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渊源与解析

2023-07-20吕永立田双对

今古文创 2023年25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马克思

吕永立 田双对

【摘要】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一直都关注的话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形成的,他通过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及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以黑格尔的人的本质思想为直接理论前提,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中汲取的精华,第一次将注意力从抽象的人转移到了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人民,对“人本主义”进行了新的学说界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思想,即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人是自由的类存在物、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人是实践的人,从而认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更好地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理性思辨;合理内核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5-006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20

黑格尔的人的本质思想是近代西方“主体性”发展的逻辑结果,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直接理论前提,费尔巴哈把旧唯物主义哲学推到了顶峰,他首次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马克思也是从他的人本主义中汲取的精华。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从而对具体的和现实的人即对“人本主义”进行了新的学说界定。

一、黑格尔的理性思辨

(一)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

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有精神的,有理性的,有自我意识的。正如他说的“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则是思维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1]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是绝对精神。

人的本质的发展是从自由意识开始的。经过思想和意识阶段,最后才达到个人意识的最高阶段——自由精神阶段的漫长发展过程。首先,个人意识会向前发展,超越自身,进入社会这个“客观精神”。其次,“客观精神”分为了三个阶段。抽象的法通过外物占有实现自身;道德是人内心的准则;伦理是社会的一种准则,是抽象的法与道德的统一。最后进入“绝对精神”领域,由艺术、宗教、哲学组成。艺术是哲学思考世界的主要方式;宗教的意义在于知敬畏,做人知道底线,遵守戒律;哲学的本质是怀疑,是人类对存在的思考,使人变得理性。只有在人充分和完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自由本质。

人即精神,精神即人,哲学的基本任务在黑格尔这里就变成了描述“绝对理念”。哲学的基本命题也就成了“绝对观念既是主体也是客体。”[2]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有精神的,有理性的,有自我意识的,这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二)人的是理性的社会产物

黑格尔不仅指出人的本质是“神圣的理性”,而且指出人的理性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人的本质。

在他看来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人是一个能“思考自己”的精神实体,可以把自己当作对象,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人能进行劳动与创造,但是,他并没有从实践、现实、感性出发,而是从理性出发去理解劳动,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劳动精神,这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黑格爾从劳动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他承认劳动的合理性,并把异化劳动当成了人的本质,但是这个劳动不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而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的理解,还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因此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围绕着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来谈论的。

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费尔巴哈深刻批判旧宗教的无知与愚昧,他认为宗教是人幼稚的本质。他把现实的人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用对人的爱代替对神的爱,这就是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最终目的。

(一)人的本质是“理性、意识、爱”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意识、爱”,这个三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

1.理性

理性是人区别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费尔巴哈认为“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3]

一方面,理性表现在人自身主体上,人是具有理性的,能够认识到人就是人,并且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动物没有理性,所以它们意识不到动物这个“类”。另一方面,理性还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认识。在他看来感性是个别的具体事物,只有“思维”才能分解出抽象的、一般的规律,因此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里费尔巴哈看到了理性、综合的作用。

2.意志和爱

“爱”即“心”,是人与动物的另一个区别。爱是人有情感的、有情欲的、发自内心的意志而已,从本质上说,爱也是意志。

费尔巴哈讲的爱包括人的自爱、人爱自然和爱他人。他特别注重谈自爱,他说我不爱自己,不崇拜自己,我怎么去爱那些我有用并给我福利的东西,在爱自己的基础上才去爱他人,给予他人一定的关怀,所以他又说“人对人的爱——这就是志高无上的实践原则,就是世界史的枢轴。”[4]

此外,他认为人还应该爱自然,因为只有爱才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只有爱才能使得精神与自然真正结合。一个有爱心的人,必定有良心,做事情也会讲良心,对事物和人都有恻隐之心、怜悯之心。反之,没有良心的人,也就没有恻隐之心、怜悯之心。他认为良心是内在的,如果我做了一件坏事,即使周围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道,我也会感到自责,良心会受到谴责。

费尔巴哈把“爱”提升为人的本质,企图用抽掉了阶级内容的人的爱来替代神的爱,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会出现的。这种完美的、超阶级的人在现实中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故而他的爱的理想是不会实现的。

(二)人的最高本质是人本身

与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最高本质是人本身。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

然而,费尔巴哈却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人本身,他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所以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费尔巴哈与黑格尔是完全对立的,黑格尔从绝对唯心方面谈论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人的本质,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基础上去谈论人的本质,形成自己的人本主义。他反对黑格尔认为人是思辨的产物,反对从绝对观念和自我意识出发的认识人的本质,并且他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提出了宗教是人对自己的关系,费尔巴哈将人们从宗教的压迫中解救下来,他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费尔巴哈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把人当作感性的对象,但是,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理性、意志。用生物上的人代替了社会人的思维,排除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费尔巴哈谈及的人是哲学中抽象的人,不是实实在在,现实的人。这就决定了费尔巴哈最终不可能摆脱对人的抽象理解。

