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索
2023-07-18董莹潘娜
董莹 潘娜
摘 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货币金融学相关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况以及现实需求存在着诸多的不匹配现象,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不当等问题使得《货币金融学》的相关教学工作效率不高。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货币等金融学概述、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金融体系、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等三大方面内容,结合课程思政提出货币金融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点,从教学方式改善和考核方式完善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课程教学设置路径,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借鉴,为培养满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专业化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货币金融学;教学内容
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相融合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资金融通、支付、投资等业务模式。但是互联网金融并非将互联网相关技术和金融行业的相关业务简单的融合,而需综合考虑金融业务运用互联网技术时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开始成为金融业中的新兴领域,依托此形成了诸多类型的金融产品,包括了普惠金融、第三方支付等有别于传统金融产品。虽然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史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较短,但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十分快速,互联网金融已经由蓬勃发展阶段迈入了成熟发展阶段。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包括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以及金融门户等内容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与载体。这些新形式的金融平台与金融产品的兴起对于传统的金融业提出了挑战,金融业面临着一场深度变革。与此同时,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兴起并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所需培养的金融学人才也需适应社会的变革,掌握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因此,有必要针对《货币金融学》专业知识的讲解做出调整,面向未来互联网金融的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现实社会需求的金融学人才。然而,当前《货币金融学》教材虽然繁多,但是针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货币金融学教学的内容仍不多见,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金融学内容予以讲解,将会导致理论讲解与现实问题脱节、所培养的金融学人才不能够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等问题,有必要厘清互联网金融与《货币金融学》的交叉和重叠点,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互联网金融与《货币金融学》中所讲解的理论,在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关联,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
一、互联网金融在货币金融学教学课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正视《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学内容需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
《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主要从货币及其概述、金融系统、金融调控和监管等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理论性偏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仍主要以传统的金融为主体,涉及现代金融的知识较少,以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严重脱节。如在讲解货币的层次划分时,将现金和活期存款作为M1,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方式中也具有商业银行存款的功能,支付宝和微信中的余额到底属于哪一货币层次需要予以讲解,并基于此强调货币层次划分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不断地被模糊和突破的。另外,在《货币金融学》课本中所讲解的信用创造是商业银行独有的功能,然而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支付宝、微信等也具有了相似的功能,且由于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减少,会使得货币乘数增大。因此,在《货币金融学》课程的讲解中需要紧密将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更新传统货币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点。
(二)教学内容需符合现实需求
《货币金融学》是一门基础性、框架性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十分繁杂,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通过与相关现代金融知识相结合,通过独立思考和应用来理解和吸收知识,在实践中将理论的知识融会贯通,将会更有利于其掌握知识。同时,现实生活中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监管中互联网金融的风控和监管的内容十分薄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商业银行的风控机制,导致各类风险问题更容易突发,而监管也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使得整个行业面临了诸多的政策和法律风险。因此,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货币金融学的讲授应该结合其风控和监管弱点以及面临的风险,从现实需求出发,辩证性看待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货币金融学,紧密结合现实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相对应的讲解,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不当
虽然《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设置大部分都将其定位为理论课,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众多,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为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导致学生往往疲于记忆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却缺乏对相关理论和原理的思考,纯粹的死记硬背,也使得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硬且难以理解,不利于学生将《货币金融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运用到实践中。另外,《货币金融学》课程的考核主要选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在评定平时成绩时,教师其实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作出公正、客观的评分,也因此导致平时成绩往往流于形式,使得期末考试成为考核学生的唯一途径。然而,期末考试这种方式,也容易导致学生去死记硬背,平时上课不认真,到了考試临时抱佛脚,很难真正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货币金融学》的教学设计要点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货币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改进
1. 互联网金融在货币及其相关概念中的嵌入
现有研究对于货币形态的讲解更多的是涉及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以及信用货币等传统的货币形态,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电子货币的使用更为普及,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电子货币形态已经成为主流形态,2020年央行也开始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并在京津冀地区开展数字货币试点。那么同时作为电子货币的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与央行数字货币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需要教师在介绍货币形态时予以重点介绍,让学生正确认识电子货币。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到社会,信用卡、校园贷等形式的信用触角已经深入到大学生中来,且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信用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有必要重点讲解买卖关系和借贷关系的区别,通过讲解借贷关系中存在着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信用卡的计息方式以及校园贷的骗局等内容来警醒学生,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另外,在信用工具的讲解中,传统《货币金融学》更多的讲解票据、股票以及债券等传统的信用工具,然而现代金融中货币市场基金、证券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的应用十分普遍,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等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有必要加强这方面内容的讲解。
