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词之“雨”和 “悲”

2023-07-20耿茂铧

今古文创 2023年25期
关键词:悲情宋词

耿茂铧

【摘要】雨作为宋词中经典的意象,其对环境的渲染、词人情感的表达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宋词之中,“雨”往往与“悲”情融合,有政治失意、英雄末路之悲,闺中含怨、依依惜别之悲,以及生命之悲。“雨”意象给宋词附上独特的风味,成为宋人心灵甚至宋代文化的一种表征。这与“雨”的意象特点,以及词体文学的个体抒情性都是有关的。

【关键词】宋词;雨意象;悲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5-003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12

作为心怀天下、进退皆忧的宋朝士大夫常抱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导致的精神颓丧和胸中块垒,他们往往凭借“雨”来寄之浇之,这使得宋词中“雨”意象频繁出现。与宋诗中的风雅学问不同,宋词之“雨”作为宋人真实心灵的普遍衬托,可以说是一种更为本真的宋代文化符号。

个人意识与生存状态往往是存在差异的,这种不对等式的生存差异带来了情感上的挫折,这样的情感意识称之为文化悲情比较合适。而在写雨词中这样的文化悲情尤为普遍,文人士大夫在雨的感染下通过文字表现出了外表刚强而内心柔软细腻的宋朝文人形象。

一、宋词雨意象所寄之悲

(一)政治失意、英雄末路之悲

风雨的意象在古代多用来表现外界的摧折,生活的不順,因此作为常年行走在官场之上的文人,他们往往习惯用雨来寓意险恶的政治环境,表达对政治前途的担忧和人生失意的感慨。在这类诗歌中,雨意象往往更具有冲击力,词人在表现雨的时候会刻意加强雨的力度,表现环境的压抑,铺垫紧张甚至窒息的氛围,形成情感上的压迫,以此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悲愤情感。

以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例,诗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此处作者由窗外呼啸的风雨想到带兵杀敌的场景,同时又联想到当前岌岌可危的局势。以尽忠报国为己任的陆游本是一腔热血,但是受阻于投降派的阻挠,始终是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因此风雨的意象在这里化成了战场上冲锋的号角,是对胸中渴望上场杀敌的回应,因此才会在梦中金戈铁马、驰骋中原。

在宋朝,像陆游一样的爱国文人中,雨通常也会与当前的险恶局势相挂钩。这样的文学现象,其起因主要是,雨本身的力度和强度,可以水滴石穿,雨势浩大甚至可以毁田害民,对于这样的天气气象,人类从始祖开始就有天然的畏惧和尊敬心理。再加上宋朝时程朱理学的兴起,对“天理”乃至于万物规律的推崇,更是加深了对自然之天的敬畏。因此把风雨飘摇的景象比作动荡不安的国家是常见且合理的,词人在这样的意象里不仅会表现国家的衰败和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担忧,而且还会带上自己对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感慨。

比如辛弃疾的《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作为能文能武的爱国名人,辛稼轩一腔热血却换来了冷遇与闲置,经天济世的愿望次次落空,登高望远,目睹风雨洒江天的景色,心中激愤之情难以平息。“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层层递进的情感在此处得到了宣泄,痛惜年华的逝去,自己却没有建下功业,哀悼国家的不幸和自己壮志难酬。愁苦悲痛、悲凉慷慨是这些词共同的情感基调,强调的是词人的爱国之情,其次还有对政治失意的牢骚以及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此外,表现国家命运的诗词中,部分属于怀古诗,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来表现对当今社会的不满,表达政治失意的郁闷。最有名的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云:“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处的风雨指代时间的冲刷洗礼,联想英雄的成就心中感慨万千,但是不论多辉煌的成就总会暗淡,只有为国家建功立业才能威名显扬。壮志未酬永远是一个文人最大的遗憾,无情的风雨带走了时光也带走了文人士大夫建功立业的希望,内心的迟暮之感也愈加凄凉。

怀古诗中的雨多是用来表现光阴的流转,时光的消逝,也有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雨。从情感的角度来看,这里的雨表现的更多是消逝的无奈与悲苦之情,感慨古人的成就,联想今日的萧瑟,不禁悲从心来。

(二)闺中含怨、依依惜别之悲

自然界中雨丝多呈长条状、线状,因而在诗词作品中雨多用来表现哀愁、愁思的长长绵绵、络绎不绝。不论是独坐闲愁还是送别友人,词人常会用雨来侧面烘托悲凉、伤感的氛围。当词人的内心受到触动,感伤的情绪翻涌上来的时候往往会联想到雨这一意象,雨本身的凉意、湿气与作者的心情在此时此刻达成了共鸣,雨也因此成为送别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的悲情符号。