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以黑格尔的人的本质思想为直接理论前提,并且马克思还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中汲取的精华。第一次将注意力从抽象的人轉移到了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人民,回归了人的自我本质,以现实的人,真正的人为出发点,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论述。

(一)人是人本身

传统宗教认为人的本质是上帝。人应该崇拜上帝,上帝是神和世界的主宰,其实这就是用封建神学中的上帝来统治人,让人们都成为附庸,反而忽视了人的本质,所以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与此相反,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谈道:“人就是人本身,人创造了宗教,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

这是马克思针对当时的德国人的“非人”的生存状态和传统的西方人本主义抽象地理解人而提出的。他强调不应该在“人本身”之外去寻找人,如在神或“绝对理念”那里去寻找人,而应该在“人本身”中来寻找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首先就推翻了人的本质是宗教的观点,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拉回人间,他认为不是宗教,不是上帝,而是现实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人就是人本身的观点他超越了德国哲学中抽象的人,同时也扬弃了费尔巴哈关于“完美的人”“抽象的人”“自然的人”的观点。所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一开始就批判抽象的人,站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

(二)人是自由的类存在物

马克思还指出,人是类的存在物,马克思沿用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但是却与费尔巴哈有原则性不同。费尔巴哈的类表示人与人的共同体的概念。这个类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费尔巴哈的“类”是抽掉了人的社会性的抽象的普遍概念。

马克思也用“类”来解释人的本质,但是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类存在物时没有脱离人的社会性活动,即作为物质生产的自由自觉的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是类存在物,类是自由自觉的活动。”[6]人在人的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所以人是类存在物。

动物不把自己和其他的人区别开来,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能自己制造工具,自己劳动,劳动是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也就是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社会性是劳动的基础,如果没有社会性,人也只是一个只会劳动的动物,所以说社会性是动物的基本特征,而劳动是人的基本特征。人在劳动中不断改造自然、改造自己。所以从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层次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劳动。因此人是实践性存在。

人也是历史性存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合乎规律的存在。把实践作为理解人的类本质的出发点,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当作目的,这就上升到了普遍性的高度,因而人是自由的类存在物。

(三)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分析了人的本质的问题,他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

人的本质是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的本质做出的科学规定,这也是同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观点的决裂。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于血缘、婚姻等形成的家庭关系、工作之间的同事关系、学习之间的同学关系等等。这些繁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体现了人的本质问题,也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人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

单个人不能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然后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但是劳动不是人的本质,人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的具体本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就是他们的本性。”人的需要是人存在的内在本质。

人的需要根据自然界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人的本质的需要是不变的,都是为了满足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肉体组织,与自然界相联系,取得一定的满足肉体组织的需要,使得人得以生存和发展。如果离开自然界,没有对自然界进行索取,那么他就无法进行新陈代谢,无法完成生命活动,无法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所以人的一切生命活动是从人的需要开始的。没有了人类的需要,所有的人类行为和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需要,就没有社会劳动,更谈不上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断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就是因为他们缺乏物质资料和肉体组织存在的需要,所以他们要进行劳动,人的劳动创造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人的具体本质,是由他们特定的需要决定的,所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五)人的本质是由实践决定的

马克思第一次将注意力从抽象的人转移到了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人民,回归现实的人,实践的人,费尔巴哈虽然也认为哲学研究要以人为出发点,但他是从抽象出发去研究人,他没有从社会实践与历史发展角度去理解,最后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在《提纲》中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中得到合理的解决。”[8]这就说明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归根到底就是实践活动的产物,要从实践出发才能说明“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如果不从实践出发去研究社会关系,那么我们看待问题将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

自由自覺的实践活动的人与其他物种区别的本质特征,动物进行的活动是无意识的,而人进行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生产实践是有意识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的改造自然,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是自由的,发挥了创造性和选择性。人通过实践活动即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关系,又是通过实践发展了这些社会关系,人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获得改造,获得自己新的量与质。社会关系是由实践产生,随实践发展,因此人的本质就是由实践决定的。

在正确认识人的本质问题后,他们开始分析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样的作用。于是他们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分析贯穿于社会发展始终的两对矛盾的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9]指出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产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要符合、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状况的基本规律;上层建筑要适应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下由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所决定的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因人的思想观念改变的经济关系的基本规律。

四、结语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生物意义上的“完美的人”,第一次将注意力从抽象的人转移到了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人民,回归了人的自我本质,以现实的人,真正的人为出发点,在唯物史观的创建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

[2]苗贵山,王婧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伦理的实现历程[J].中州学刊,2021,(11):111-116.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60.

[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15-31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6.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