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3-07-17周芳自

艺术评鉴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施特劳斯声乐教学

周芳自

摘要:德国艺术歌曲以它古典主义的严谨和浪漫主义的自由闻名于世,在漫长的德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中,歌曲的音乐风格和艺术表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形式,其中涌现了大量的后世经典艺术歌曲和作曲家。德国的艺术歌曲在整个世界音乐中都享有极高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这种经典的艺术创作为后世所用,成为声乐教学中的宝贵典例和教学物料。因此本研究将针对德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对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应用现状、应用策略及教学案例分析进行论述。

关键词:德国艺术歌曲  声乐教学  理查·施特劳斯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2-0113-05

德国艺术歌曲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载体,它是由诗歌和音乐结合而成的,具备鲜明的德奥艺术风格。德国艺术歌曲在欧洲声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其表演需要纯熟的技巧和深刻的艺术理解力,因此成为后续声乐技巧训练的重要方式。欧洲的音乐院校已经将德国艺术歌曲的学习纳入了声乐教学系统中,但是中国的声乐教学中对德国艺术歌曲的应用和理解相对较少。为了引入新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拓宽应用的渠道已是必然。本文旨在探讨德国艺术歌曲在中国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从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和应用优势入手,分析其应用现状和对应策略,探讨德国艺术歌曲对于声乐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音乐情感。

一、德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特点

德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的德国巴洛克时期,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持续发展过程中,艺术歌曲的表现风格相继发生了改变。19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和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时期是两个巅峰阶段,而紧接着的后浪漫主义时期也延续了经典的德国艺术歌曲风格。他们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和音乐形式都有所不同,涌现出一批闻名世界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古典主义时期,歌曲的创作与诗歌联系紧密,旋律的构成与诗歌的格律、韵律相互配合,使得整首歌曲更具有一致的情感色彩。例如,貝多芬的《阿黛拉伊黛》就是结合维也纳诗人马特松的诗歌谱曲而成。这一时期歌曲具有非常浓厚的古典主义色彩,包括严谨的音乐结构和要求很高的声乐技巧。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艺术歌曲注重音乐的结构性,旋律的发展和变化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种注重结构的特点与当时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相一致,体现了那个时期音乐理论的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歌曲的音乐风格表达更加外向和多元化,其与诗歌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但与古典主义时期相比,诗歌的选择性更大,结合也更加广泛。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艺术歌曲涉及的诗歌种类更加广泛,包括民间传说、神话、历史事件等。歌曲中的诗歌也更加能够表现主题的深度和内涵,比如舒伯特创作的浪漫主义歌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菩提树》,该曲就借鉴和依靠奥地利民歌,将民间诗歌和音乐进行了完美结合。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艺术歌曲不再是纯粹的音乐形式,而是更加注重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情表达。歌曲中的旋律和和声更加注重表达主题的情感和氛围。歌曲也开始强调表现作曲家和歌唱家的个性化特点,比如舒曼的音乐风格就非常多变,节奏、歌词和旋律都有很强烈的个人特色。

后浪漫主义时期涵盖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音乐作品,以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创作为典型。这一阶段曲式和音乐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旋律变化更是显著,后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艺术歌曲通常强调旋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时期的作品有时具有旋律上的不规则性和自由性。以理查·施特劳斯作于1918年的作品第67号(奥菲利亚歌曲三首)为例,第2、3首的旋律变化十分不规则,调性布局复杂,音高结构艰深。当然这样的变化和极具转折性的发展创新并非无据可考,当时那段时间被后世称之为是“黄金二十年”,那时的文化创作氛围是自由、多元、开放的,包括施特劳斯在内的一大批创作者在这个时期拥有着极大的创作热情,其表现形式更加外放,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作曲家们开始将传统的音乐形式与新的音乐理念和技巧结合起来,探索出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声乐音乐创作手法。

