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参数MRI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效能分析
2023-07-18张学伟付建立洒盼盼郭吉峰陈圆圆邓小彬解丙坤通信作者
张学伟,付建立,洒盼盼,郭吉峰,陈圆圆,邓小彬,解丙坤(通信作者)
(1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科 山东 德州 253000)
(2德州市德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科 山东 德州 253012)
(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儿科 山东 德州 253000)
(4夏津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德州 253200)
前列腺癌是全球范围内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2],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超声、CT诊断准确率低[3-4],易存在误诊或漏诊的情况,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MR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而常规多参数扫描序列时间长、成本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参数MRI扫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效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简化影像学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恶性组,患者年龄52~82岁,平均(66.25±2.27)岁;另选取同期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66例作为良性组,患者年龄53~81岁,平均(67.37±3.45)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有明确的病理检查结果;②具备完善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信息者。排除标准:①图像质量欠佳,影像诊断效果的患者;②入组前接受冷冻、放射、内分泌治疗及穿刺活检的患者。
1.2 方法
仪器采用GE或联影3.0T高场磁共振扫描仪,腹部专用线圈。扫描前嘱患者少量留尿,将线圈中心置于耻骨联合处,扫描范围覆盖前列腺和精囊腺,扫描序列:小FOV轴位、矢状位T2WI,冠状位FS-T2WI,横轴位FST2WI、T1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重点评价T2WI、DWI。T2WI检查时应用压缩感知技术进行无间隔扫描,TR 3 450、4 034、119 ms,层厚4 mm,激励次数3次,矩阵512×512,FOV:40 cm×40 cm,回波链长28。DWI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b值设50、500、1 500、2 500 s/mm2。TE 85、77 ms,TR 4 400、2 904 ms,层厚3 cm,进行无间隔扫描,FOV:20 cm×20 cm,激励10~20次。将获得DWI扫描数据传输到MR工作站,利用本机软件选择b=50、2 500 s/mm2,计算或自动生成ADC图。
1.3 观察指标
由2名主治以上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分为两组,采用双盲法在PACS上阅片,对T2WI、DWI序列及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若意见不统一,经与高年资腹部诊断医师讨论达成共识,根据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第二版(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ersion 2.0,PI-RADS V2)[6]将评分>3分的区域视为癌灶阳性,评分≤3分的区域视为癌灶阴性,其判定结果与穿刺结果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一致性比较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75为一致性好;0.4~<0.75表示一致性尚可;<0.4则表示一致性较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ADC值对比
恶性组前列腺组织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1),见表1。
表1 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ADC值对比(,×10-3mm/s)
表1 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ADC值对比(,×10-3mm/s)
组别例数ADC值良性组661.29±0.213恶性组561.02±0.174 t 7.706 P<0.001
2.2 T2WI、DWI及T2WI+DWI序列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比较
不同序列诊断122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结果显示,T2WI序列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462;DWI序列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70;T2WI+DWI序列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0.885。见表2。
表2 T2WI、DWI及T2WI+DWI序列与病理诊断结果 单位:例
2.3 T2WI、DWI及T2WI+DWI序列检查对前列腺癌诊断效能
通过对不同序列诊断效能分析,T2WI+DW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T2WI、DWI单一序列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T2WI、DWI及T2WI+DWI序列对前列腺癌诊断效能分析[%(n/m)]
3 讨论
MRI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应用较多,在前列腺癌诊断与分期方面优于CT和超声检查[7],尤其是DWI序列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DWI主要依据病灶组织内水分子扩散程度的差异将不同组织的结构、微观环境等信息显示出来[8]。ADC值的大小与肿瘤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恶性肿瘤由于生长速度快,细胞密实,水分子扩散受限,导致ADC值降低[9]。本研究结果中,恶性组前列腺组织ADC值(1.02±0.174)×10-3mm/s显著低于良性组的(1.29±0.213)×10-3mm/s。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腺体体积增大,但不破坏腺体结构,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较小,相应ADC值降低偏小,而前列腺癌会破坏腺体结构,从而影响细胞间隙的水分子含量,使得细胞外间隙的水分子扩散运动得以减少,水分子自由运动受到限制,患者ADC值降低更为明显。
T2WI可清晰区分前列腺外周带与中央带、前列腺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10],本研究对T2WI序列与病理结果对比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程度一般,良性组T2WI确诊率为68.20%,恶性组为78.60%,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均不高,单纯应用T2WI序列进行检查,容易导致误诊、漏诊的发生。DWI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一种无创检查方式,能够更好地了解细胞生理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DWI序列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良性组DWI确诊率为87.90%,恶性组为89.30%,DWI序列能够更好地显示前列腺癌组织区域,尤其在前列腺癌对中央腺体的侵犯范围显示方面,其应用效果明显优于T2WI检查序列,本研究采用了多b值DWI成像,同时兼顾了信噪比,其中超高b值 =2 500 s/mm2,该值较大的情况下,会降低图像信噪比,但可以进一步提升扩散敏感程度。而T2WI+DWI联合应用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本研究结果显示T2WI+DWI序列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极好,良性组T2WI+DWI确诊率为93.40%,恶性组为94.60%;T2WI+DWI联合应用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T2WI、DWI检查,能更好地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
研究的局限性:由于回顾性分析,可能存在病例选择的偏倚,同时由于前列腺癌病变的范围及恶性程度不同,MRI对较小病灶及低度恶性的显示能力可能较差,需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
综上所述,T2WI+DWI序列联合应用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最高,较单一序列评价,能进一步提高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