柳永《雨霖铃》中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前者“寒蝉”渲染秋意,后者“长亭”暗含送别时伤感的气氛。而“骤雨初歇”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场秋雨过后原本萧瑟的景物更是沾染上了一层寒气,无形中加深了凄清、寂寞的氛围,并因此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情人分别的场景写得更加缠绵悱恻、凄婉动人。“雨”在这里本身并不承担表达情感的作用,但是在多个意象的排列下,雨把凄凉哀苦的情绪推向了更高处,奠定了全词写作基调的同时也渲染了情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悲凉之情。

不仅送别词惯于写雨,诸如李易安的《声声慢》、秦少游的《浣溪沙》都习惯于用雨,或是烘托凄凉的氛围,或是侧面表现内心的孤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运用意象叠加,营造意境的手法将梧桐和雨联系到一块。细雨淋漓的景色凸显词人哀怨的重重叠叠,孤身一人的寂寞惆怅,刻画出孤独的妇人临窗对雨的苦闷形象。而在另一篇词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则是用丝雨比作愁思,朦胧的雨丝营造出凄迷惆怅的氛围,细腻含蓄、凄怨感伤,加深了愁绪的同时也更能凸显女主人公的春闺春怨之情。通过这种景物和意境相交融的描写,雨意象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更是浓缩了作者深邃情感的结晶。凄凉悲伤的情感通过雨的意象来表现,往往更加迂回曲折,增加情思绵长的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含蓄蕴藉的悲苦之情。

雨本身自带凉意,飘然而下的雨成为诗人内心世界最佳的写照,因此在特定的时间遇上了最触动心灵的事物,不论是孤身在外的游子或是依依惜别的朋友,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也常常会把雨和悲伤、愁苦、寂寞的情感联系到一起。

(三)生命的悲感

雨的作用有很多,除了促进植物生长,更多的起到了荡涤污垢的作用,因此在诗词作品中雨常常被赋予了至善至德的内核,冲刷心灵世界的同时又表达着别具一格的哲理内涵。当雨作为人生哲理的载体出现在诗词作品中,这类的诗词不同于其他悲雨词刻意加强情感,而是有意识地削弱其感性的认知,更偏向于自然和生命体悟。

这样的写雨词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是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全词以雨为线索贯穿全词,三种不同阶段,有各不相同的听雨场所。少年时安逸享乐,到了老年是孤独寂寞,一生悲欢离合数不尽的辛酸苦楚都聚在这一场雨中。避开主观性的情感表达,这里的雨只是充当了背景板的意思,给人生的喜怒哀乐提供一个舞台,让这些情感得以在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用雨的意象表现人生实属新意,更精彩的是词中别具一格的时空感给人以悲凉清俊、萧寥寂寞之感,在喟叹人生的同时又揭示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心境和成长。

与之相对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聲,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处的“雨”涵盖了人生一世所有的考验,对东坡而言,可以是几乎置其于死地的政治斗争,也可以是多次被贬的苦楚。这雨是酸的、是苦的,它已经不再是个简单的自然现象,其中郁结了作者深邃的情感,甚至可以说把作者的一生都浓缩在了这一场春雨之中。

蒋捷是用“雨的三境”来表现人生的曲折坎坷,变换场景凸显人在不同阶段的精神感悟。在他的笔下,雨只是一个客体,没有听雨的人是难以表现时空的跳跃和心情的复杂,这是人和物相共存、相对话的状态。而东坡的新意则是把无限小的雨放大到整个人生的境界,以一场雨来概括人的一生。在东坡的词中,雨不只是单向表现作者的情感,它在思考,在传达着关于人生苦楚的哲理。因而一旦主体的人与客体的雨相结合,平平无奇的雨就别有一番意境,迂回曲折的情感在对雨的描写中全部浓缩,词人在雨的意象中表达哲理化思维的同时,也演绎出了人生的沉浮。

二、宋词中“雨”的文化内涵

作为深情与内敛并重的文学现象,写雨词并不局限于无限深意的情感流露,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也是被人所津津乐道的。不论是羁旅漂泊抑或是政治失意,雨都在呼唤他们渴望自由、渴望被理解的心灵,他们的生命往往在一场雨中交融且剖白。

对于这些词人来说,一场雨落了下来,他流泪了,他觉得自己本应该被理解,但是自己的生命却总是在世界的角落里徘徊,如鲠在喉却又不吐不快是他们的共通点,只有踟蹰在雨中,孤独的心灵才能得到稍稍的解脱。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落花微雨也好,梧桐细雨也罢,这些滴落在宋词上的雨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是满页的诗词气息,也是深沉厚重的情愁。

写雨词对于大众来说更像是一个窗口,词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读者触摸雨滴,感受那种别样的温度,这种体验才是写雨词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超脱于诗词之外的美好。

