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丽丝·莱辛科幻小说的生态思想研究

2023-07-18唐玉娟

关键词:生态思想多丽丝莱辛

唐玉娟

摘 要:长期以来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裂缝》既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所面临生态危机的深忧,同时也彰显了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莱辛以其文字优美、思想深邃而又不失幽默的笔触风格传递了人类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生态家园的殷切期望。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刻剖析作品中史前女性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关系、男性与自然对立冲突的矛盾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关系,全面理解莱辛科幻小说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科幻小说;生态思想;《裂缝》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于20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其获奖致辞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站在门口望着满天滚滚沙尘。昨天我驱车数英里,穿越被大火烧过的树桩和灰烬。1956年,那里有我所看到的最美森林,如今全已毁灭。”[1]20世纪50年代,莱辛所见是绿意葱茏的生态画卷,而今却已森林殆尽,黄沙漫卷。从获奖致辞中可深深感知,莱辛非常关注和忧虑生态问题,在其创作的科幻小说中也可窥见一斑,莱辛往往运用对比手法或通过侧面描述人类遭遇的各种自然灾难,进而发出郑重警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本文将结合其2007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裂缝》,深入挖掘莱辛深邃的生态思想。莱辛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史前人类的演化历程,主题意蕴包罗万象,富于生态智慧。通过分析作品中史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最初女性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关系、中间呈现的男性与自然对立冲突的矛盾关系、最后期许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关系,揭示作者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她对20世纪以及21世纪初全球生态问题的严肃反思与睿智思考。

一、天人合一:女性与自然的理想关系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古代先哲庄子在《齐物论》中曾写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统一协调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蕴含了质朴的自然观,极具生态智慧。《裂缝》中史前女性与自然之间保持着极其融洽的和谐关系,依赖共生,融为一体,主要体现如下:女性与生存环境的融合;女性重视保持人口与自然的平衡;女性爱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第一,女性与生存环境的融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史前女性,被稱为“裂缝族”,她们依山傍海而住,自诩为海洋的后代,以捕鱼为生,采食水草以及海岸边生长的水果,甚至起名也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守望裂缝族、捕鱼族、织渔网族、修补鱼皮族、采集水草族等。此外,女性在作品中被描述为意象海豹,海豹本是海洋生物的代表之一,此处也映射了女性与自然融为一体。另外,裂缝人的生理周期也与月亮的阴晴圆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史前女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蕴含莱辛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第二,女性重视保持人口与自然的平衡,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史前女性非常注意保持人口数量与自然世界的均衡发展,有效地维持了亘古不变的裂缝山生活。人口膨胀会加速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有识之士深刻意识到只有人口规模与资源均衡才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从《裂缝》中也可以获得有益启迪。

第三,女性爱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将其视为根本。史前女性宁静而知足的生活态度并未改变,裂缝山是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她们生于斯长于斯,所以决不会离去,“…and how could we move from The Cleft?”[2],文中使用了反问句式既增添了作品的气势与说服力,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史前女性坚守家园的决心,即便后来男性去开辟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女性始终守护着原先的海岸。而当男性远征回归并毁灭裂缝山时,女性甚至失去理智地咆哮与控诉,因为她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没了,她们的“根”没了。女性对于美好家园的悉心守护与眷恋成了莱辛所希望看到的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我们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

总之,史前女性与生存环境的融合,重视保持人口与自然的平衡以及爱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正是莱辛所期待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这也构成了莱辛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对立冲突:男性与自然的矛盾关系

同史前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相比,男性与自然关系多了几分对立甚至冲突。这种对立与冲突主要体现在史前男性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然而这种行为带来的却是原有生存环境的恶化,甚至毁灭。作品将男人们的世界描述得没有边界、没有底线、没有止步,这样漫无边际的妄想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诱发助长男性对自然世界无休止的征战。莱辛意欲通过反面的视角忠告读者——征服自然必定会招致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史前男性很早就憧憬得到更广阔的空间,这样才能比那些从未离开海岸的女性住得更舒适、吃得更丰盛。莱辛不止一次通过同义词汇复现表达了男性对于更广阔空间的渴望,如“more room”“much more space to move in”“move to a more spacious shore”。史前男性与女性一同生活在海岸边后,发现生存空间越来越拥堵不堪。“every man had the memories of the too crowded confined womens shore”[2]程度副词“too”凸显了拥挤程度之深,于是男性早早思慕开启森林探索之旅(early journey)。“early”一词表明男性在探索自然世界方面是一个探路先行者,女性则更多安于固守那传统家园,她们从未想过会开拓家园之外的自然世界。男性这一个性特征也为其后去征服以至于毁坏自然埋下了伏笔。

作品中史前男性对于生存空间的需求描述越来越多,即使是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也不为别的,如食物,而是为了争夺空间。作品中以霍沙为代表的男性开启了远征之旅,寻找更广阔的空间。霍沙说要为女性再建一个新家,那个新家不仅和她们以往的家一样美好,而且空间将会更大。女性不为所喜,因为她们认为现在所居住的海岸才是裂缝人和男性的根,所以她们不会离去。霍沙首次远征遭遇了暴风雨,出行船只被击得粉碎,最终以失败告终。霍沙本想外出開拓更广阔的自然空间,结果却被自然沉重回击。霍沙第二次远征终于发现了一处美丽、富饶的海岸,正当欣喜若狂的霍沙准备胜利登陆和开启美好新生活之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阵狂风席来,瞬间将霍沙的一切付之一炬,而且比上一次遭遇更加惨烈,同去伙伴再也没有苏醒过来,而他自己也被击了个粉碎。