(二)德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声乐技巧训练

德国艺术歌曲注重旋律和声部之间的和谐性,因为大部分的歌曲本身以诗歌为体裁,因此结构短小规整,旋律通常比较简单。尤其是,对于一些声乐技巧基本功的练习,使用德国艺术歌曲作为练习的主要内容,对声乐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由于不同风格的德国艺术歌曲在节奏和旋律表达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古典主义歌曲和后浪漫主义的歌曲在旋律上一个表现得规整自然,另一个则是跳脱自由。这样多种类多形式的表达更加有利于教学的灵活应用,在学唱德国艺术歌曲时,学生需要掌握准确的音高、韵律和节奏,不同歌曲的选择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可以锻炼演唱时的呼吸和发声技巧等关键内容。这些技能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技巧,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以施特劳斯晚期艺术歌曲为例,这一阶段其歌曲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歌曲本身的复杂和声结构和非功能性的半音化和声都与传统的调性体系相悖,大量频繁自由、无衔接的转调让音乐的风格更加趋向于无调性。这样“自由主义”的歌曲在演唱时更加需要表演者的专业素养,一些歌曲的旋律音高组织频繁地挑战演唱者,不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这种情况却恰恰能够满足更多元化的教学要求,将风格渗透进技术层面。

2.音域发音训练

德国艺术歌曲适合被用来针对不同声区进行音域扩展训练,大部分德国艺术歌曲的音域不宽,且音与音之间的跨度不大,适合在日常练习中使用。比如《菩提树》这首歌曲,旋律感强,但是音域不宽,在中声区游走,适合中音区的发声训练。而针对一些高音区的发音训练,则可以从后浪漫主义时期的歌曲入手,当时歌曲的曲调和节奏都与前期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存在差距,因此一些作品表现得冲击力强、节奏明快、旋律感强。比如:施特劳斯晚期创作的歌曲《晃动》,歌曲的主题明快自然,却有一种豪迈的精神气,作者为了表现“我是世界的主人”这个主题,所以在作曲时选择了综合手段,加入了大量的向上大跳的音调、带有冲击性的附点节奏、多在高音区“落腔”,这首歌就很适合用来对高音区进行训练。在学唱德国艺术歌曲时,学生需要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和自然流畅性,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音技巧和语音表达能力。

3.表现力培养

德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性的探究,这为学生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在表现上更为端庄,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艺术歌曲旋律比较靠近传统音乐,因此个人色彩不强。只有表演者拥有深厚的人文艺术功底,才能突出作品的深厚底蕴。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旋律开始外放,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出现了很多的抒情音乐,这一阶段作品所寄托的个人情感非常浓厚,且音乐风格更加多变,练习这些作品,需要表演者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表达技巧,能够契合作品的主题。而后浪漫主义时期,创作者的作品更加多变,曲调旋律也更加自由,比如施特劳斯晚期创作的音乐作品《爱的礼物》,作为一首爱情歌曲,它整体优美流畅,且旋律舒展,但是会出现更多元素来表达作者的兴奋之情,因此在不同段落,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状态都有所不同,A段整体舒展自然,B段则是跳跃俏皮。在一首歌曲中将不同的元素和情绪糅杂,需要表演者紧跟音乐的步伐,也同样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含义和情感,用自己的声音去表达。总的来说,德国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丰富,底蕴深厚,因此将其融入声乐教育中去,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4.文化熏陶

德国艺术歌曲具有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学唱德国艺术歌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增强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变化和演进与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例如,古典主义受启蒙运动影响、浪漫主义开创了全新的音乐流派、后浪漫主义升华了浪漫主义精髓等。作曲家对作品的创作不只受到个人艺术风格的影响,其背后还有更多来自社会学的原因。施特劳斯晚期的艺术风格转变离不开政治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更,因此学习德国艺术歌曲,需要对其背后的创作者文化和思想进行深入了解,这于一定程度上能够夯实表演者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基底,帮助提升其文化涵养,以便于进行艺术表达和文艺创作。

(三)德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声乐教学系统和国外显然有所不同,尤其是欧美等国家的声乐教学。因此在德国艺术歌曲的应用和重视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欧美等国家的很多音乐院校都将德国艺术歌曲作为声乐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我国很多艺术院校一体化比较严重,声乐教学的课本教材相比较之下,更重视意大利作品,综合来看,本研究认为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文化差异的影响。意大利作为欧洲的古典音乐之乡,其文化历史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大型声乐比赛中,歌剧咏叹调是更能体现声乐水平,且更能被评委和广大受众接受和欣赏的一种艺术风格。而德国在音乐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可能使得德国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声乐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第二,传统教育固化。我国声乐教育的传统模式多为模仿式,尤其是以模仿意大利歌曲为主。因为意大利歌曲咏叹调在中国的应用年限长,在高校教学中的占比很大。意大利歌剧所表现出来的磅礴和更加盛大的美声声乐艺术,是较为直观地体现声乐水平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大多数声乐教师都接受过意大利歌曲的训练和教学,这种教育的延续是后续很多高校更加看重意大利歌剧教学的关键原因,相对地,对于德国艺术歌曲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就相对较少。