比如万俟咏的《长相思》: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空阶滴到明”一是写雨水的绵长,二是写词人的一番愁绪,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因而听了一夜的雨,并非直说愁绪,借听雨的行为,表现离人寂寞孤苦之感。雨水的凉意是直观的,而“雨声”和“心声”的合二为一更是加重了雨水本身的意义,突出“凉”的感受,用一夜苦雨宣泄内心的失落、清冷之感。

从美的角度来说,这些文人们是在进行着深度的文学交流,他们看到一滴雨,尝试着与其去对话,去发呆,其实他们的发呆里面有关于美的一种真正的对话。词人借助雨意象传递自己无限的悲凉与感慨,他们从雨中感受到了生命中最脆弱的那个部分,以雨为载体抒发自己的悲苦之情。对他们来说那一页页写满诗词的纸,一份份苦涩的美好才是最珍贵的悲情价值。

宋代文人们在他们的诗词里并不是刻意地凸显雨的悲情与残忍,这些文人士大夫有的只是一种关于雨的悲情感官。他们的感触并不来源于雨本身而是因雨而唤起的悲情内涵,那些生存的痛苦体验和生存的不自由才是他们最渴望解脱的愿望。写雨词中所描写的悲情一直都是属于这个层次,重温悲剧之后的悲情意识才是作为人生存最大的动力来源,它能让你的生命变得丰富。

在以筵间樽前和女性享乐为发端的宋词领域,写雨词无疑是另一种的声音。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对于悲苦的肯定,也是对人生命运最好的诠释。不论是面对苦难时从容不迫的优雅风度,还是享受寂寞、自我排遣的清苦,都是对于雨意象悲情意识最美的解读。

三、词中之“雨”易入于悲的原因

雨之所以得到世人的共鸣,主要还是在于其总是表现出悲情意识。雨在现代汉语字典解释为:水蒸气冷凝成云,云中水滴变大成雨。雨本身就带有凉意,对于愁绪满怀的词人来说雨天常给人以压抑的气氛,胸中郁结的情绪在雨的催化下转换成文字抒发了出来。

对于悲雨词来说,雨作为抒发词人悲苦之情的情感载体,词人会放大其凄凉愁苦的一面,不仅是和词人情感的结合,也是对心境、生活状态甚至是国家社会的表现。雨意象之所以能与词人的心境完美贴合,也是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对于雨水凉意的感触,深化了雨水意蕴的同时也更准确地传递出作者悲凉愁苦的情感。

其次,诗词本是抒情的工具,而触动人心灵的文字多是离愁别绪。就像“为赋新词强说愁”所说,为了写出好词只得苦苦思索,无愁还要勉强说愁,只有愁苦的思绪才能写出好词。总之,词中之“雨”易入于悲其实还是因为词人内心的有感而发,而词体文学正是用以在诗之述志之余,来抒发作者个人情思的,这也是悲雨词之悲的缘由。诗人、词人创作多是因情而感才会下笔,很少有为了写作而写作的情况,作家往往只有在情绪被触动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也只有在这样的作品中才能真正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李东阳先生的“做凉冷诗易,做炎热诗难”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總之,不论是落花微雨,还是潇潇细雨,在宋词中雨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不仅有凄迷愁苦,也有豪放旷达的一面。简而言之,雨意象更多的还是象征哀伤、离愁,大部分的写雨词通常以雨来比喻离情别恨,以雨来思乡怀人,以雨来表现人生。雨丰富的意蕴只有结合诗句、作者的写作背景,读者才能正确揣摩到词句中那一点复杂的情感。对于读者来说想要真正读懂雨的悲情内涵,应当少一点自我对于雨的主观评价,多一点对微小事物心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雨意象悲情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琳.浅析从宋词雨意象中的文化悲情意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157.

[2]刘爽.风雨凄迷中的诗性与情感——诗歌中风雨意象的情感人类学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04):107-109.

[3]范晓燕.论唐诗宋词中“雨”的审美意象群[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4]姚亚妮.论宋词雨意象[D].陕西师范大学,2008.

[5]张淑媛.苏轼诗歌雨意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

[6]朱纯深,崔英.从词义连贯、隐喻连贯与意象聚焦看诗歌意境之“出”——以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及其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0,31(01):57-64+95-96.

[7]姚亚妮.论宋词雨意象[D].陕西师范大学,2008.

[8]丁国强,周伟铭.论唐宋诗词中“雨”意象的建构类型与人生意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31-33.

[9]梁德林.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J].广西师院学报,2001,(02):45-49.

猜你喜欢

悲情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重点】古代诗歌阅读:宋词
悲情英雄
秦氏的悲情与野心*——乾隆末年一桩离婚案中的底层妇女
宋词
教授十年悲情寻子:没有爱的教育不算好的教育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