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2023-07-18张庆国
张庆国
(瓮安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贵州 黔南 550400)
肝外胆管结石是指形成在肝门以上胆管和胆囊管中的结石,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胆道疾病。有研究发现[1],肝外胆管结石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稍高,此外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发病率较高。长期胆道感染、胆道狭窄、胆道蛔虫感染等胆道疾病可增加肝外胆管结石发病风险[2]。通常情况下,肝外胆管结石的症状和体征常常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其他胆道疾病,患者多伴随出现多种常见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上腹部胀痛、隐痛、钝痛等不适感,肝功能异常或黄疸、皮肤瘙痒等胆道梗阻的表现[3-4]。目前临床中及时有效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进行诊断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主要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差异仍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选取瓮安县人民医院2022年1月—9月间收治的90例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瓮安县人民医院2022年1月—9月间收治的90 例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52例,年龄26~68岁,平均(44.19±6.57)岁;体质量指数19~28 kg/m2,平均(23.81±1.79) kg/ m2。患者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肝外胆管结石临床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影像资料清晰者;③非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存在慢性或急性感染;②伴认知程度障碍者;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处于备孕期者;⑤临床资料缺失或主动申请退出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腹部CT扫描检查 患者扫描前所有患者均保持8 h以上空腹状态,检查前患者每天饮水量维持在0.25 ~0.5 L左右,依照1.5 mg/kg剂量静脉滴注造影剂,利用螺旋CT扫描仪(Bruker SKYSCAN 1173)扫描,患者保持仰卧位,对患者行动态容积灌注扫描和成像检查,从足方向开展增强扫描和常规扫描,对肝下缘及膈顶区详细扫描检查,扫描时依照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层距5~10 mm,层厚6~8 mm,螺距1.5,并将数据传输至配套工作站进行处理。
1.2.2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选择1.5T磁共振(GE Signa Twinspeed 1.5T)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患者检查前空腹4 h,扫描序列B-TFE、T2W-SPAIRRT、T1WI、MRCP-HR-3D,将患者扫描获取图像传输至配套工作站行薄层图像重建,所有图像由2名五年以上工作经验影像学医师进行讨论和分析。
1.2.3 消化内镜逆行胰胆管成像检查 利用OLYMPUS TJF-260V十二指肠镜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患者在检查前需要进行空腹,禁食禁水8~12 h,患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给予局部麻醉,并进行口咽部麻醉,插入消化内镜,经过食管、胃,到达十二指肠,在到达十二指肠后,找到胆总管和胰管的开口,并插入一根细小的导管,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将造影剂注入胰管和胆管中,在注射造影剂时,行X光摄影或者CT扫描,以便观察造影剂在胆管和胰管内的分布情况。结束后,将导管拔出,并观察患者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以消化内镜逆行胰胆管成像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腹部CT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结果,比较不同检测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②绘制ROC曲线,分析不同检测方法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方法的预测诊断价值;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
消化内镜逆行胰胆管成像结果显示,肝外胆管结石67例,非肝外胆管结石23例;腹部CT扫描结果显示肝外胆管结石65例,非肝外胆管结石25例,误诊3例,漏诊5例;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结果显示肝外胆管结石66例,非肝外胆管结石24例,误诊2例,漏诊3例。见表1。
表1 不同检测方法的预测结果 单位:例
2.2 不同检测方法诊断效能比较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的灵敏度95.52%、特异度91.30%、准确率93.33%、阳性预测值96.97%、阴性预测值87.50%均高于腹部CT扫描的92.54%、86.96%、91.11%、95.38%、80.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测方法诊断效能比较[%(n/m)]
2.3 不同检测方法检测价值
采用腹部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AUC均大于0.90,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AUC略高于腹部CT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1。
图1 ROC曲线图
表3 不同检测方法检测价值
3 讨论
肝外胆管结石是指形成于肝外胆管内的结石,肝外胆管是指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的胆管,包括肝总管和胆总管,其主要功能是将胆汁从肝脏和胆囊排放到小肠中帮助消化[5]。肝外胆管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胆道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上腹疼痛、黄疸等是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6]。肝外胆管结石可以导致胆管的阻塞和炎症,从而引起胆管炎、胆管扩张、胆囊炎等并发症[7]。目前临床中,肝外胆管结石临床症状众多,如上腹疼痛、黄疸、胆汁淤积等,其中患者多伴随出现剧烈的上腹疼痛,常常伴随恶心、呕吐和发热症状[8]。胆管结石导致胆管梗阻,使得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导致黄疸等症状,此外,胆管结石还可能导致胆汁淤积症状,如腹部胀痛、腹胀、胃肠道不适等[9]。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胆汁成分的改变、胆管狭窄、感染等。有学者指出,胆汁中胆固醇和胆盐的比例改变,过多的胆固醇沉积在胆管内,形成结石[10]。研究显示,胆管内的异物或肿瘤等因素,可以导致胆管的狭窄或阻塞,使得胆汁排泄不畅,胆汁在胆管内滞留,从而促进结石的形成[11]。此外,胆管的感染可以引起胆管内腔的炎症和肿胀,从而增加胆管的狭窄和阻塞,促进结石的形成。有学者指出,高脂饮食、高胆固醇饮食等可能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从而促进结石的形成,且部分遗传因素可能与肝外胆管结石的形成有关,如胆囊发育异常、胆囊切除后胆管的结构畸形等[12]。
腹部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和评估。腹部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胆管内的结石,可以准确地确定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和形态等特征,从而对肝外胆管结石进行诊断[13]。腹部CT扫描还可以评估结石对胆管的影响和胆管病变的程度,包括胆管扩张和狭窄等情况,还可以检查有无其他并发症,如胆管炎、胆囊炎、胆脂瘤等[14]。在进行腹部CT扫描前,需要注意患者的肾功能和过敏史等情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用于评估肝外胆管结石的位置、大小和形态[15]。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传统的胆道造影相比,具有不需要插管、无放射线、安全性高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患者无法接受经典胆道造影的情况。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中,患者需要在磁共振成像仪内躺下,并注入磁共振胆道造影剂的特殊药物,该药物通过静脉注射,随着血液进入肝脏和胆管,可被胆汁分泌到胆管内,从而使胆管结石清晰可见[16]。医生可以通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图像来确定胆管结石的位置和形态,以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
本研究结果中,消化内镜逆行胰胆管成像结果显示,肝外胆管结石67例,非肝外胆管结石23例;腹部CT扫描结果显示肝外胆管结石65例,非肝外胆管结石25例,误诊3例,漏诊5例;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结果显示肝外胆管结石66例,非肝外胆管结石24例,误诊2例,漏诊3例。进一步分析显示,采用腹部CT扫描检查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扫描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无明显差异。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腹部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AUC均大于0.90。分析认为,腹部CT能够通过多次断层扫描,获取多个方向的图像,可以对内脏器官进行清晰的显示和定位,还可有效识别出肝外胆管结石的形态、大小、数量等。腹部CT可以快速获得影像,帮助医生做出快速的诊断,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此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扫描成像可更为直观显示胆管的轮廓和狭窄程度,检测肝外胆管结石并评估其大小、数量和位置,准确率高。
综上所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价值略高于腹部CT,但两种方法检测诊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根据临床需要选取应用。但本研究临床样本数较少,且并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和追踪,有待后续深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