2. 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系统相关内容中的渗透
在传统的《货币金融学》中,在金融系统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更注重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资产负债、信用创造以及金融服务等功能的讲解。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人们更习惯于运用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手段,也使得金融脱媒的趋势更加显著,传统商业银行所具备的中介功能逐渐被削弱。因此,教师在讲解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以及货币创造职能时,应该结合现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补充说明在电子支付的兴起下,导致交易性货币需求进一步的减少,现金漏损率明显下降,货币乘数具有上升趋势,即增强了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能力。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向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发起了挑战,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的趋势更加凸显。
3. 互联网金融在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内容中的体现
传统的金融调控主要讲解货币供需、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等相关内容。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P2P网贷平台的兴起在向商业银行独有的信用创造能力发起了挑战的同时,也进一步模糊了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货币供应量的测度难度增大,要想更精准的实施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对于货币层次的划分进行调整。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适度增加金融创新下货币层次被不断突破的相关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货币层次划分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的理论原理。另外,传统的金融监管主要讲解“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格局,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跨行业、跨领域、跨市场的现象越来越多见,互联网金融跨平台、跨区域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分业监管的格局已然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因此,2018年针对监管中存在的重叠和真空等现象,全国人大第十三届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为银保监会,并将“一行三会”调整为“一行两会”。因此,在对金融监管进行讲解时可以着重讲解我国监管体系的变化,基于此,让同学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货币金融学》教学课程思政实践
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学识,更应该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结合自身的学识培养起崇高的操守和爱国主义情怀。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专业化人才是高校教育的关注重点之一。
1. 结合相关知识点的思政元素挖掘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讲解货币支付形态的演变时,基于我国货币的演变历史背景,具体介绍各个时期的形态发展及其特征。如可以结合2020年我国数字货币的发行及试点推行等,来深入讲解电子货币3.5和4.0形态的差别,以及相对于信用货币形态来讲,为何能够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旨在学习了该部分内容后,树立起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在对通货膨胀以及信用等部分内容进行解析时,可以分析我国政府在调控经济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如为了缓解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政府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另外,在讲解学习《货币金融学》的作用时,可以从国际上、国内以及个人等多重视角展开讲解学习《货币金融学》的重要性,从国际上基于汇率等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汇率到底如何波动才能够有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从国内视角看,通过讲解我国政府尝试通过采用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怎么样来刺激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怎么样来平缓经济,使得经济的运行更加平稳;从个人视角看,能够促使自己资产的保值增值等,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货币金融学》的积极性。
2. 结合学生特色的科学引导
当代大学生都是成长于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环境中,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功利和现实主义价值取向。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面对的诱惑更多,如果缺乏相关知识和一定的辩证思考能力,容易影响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结合课程思政内容,科学引导学生,在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框架的同时,增强学生辩证思考以及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货币融通渠道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企业在投资或者融资过程中面临风险。可以通过设置讨论环节,结合典型的信用风险案例,让学生思考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通过案例映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使得对于未来可能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好。另外,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诱惑也多,在讲解信用相关章节时,可以渗透性的讲解大学生目前所面临的校园贷等问题,在对消费信用的优缺点进行详细解析的基础上,以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大学生校园贷等案例,帮助学生规避风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货币金融学》课程设计的优化举措
(一)教学方式的改善
1. 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拓展和延伸教学课程
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使得线上教学成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促进了线上教学方式的迅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课堂能够有效延伸和拓展,有必要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货币金融学》的教学进行改进。尤其是大班进行教学时,由于人数过多,不方便组织线下讨论,有必要通过线上方式,针对《货币金融学》中的一些金融创新、典型案例等进行线上讨论,在足够方便他们查阅文献资料的情况下,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货币金融学》课程设计提供一个便于师生交流的平台。同时,将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线上教學所推送的学习资料以及发布的学习任务,组织团队分组预习或准备小组讨论内容,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课中则采用线下教学方式,演示相关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结合课前的准备,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堂。课后通过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等方式进一步的巩固课中所学习的知识,并进行延伸拓展,能够确保课中讲课内容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同时,保证师生随时能够取得联系。如以“货币的产生及演变”为例,传统课堂中通常会讲解货币产生的原因、本质以及货币形式的发展变化,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货币、货币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演变。由于课时有限,通常在讲到货币形式中的电子货币时,只会稍微提及一下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形式的电子货币,难以深入探讨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货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则可以在线下教学时提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形式的电子货币后,在线上发布央行数字货币的相关讨论内容,让学生能够提前搜集资料,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展开集中讨论。
