学生的实验情况,教师发问:“在罩上玻璃罩后,蜡烛为什么会熄灭?”组员们对比实验前后现象,有所发现。如有组员提道:“没有空气,所以蜡烛熄灭了。”有组员提道:“没有氧气,所以蜡烛熄灭了。”面对不同的回答,组员们增强探究欲望,迁移化学认知,做出判断,达成统一认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教师对此进行肯定,并再次提问,启发学生探究第三个条件。

由此可见,有效的问题串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机会。尤其在问题串的作用下,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积极性,自觉动脑,操作实践,获取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切实解决问题,理解化学知识。与此同时,学生锻炼了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有利于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二)提出问题串,启发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4]。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实际上是在与教师进行一问一答。尤其学生会受到教师的点拨,拓展思维深度,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建构深刻认知。所以,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在学生合作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教师提出问题:“经过一番探究,我们知道了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现象吗?”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在自主思考时,不少学生发散思维,或联想生活经历,或审视身边的事物,有所发现。如有学生发现:“教室里的电灯在发光、发热,但并没有燃烧。”面对此发现,不少学生产生疑问,自主发问:“既然发光、发热不一定是燃烧,那么,怎样的发光、发热现象才是燃烧呢?”面对此问题,教师进行赞赏,并给予点拨:“大家回想我们的实验操作情况,想一想蜡烛、酒精灯等在燃烧时产生了什么?”受到教师的启发,学生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在“产生新物质”上,自主探究不同燃烧物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并自觉展示探究成果。立足于此,教师总结:“燃烧是氧化反应,会产生新物质,有一定的化学变化。而电灯发光、发热是电子定向移动产生电流的结果。”

由此可见,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能切实给予学生启发。尤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积极动脑,认真分析,得出答案,借此建构化学认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灵活运用

(一)口头练习,灵活运用

口头练习是以口述为主的练习。口头练习简单易操作,有极强的实践性。进行口头练习,学生不仅可以灵活运用课堂所学,加深理解,还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语用能力等,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基于此,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口头练习。

在学生掌握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教师可点燃一根蜡烛,并描述练习题:“请联想适宜的方法,将蜡烛熄灭。”之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思考过程中,不少学生在课堂认知的支撑下,进行逆向思维,联想到“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便可以达到灭火目的”,于是总结相应的灭火方法。

在规定的思考时间结束后,教师随机选择一名学生,引导其介绍灭火方法。该学生提出:“可以将蜡烛放在真空罩中,不让其与氧气接触”。基于此,教师询问其他学生是否有其他方法。有学生提出:“可以用水浇灭蜡烛。”针对此方法,教师追问:“此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学生表述:“用水浇蜡烛,可以降低着火点。”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鼓励其他学生介绍其他方法。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口头练习,可以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加深理解,同时锻炼多种能力,实现课堂学习的提质增效。

(二)书面练习,灵活运用

书面练习是以纸笔练习为主的活动。纸笔练习可以使学生冷静思考,认真解题。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习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书面练习,实现灵活运用。

在“燃烧与灭火”课堂上,教师立足学生的燃烧与灭火知识掌握情况,设计了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以填空题为例,教师主要设计了如此题目,见表1。

表1

在呈现练习题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题目,认真作答。在学生作答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其练习态度、课堂学习情况。在规定的练习时间结束后,教师依据题目难易程度,选择相应水平的学生,鼓励其给出答案。在学生作答时,教师可要求他们说出理由。实际上,说出理由的过程正是学生复述化学知识的过程。

如此练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运用机会,还使学生做到了学用结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化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与不同的问题“互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掌握化学知识,发展能力和素养,增强化学学习效果。基于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内容,发展核心素养,做到学有所得,提高学习水平。

猜你喜欢

蜡烛现象化学
浇不灭的蜡烛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神奇蜡烛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奇妙的化学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