霍沙两次远征均招致了自然界的重挫,莱辛缘何如此安排故事情节,从细节描述中似乎又可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男性远征的最终目的是占有这块新领地,动词get,find,discover,take possession等形成了层层递进的关系,到达—寻找—发现—占有。或许莱辛意欲通过霍沙远征的失败,告诉读者,对自然的占有不应成为人类探索自然的目的,否则我们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为了获取更多猎物,霍沙策划了一次大捕猎行动,他和猎人们引爆了洞穴与山丘,进而油脂引燃大火烧毁树木,更为严重的是,男人们把石头扔进陷阱,最终导致裂缝山的爆破而毁灭,裂缝山本是人类共有的家园。其实,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丰盛的物产,甚至远远超过了人类所需,“She oversupplies, over-provides, always and in everything.”[2]正如“over”一词所示,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索取却似乎总是欲壑难填。当人类过度需求超过了大自然承载极限之时,势必加重自然的负荷,甚至会打破自然平衡。《吕氏春秋》中曾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先哲名言警示我们对待自然应取之有度,古人的生态智慧于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莱辛的生态思想亦与此有共鸣之处。

当马罗娜看见霍沙远征归来,裂缝山已被毁灭之时,她发出了歇斯底里般的谴责——为什么要毁了裂缝山,对此,霍沙无所畏忌地回答——离裂缝山不远的地方还有一片更好的海岸,如果“你们”女人们最终能拥有那更美丽、更宽敞的海滩,裂缝山被摧毁也许反而是一件好事。此外,在疾风中,男性用弓箭射杀了许多动物作为食物,而女人却并不觉得这很高明和厉害。以霍沙为代表的男性总是思索着无止境地拓展生存空间,甚至不惜毁灭已有的生存家园。或许霍沙的做法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形,人类常常为了一些眼前利益,不惜牺牲美好家园。诚然,我们认同人类对自然开发与利用,但人类的行为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

莱辛浓墨重彩地描述以霍沙为代表的男性远征,他们远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更加广阔的海滩,莱辛将霍沙所发现的那片美丽金色海滩描绘成珍珠般景象,不仅没有实现,反而招致自然界的沉重回击,霍沙也成了残疾人。或许探寻更加广阔、美好的生存空间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在探索的过程中,如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甚至毁灭生存家园,那么这样的作为早已背离初衷。在人类历史上,但凡那些无视生态利益,肆意妄为地掠夺式开发自然的种种行径,最终都将招致自然界的“回敬”。莱辛以负面视角警示人类,振聋发聩。

三、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美好关系

不论是史前女性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关系,还是男性与自然对立冲突的矛盾关系,莱辛最终只有一个夙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莱辛期待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共筑人类生态美好未来。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莱辛在《裂缝》中生动描述了肆虐狂风,尽管她并未交代因何而起,但我们仍可深深感受到狂风的恣意妄为是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真实写照。曾几何时,地球绿意葱葱,生机盎然,可随着工业文明发展,伴随而来的却是森林砍伐、草原荒化、黄沙满天飞。不可否认,人类物质生活已经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增长,但生态环境却日渐恶化。

狂风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史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狂风的这段插叙映射了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是多么惊慌、恐惧和无助。风,威猛无比,难以抗拒,它把森林夷为平地,把岩石掀翻,刮起团团毒土,淹没了整座岛屿,吞噬了史前人类的共同家园。自然原本是人类的朋友,可现在它却无情地给予人类致命一击,人类在暴虐的狂风面前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脆弱。无疑,这里的狂风也是当下无数自然灾害的代表和缩影,它是大自然对人类错误行为的无声控诉。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有多么的深重,那自然对人类的反击也将有多么的沉重。

长久以来人们居住的海岸,气候宜人有益健康,然而不知何故,而今气候已悄然蜕变,“Balmy and beneficent shores where lived people through long ages, slowly evolving from-but we do not know-to…”[2]此处莱辛采用了破折号与省略号,语言的空白似乎也隐含了莱辛内心对于当前全球气候恶化问题的无奈之意。回望莱辛生活历程,历经工业文明带来的大气污染。当前,气候变暖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生态危害层出不穷,保护大气问题,中国政府负责任地发出了时代最强音,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在生态文明的轨道上却迷失了方向,过度砍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原来郁郁葱葱的古希腊如今已退化为岩石裸露、干旱的山坡。尽管莱辛没有直接指出这些变化皆是人类行为所致,但我们深切感受到是人类自己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曾经郁郁葱葱、美丽富饶、宁静安详的和谐家园,却因人类的“一时失足”,而“铸成了大错”,纵然经过再多再大的补救,或许都将难以复原至最初的景象。

诚然,如果人类再继续执迷不悟一意孤行,视大自然的恩赐为理所应当,不遵守自然规律,对自然只讲索取,不讲保护与建设,那么人类必将会面临更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人类寻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女性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关系,还是男性与自然对立冲突的矛盾关系,最终的注脚还应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关系。《裂缝》作为莱辛的科幻小说代表作之一,集中反映了莱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作为一位见证人类文明发展,跨越两个世纪的睿智老人,莱辛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备感忧虑,她一直追寻和期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我国正在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美好愿景,人与自然命运休戚与共。地球是人类共同的生态家园,她需要人类的悉心呵护,我们对地球多一分关爱,地球将会回馈人类同样的恩惠,甚至更多。莱辛的科幻小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为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态思想启迪。

参考文献:

[1] 多丽丝·莱辛.裂缝[M].朱丽田,吴兰香,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LESSING,DORIS.The Cleft[M].London:Fourth Estate,2007.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多丽丝莱辛
高贵的“伪证”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