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技术赋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创新研究

2023-07-18李晶晶

艺术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技术理性体育新闻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新闻传播带入了数字化时代,其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广泛应用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展了新闻的传播范围,大幅提升了新闻的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沉浸式新闻是通过VR、AR、MR以及全息影像等新媒体技术实现的,其凭借高度还原性、强烈真实感和创新性等特点,被逐渐应用于新闻报道,尤其是在体育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是一场体育盛事,与以往的重大体育赛事传播状况相比,其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全媒体传播特征和强劲的影响力,因此有必要对其在智媒时代的创新传播特性进行分析。文章以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为例,以技术赋权下的智媒时代为背景,从此次冬奥会在技术加持下出现的新的传播特点、重大体育赛事传播应用新媒体技术所呈现出的优势以及在此类体育新闻传播中应用新媒体技术需要保持警惕这三个层面,探究新媒体技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并针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沉浸式传播;北京冬奥会;技术理性;体育新闻

中图分类号:G80-05;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3

0 引言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体育新闻的传播日新月异。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体育新闻传播作为体育传播领域的代表性事件,非常值得关注。现代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新闻的传播之中,其带来的传播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这也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正在逐渐成为影响体育新闻传播的首要因素,其不仅能够增强传播效果、拓展传播方式,还增强了体育新闻传播中受众的参与感和交互性,使体育新闻的社会传播力变得更强。

1 技术加持下2022北京冬奥会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除了“科技冬奥”的大环境之外,此次冬奥会对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受疫情影响,场馆所能容纳的观众数量较少,很多国际观众不能到现场观赛,这使“云奥运”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其次是此次冬奥会的运动项目大多偏向于户外极限运动,高难度的技巧对普通观众来说难以清楚地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应用一些技术手段,能更好地帮助观众“看懂”比赛。

1.1 科技创新:沉浸式传播技术广泛应用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史上首个核心系统100%上“云”的奥运会,包括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以及运动员抵离、医疗食宿等各种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阿里云,这是百年奥运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工程。借助云计算的优势,OBS Cloud使现场新闻采编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转移到云上完成,从而实现远程操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奥运现场的转播负担。另外,开幕式中所呈现的表演者的主舞台,即地面显示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LED三维立体地屏系统,这个超大显示屏的画质为16k,每秒钟50帧,画面像素实际分辨率达到了14880×7248,接近4个8K,这个系统对屏幕外的观众而言,可以完美呈现裸眼3D的效果[1]。在5G的大规模覆盖之下,AR、VR、8K超高清信号等新技术为观众带来了随时随地、全新视角的观赛体验,加之人工智能合成视频技术能对运动员的动作瞬间进行全方位的捕捉,运动员的呼吸以及脸部微表情等细节全都清晰可见,仿佛观众在比赛现场亲眼看到。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进程加快,“数字冬奥”的成功实践是体育新闻完美适应多元共生传播格局的表现。在2022北京冬奥会的新闻报道中,利用5G、8K、3D、全息影像等高新科技精准捕捉体育运动的细节,以直观生动的立体化呈现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感受。

1.2 传播形态:多媒体联动、多渠道传播

在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成熟的环境下,体育新闻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用户主要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以及新闻资讯APP等平台获取冬奥会相关信息内容,例如拥有转播权的腾讯,将旗下的腾讯新闻、腾讯视频、QQ浏览器等平台连接起来,以直播、直播点播、实时资讯等多种形式为观众提供多种节目,即使是单独的腾讯新闻,也在及时传递赛程赛况的同时,打造了《冰雪的温度》《冬呱呱》两档节目,让用户能从多视角、多方位融入冬奥。此外,央视依托新媒体技术和多个网站及客户端所搭建的融媒体矩阵,创造性地实现了超清、智能、移动化的内容制作和播出。5G时代,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能够实现大小屏联动,创新打造了短视频时代奥运观看新体验[2]。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体育新闻通过多个平台联动、多个渠道传播,以及多种多样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更多依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的机会,不仅能高效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利用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媒体的力量,打破体育新闻原本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扩大了体育新闻的时空传播范围。

1.3 主体创新:多元主体齐发力

智媒时代,受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凸显,这使得体育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内容发布主体不断破圈扩容,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3]。

在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传播主力军不仅包括各大主流以及专业媒体,跨界网红、志愿者、历届体育明星等群体发布的内容也在传播过程中齐发力。腾讯独家纪录片《谷爱凌:我,18》上线后两天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超过6500万次,微博话题#谷爱凌我18#阅读次数超过1.6亿次,该纪录片也成为冬奥会期间用户高度关注的头部衍生内容;运动员王濛、武大靖等入駐抖音,入驻当天粉丝量便猛增,他们以奥运村Vlog、直播等形式呈现了冬奥的另一面,同时依靠自身强大的流量分发能力满足了用户对冬奥会多样化信息的获取需求;拥有大量粉丝的各领域网红在自己的账号上紧跟冬奥热度拍摄发布相关内容,形成新的话题并扩大影响力;大众也深受各大平台上奥运话题和奥运氛围的影响,不管是跟拍冬奥吉祥物冰墩墩特效还是自制内容转发评论,都进一步提升了冬奥会的影响力。

根据国际奥委会公布的数据,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奥林匹克社交媒体账号粉丝增加了1000多万人,收获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并且这些人来自全球各地。另外,在年轻人主导的TikTok平台,带有“Olympic Spirit”话题标签的视频播放量超过21亿次,体现了交流空间的开放性和意义的共通性,网络传播在技术层面几乎彻底实现了文化交流的自由。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有效增加了体育新闻传播的广度,不仅多视角呈现了冬奥赛事,还将冬奥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育新闻的影响力得到稳步提升。

