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MSCT对结直肠癌患者癌旁肿瘤沉积的诊断价值
2023-07-18周亚兴
周亚兴
(无锡市惠山区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无锡 214100)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大肠癌,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出血、腹痛、贫血以及肠梗阻等。目前以肿瘤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治疗CRC的有效手段,通过切除肿瘤、淋巴结清扫和配合放化疗,能较好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但临床实际表明,CR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仍相对偏低,肿瘤复发和转移是影响CRC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主要原因。因此找到与CRC术后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采取干预策略,减少复发转移,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癌旁肿瘤沉积(tumor deposition,TD)也称为癌旁结节,是指分散在肿瘤原发灶边缘旁脂肪组织、邻近肠系膜脂肪组织中的癌灶,且无淋巴结相关组织[1]。既往医学上对TD的概念引入和相关研究比较缺乏,尤其是TD距离原发肿瘤边缘的具体范围不明确,故往往习惯上将TD与转移淋巴结(metastatic lymph nodes,MLN)同等混淆对待。但随着CRC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的深入,临床学者们逐渐意识到TD与MLN属于两个不同的病理分类概念,且TD与CRC患者术后复发、肝肺转移存在紧密相关性[2-3],故CRC患者术前有必要对TD进行诊断评估。多层螺旋CT(MSCT)是CRC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的优点,对CRC的临床诊断和肿瘤分期有良好效果,但对TD的诊断评估尤其是与MLN的鉴别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对60 例病理证实存在TD的CRC患者进行MSCT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无锡市惠山区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CRC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60.37±6.28)岁;CRC类型:升结肠癌16例,降结肠癌13例,横结肠癌10例,乙状结肠癌7例,直肠癌14例;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均异常偏高,血清CEA水平8.75~42.95 ng/ mL,平均(23.09±6.24)ng/mL。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②术前未接受放化疗治疗;③术前7 d均接受全腹部MSCT检查;④保留完整的临床病理和MSCT影像学资料,病理证实存在1个或多个TD,且收集的TD及MLN标本与MSCT图像对应。排除标准:①术前接受过CRC相关治疗者;②未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③临床病理资料和术前MSCT影像学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1.2.1 MSCT检查
患者术前7 d内均接受全腹部MSCT检查,仪器为Philips Incisive 64排CT机。检查前禁食≥6 h,检查前30 min饮用1 000 mL温开水。先行全腹部CT平扫,患者深呼吸后屏气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然后行动脉期、静脉期造影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准直器宽度为0.6 mm×64,扫描野为350 mm×350 mm,球管转速为0.6 s/r。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00 mgI/mL),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碘海醇注射剂量按1.2 mL/kg计算,注射速率为3.0 mL/s,动脉期延迟扫描时间为25~30 s,静脉期延迟扫描时间为55~60 s。
1.2.2 MSCT图像分析与相关CT参数测量
MSCT所得原始扫描数据均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运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导出图像格式用Dicom、Bmp格式,窗宽、窗位分别设置为300 HU、40 HU,像素矩阵为1 440×1 121。由2名对手术病理结果不知情的资深消化道肿瘤医师进行阅片分析,当二者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讨论得出一致诊断结果。
TD的发生部位主要位于原发肿瘤≤5.0 cm区域内,故阅片时选择距离原发肿瘤≤5 cm的区域作为观察区域,逐层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时注意避开血管坏死区域。为了鉴别MLN和TD,也选择TD发生区域(距离原发肿瘤≤5.0 cm)内的MLN进行比较。阅片时了解肿瘤部位、形态、大小、TNM分期等常规信息,并仔细观察TD的数量、形态、大小、位置以及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特征,其中TD的长径、短径和最大径线均在最大横轴面上测量3次取平均值记录,最大径线=(长径+短径)/2。CT平扫、双期CT值也测量3次取平均值记录,CT强化值=组织强化后密度-组织平扫密度,单位为HU。MLN的观察方法及相关CT参数测量均同TD。
1.2.3 手术病理学诊断
MSCT检查后7 d内患者均自愿接受和完成肿瘤根治术治疗,术中行淋巴结和TD清扫术,术后进行病理学检查,病理组织的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及镜下观察等步骤均由同组病理科医师完成,参考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cancer,AJCC)第8版进行肿瘤分期和组织学分级诊断,TD和MLN均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其中TD的诊断标准为:位于原发肿瘤引流区的孤立性肿瘤结节,且结节内部无淋巴结、血管或神经结构。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TD和MLN的MSCT影像学表现;②比较TD和MLN的长径、短径和最大径线;③比较手动勾画ROI区域中,原发肿瘤、TD以及MLN的CT值,包括CT平扫值、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D和MLN的MSCT影像学表现