2. 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兼顾
货币金融学虽然是一门框架性和基础性课程,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内容很多。但是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引入相关的知识点,使得趣味性更强,避免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脱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视频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式也可以在《货币金融学》教学中予以运用,教师首先提出几个重点需关注的问题,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寻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从而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货币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性也很强,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现实生活中基金、股票等形式的信用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多见,且可及性大大增强,大学生通过支付宝、微信或者是下载相关的互联网金融APP就能够真实地接触到相关的金融产品。教师可以结合金融APP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信用工具、利率的测算以及在国家实施相关货币政策后如何买入或卖出相关的金融产品。如在讲解利率时,可以结合支付宝余额宝中的七日年化利率来教授学生不同期限的利率应该如何换算,或者在讲解货币政策工具时,选择近年来的某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或者是再贴现率的调整过程,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分析货币政策的选择会具体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进而认识到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通过实践式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货币金融学》的学习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在自身的体验中增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更好地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考核方式的完善
1. 强化过程化管理
为了避免平时成绩的评价流于形式,需进一步加强全过程考核机制的建设。建议以学生学习的知识获得性效果为主导,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平时成绩考核分为线上成绩和线下成绩两个部分,线上可以通过学习通等APP设计与发布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讨论内容、课后习题以及教师互问互答等环节,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等信息,进而对其线上成绩进行评价。线下成绩则主要依据学生的到课率、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回答问题时的正确程度来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上课的积极性等情况,并评估线下部分的平时成绩。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些课堂小测验、期中考试、专题讨论、专题报告以及读书笔记等形式的活动,综合评判在整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货币金融学》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对每位学生在线上和线下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考核。
2. 个人任务与小组任务相结合
在平时成绩的设置中不仅要加强过程管理,综合考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其具体表现进行全面的考核。还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任务,如区分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在个人任务中主要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测验、回答问题情况、到课率等对其个人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小组任务则主要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报告等形式展开,要防止小组中部分成员存在的搭便车的现象,通过分数激励的方式尽量激发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并在最终平时成绩的给定时,结合个人表现和小组任务的综合情况给定平时成绩。
3. 确保期末考试试题的灵活性
在期末考試时,设置考试题目尽量灵活。考试题型中应设置考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也应设置验证学生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案例分析、论述题等主观题。在《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期末试卷设计中,对于考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客观题的设计应该尽量题目量较大,但是分值分布要较少。相对而言,考察学生理论应用实际的主观题则应该设置较少的题量,但是给予较大的分值。这样才能够较好反映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情况,而不是一味地凸显学生靠死记硬背所获取的相关知识。
四、结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货币金融学》相关教学内容存在着与现实情况不相符,《货币金融学》的培养重点与现实需求存在着不相匹配等现象。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由于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不当等问题使得《货币金融学》的相关教学工作效率不高。本文从货币金融学概述、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金融体系、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等三大方面内容入手,尝试结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金融创新现象,对《货币金融学》相关教学内容予以更新,使之与实际情况更为匹配。另外,结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存在的各种风控、监管以及风险问题,着重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货币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相关设计方案,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同时,厚值其爱国主义情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仅使得互联网金融兴起,也促使了线上教育的发展,为《货币金融学》的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和方式,尝试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货币金融学》混合式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丰富师生之间的联系渠道,强化教学效果。从考核方式上来看,则需基于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平台,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而并非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
论文尝试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货币金融学》的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借鉴,为培养满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专业化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1):96-98.
[2] 杨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应用型本“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2):71-73.
[3] 林丛.基于课程思政“货币金融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32(1):91-96.
[4] 郭德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货币金融学中的应用研究——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林产工业,2021,58(5):130.
[5] 黄前阳.“互联网+”背景下《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财富时代,2021(10):83-84.
[6] 解凤敏,李凯风.系统视角下货币金融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扩展与实践[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2):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