2 体育新闻传播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对距离人们日常生活较远的冰雪类运动等体育新闻而言,采用沉浸式传播技术进行新闻报道,既能具体而又形象地呈现比赛细节,又能低成本、高效率地让观众在“现场”超近距离观赛,这是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无法实现的。

2.1 交互性:“用户中心”优化受众体验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下,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利用二维平面的屏幕来观赛,但这对激烈的体育比赛来说,受众的体验感以及参与感都很弱。将VR技术应用于体育新闻的传播中,能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弥补传统媒介信息传播的不足,使媒介成为人感官系统的延伸,从而达到具身传播的效果。具身传播并不是简单地将技术或者情感加诸身体,而是人在某一活动中达到与周围环境相融的物我合一境界的一种传播类型。例如,《冬奥零距离》节目在介绍小众体育赛事雪车项目时,主持人通过佩戴VR头盔,借助同屏直播技术分享模拟比赛的实况,以亲身实践来高度还原这项体育运动。创新性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真实的比赛场景,所达到的传播效果不言而喻,其既能激发观众的同理心,又能模拟观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真实体验和互动。互动感受就是依靠虚拟现实系统中的特殊硬件设备,使观众产生与现实世界相同的自然感受[4]。

2.2 沉浸式:“身临其境”重构时空逻辑

对无法到现场观赛的观众而言,可以通过VR和AR设备观看已经结束的赛事录制视频和播放赛事的相关图片,甚至可以通过应用程序选择参与赛事游戏。虽然赛事的录制、转播难免会缺乏即时性,但能让观众突破时空限制,想象自己身处赛事现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一些主流媒体在赛后邀请冰雪运动员采访时,也会使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在演播厅内“建造”一个比赛场地,以此使运动员的解说更清晰,观众也能更直观地了解相关信息。例如,在北京冬奥咪咕视频演播室直播过程中,短道速滑专业运动员王濛配合解说大咖黄健翔老师实时解读体育赛事,借助VR技术,根据直播和解说的内容随时变换演播厅场景,将原本不可能出现在演播厅的景象,如比赛现场的雪山、生动活泼的吉祥物都带到了演播室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增强了解说的趣味性与直播的可看性。

2.3 全景化:“三维立体”弥补叙事缺漏

以往,体育新闻记者和编辑选择和加工新闻素材时,即使主题确定无疑,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掺杂一些主观因素,如此一来,最终呈现的新闻报道成品无法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真实与公正,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新闻失真,这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将高分辨率的摄像器材、多摄像机回放系统、8K超高清信号制作格式、三维图像追踪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应用于体育新闻的报道中,通过360度全景技术还原现场,观众便可以独立观看现场的任何细节,由观众自己感受和判断现场的所有事实,不受记者屏幕限制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客观上形成全面真实的感受。从“受众本位”的角度出发,通过未经剪辑、全方位的“原声影像”来搭建全面真實的赛事内容及相关新闻,受众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关注特定角度的体育新闻,新闻的传播效果会更好[5]。

3 技术理性:责任与思辨

从VR、AR等技术的兴起,受众在传播空间中愈发主动,到各种新技术逐渐渗透到体育新闻等各个领域并得到5G的加持后,所有的关注重点最终都落到了信息的传播效果之上。尤其是沉浸式传播技术能实现人机交互,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受众在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甚至可以暂时性忘掉虚拟与真实的边界,但难以忽视的是,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需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技术的投入和使用[6]。

对学界而言,对媒介技术保持警惕是各方一直以来秉持的态度,目前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沉浸式传播技术也不例外。随着技术与人的交互性越来越强,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交流属性逐渐被削弱,这种技术与交流本质此消彼长的状态理应转化为同步进行。一方面,要将受众主观思维的引导当成重中之重,虽然各种新媒体技术私人定制化和移动性的增强能使受众的新闻获取或者媒介接触更为便利,但同时还应该引导受众对技术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促进受众对技术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需要对技术持有者进行管理,从管理层面对各技术开发商、媒体平台以及科技中心等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促使其在注重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如在为传播者提供支持时,应确认传播方的社会背景和影响力,避免技术落入扰乱社会秩序的人手中。

4 结语

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剧烈变革,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互动社交更加具有参与感、比赛实况时效性更强,已经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这在2022“科技冬奥”的理念带领中可见一斑。然而,在技术应用推动体育和体育新闻传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也相继出现。因此,要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两面性,善用技术,提升体育新闻的生产效率并优化其传播效果,在未来逐步实现新媒体技术与体育新闻之间更好的融合,尤其是在冬奥会、世界杯等重大体育赛事的传播之中,促进体育新闻传播的繁荣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巧,冯鑫奥.北京冬奥会新媒体科技创新实践应用研究[J].国际公关,2022(17):182-184.

[2] 章晓俊,汪洋.大众媒介视域下体育新闻的传播:以2020东京奥运会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22,41(8):671-674.

[3] 郭美娟.多维·立体·数字:北京2022冬奥会信息传播特征研究[J].出版广角,2022(14):82-85.

[4] 徐扬.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沉浸式传播途径:以《冬奥零距离》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2):52-54.

[5] 王相飞,周金钰,王真真,等.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5):61-65,71.

[6] 杜宏艳.沉浸式传播的技术赋能与责任重构:基于5G+VR技术的讨论[J].传媒,2022(21):77-78.

作者简介:李晶晶(2000—),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

猜你喜欢

北京冬奥会技术理性体育新闻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北京地区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论体育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改变
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思考
北京冬奥会对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北京冬奥前期长春市冰雪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体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