本研究60例CRC患者共收集TD病灶85个,其中≥2个TD病灶的CRC患者有13例。
(1)TD的MSCT影像学表现:85个TD病灶距离原发肿瘤的距离为0.76~4.83 cm,平均距离(2.70±0.76)cm;有78个孤立性分布在结直肠周围间隙中,占91.76%(78/85),表现为病灶与原发肿瘤、淋巴结均不相连;68个TD病灶形态不规则,占80.00%(68/85),表现为分叶征或毛刺征;另外17 个TD病灶的形态规则,占20.00%(17/85),外观上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85个TD病灶中,有72个CT平扫密度均匀,占84.71%(72/85),CT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与原发肿瘤接近;另外13个TD病灶CT平扫密度不均匀,可见内部液化坏死,CT增强扫描可见非坏死区域强化明显,坏死区域未见强化。
(2)MLN的MSCT影像学表现:在距离原发肿瘤 ≤5.0 cm的区域内,共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淋巴结107枚,其中MLN有29枚。29枚MLN中,21枚(72.41%)MLN的外观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外观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另外8枚(27.59%)MLN的外观形态欠规则、边界模糊。
TD病灶形态不规则的占比80.00%高于MLN的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31,P<0.05)。
2.2 TD和MLN的CT形态学指标比较
盆腔横轴面CT测量显示,TD病灶的长径、短径、最大径线均显著大于MLN(P<0.01)。见表1。
表1 TD病灶和MLN的形态学CT测量值比较(,cm)
表1 TD病灶和MLN的形态学CT测量值比较(,cm)
病理类型数量长径短径最大径线TD病灶851.27±0.351.18±0.321.26±0.31 MLN291.08±0.270.96±0.301.03±0.28 t 2.6633.2463.532 P 0.0090.0020.001
2.3 TD、MLN和原发肿瘤的CT值比较
TD病灶、原发肿瘤的CT平扫值、动/静脉期CT强化值均高于ML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病灶的CT平扫值、动/静脉期CT强化值略低于原发肿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TD病灶、MLN和原发肿瘤的CT值比较(,HU)
表2 TD病灶、MLN和原发肿瘤的CT值比较(,HU)
注:t1/P1为TD与MLN比较;t2/P2为原发肿瘤与MLN比较;t3/P3为TD与原发肿瘤比较。
病理类型数量CT平扫值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TD病灶8527.61±8.2331.52±9.1450.36±12.27 MLN2914.39±4.1519.42±5.0740.28±10.39原发肿瘤6029.70±9.0833.41±9.6553.17±14.05 F/P25.391/<0.0122.179/<0.018.127/<0.05 t1/P18.281/<0.016.770/<0.013.963/<0.01 t2/P28.635/<0.019.972/<0.015.251/<0.01 t3/P31.443/>0.050.948/>0.051.026/>0.05
3 讨论
流行病学报道[4-5]显示,我国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且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造成沉重的社会疾病负担。CRC术后复发和转移一直是困扰临床工作者的难点,虽然通过术后密切随访有助于尽早发现早期复发或是否发生转移,但血清学肿瘤标记物对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有限,特异性和准确性偏低。影像学随访则存在明显滞后性,待出现影像学变化时病灶已复发、转移。TD作为近些年CRC的研究热点,既往MSCT检查中常将TD与MLN混为一类对待,但AJCC第7、8版均已明确TD阳性是CRC患者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6]。有报道也证实TD阴性、阳性的CRC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5.0%、59.5%,且TD阳性患者术后发生肝肺转移的风险更高[7]。
MSCT是CRC患者术前的必备检查,能进行临床诊断了解CRC的位置、大小、形态及MLN等信息。考虑到TD与MLN二者易混淆,因此术前MSCT对TD的鉴别诊断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显示,60例CRC患者共收集到85个TD病灶,可孤立性单发或多发。通过比较TD与MLN的MSCT影像学表现,二者在外观形态规则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杨桂才等[8]、卞琳杰等[9]报道相符。TD病灶形态多不规则,占80.00%(68/85),可呈分叶征或毛刺征,原因主要是TD是由肿瘤细胞增生堆积形成,这种形成机制也决定了TD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晰。MLN形态多较规则圆润、边界清晰,占比为72.41%(21/29),这主要是淋巴结自身的结构外形所决定的。本研究显示,TD病灶的长径、短径、最大径线均显著大于MLN(P<0.01),与罗锦文等[10]报道相符,也表明TD病灶的形态学特征,TD病灶血供丰富,肿瘤细胞生长较快,病灶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借助MSCT上的形态学差异可有效进行TD诊断。本研究还显示,TD病灶的CT平扫值、动/静脉期CT强化值均高于ML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D病灶与原发肿瘤上述CT值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种MSCT影像学特征也有助于区分TD和MLN。分析原因为:TD病灶与原发肿瘤的结构相似,因此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密度接近。TD病灶、原发肿瘤的血供丰富,病灶内肿瘤细胞密度较大,因此动/静脉期CT强化值较MLN明显升高。
综上所述,TD在MSCT上有多种影像学特征表现,通过术前MSCT检查有助于TD诊断,为指导临床治疗、制定术后随访计划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本研究也存在样本量偏少、样本选择可能存在记忆偏倚等不足,后续会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