第三,以比赛为基准的教育框架。长久以来,我国声乐比赛中的首选都是意大利歌曲,也有部分德国艺术歌曲的出现,这两种艺术表达形式相碰撞带来的盛大形式和刺激的感官体验能带给人带来强烈的感觉。在声乐教育中,以比赛为基准的教育框架影响着后来的大部分教育程序和教学工作。

二、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为例的声乐教学案例分析

(一)应用背景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其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他的艺术歌曲作品以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技巧性强著称。施特劳斯在作曲中经常使用高难度的技巧,很多作品的高音跨度大、音程变化多、节奏复杂。并且施特劳斯创作前期、中期和晚期的作品风格迥异,非常具有个人及时代的代表性色彩。尤其他的晚期作品,既体现了自身不拘一格的艺术创造力,也能反映出很多时代色彩,有很深的地区时代文化烙印。演唱他的作品对于歌唱家的技巧要求很高,但这同时也可以展示歌唱家的技巧和表现力。因此,学习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锻炼其音乐技巧。

(二)声乐技巧的训练策略

以Op.77 no.3《爱的礼物》这首艺术歌曲为例,歌曲本身为多曲式,D大调,人声音域#c1-a2;2/4拍,速度为Allegretto(小快板)。这首歌曲涉及多种唱法,并且高转换和音程跳跃性较强,表演者需要熟练地掌握颤音、滑音、连音等关键唱法,可以通过练习单个音符的发声,来提高其熟练度。作为一首爱情歌曲,这首歌的A段整體气韵悠长,且旋律比较舒展。但是到了B段,调性和旋律都发生了转变,尤其是第二句开始加入了小片段的“花唱”,让整体的节奏开始明快,有了跳跃感。而到了C段则转为小调,节奏旋律再次被拉长。面对这样的节奏变化,表演者需要进行声音控制,因此这需要他们掌握良好的声音控制技巧。表演者可以通过练习音量控制、发声区域控制、音色变化等技巧,让歌曲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除了声乐技巧训练外,还需要注重歌曲的艺术表现。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需要根据歌词和曲调的变化,准确表达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可以通过对歌曲的情感理解和表达技巧的训练,提高艺术表现水平。

(三)音域发音的训练

以Op.88 no.3《圣米歇尔》这首艺术歌曲为例,这是一首为男低音而写的篇幅很大的歌曲,四段歌词对应四个乐段,每段各有两个乐句。全曲人声音域极其宽广。A段主叙事,B段主情绪的递进,C段主宽广的节奏,每一段所表达的情绪不同,其音高的需要显然也存在差别。在表演时,尽量采取分段练习,针对歌曲中各个乐段的音域,可以进行分段练习,逐渐扩大歌唱音域的范围。在练习高音段时,需要注重发声的自然和松弛,并逐渐增加音高的挑战。在练习低音段时,则需注重呼吸的控制和共鸣的调整。并且由于这首艺术歌曲音域非常广,因此需要采取梯度式的练习方式,逐步将各个音区域的音高连通,从而达到音域的无缝连接。

除此之外,《圣米歇尔》这首歌三个乐段的主题都很鲜明,这对表演者的情绪区分能力要求很高,而技巧和表情的表现,似乎能够为这首歌曲的表演增光添彩。因此在歌唱技巧有所保障的情况下,表演者可以通过表情和外部技巧的转变,比如声音的变化、情感的外在表现等方式,来让演唱更具有戏剧张力。

(四)表现力的训练

针对施特劳斯的作品诠释,需要集中于作品本身的情绪表达。以施特劳斯晚期的艺术歌曲为例,其音乐表现形式多以抒情、戏剧和造型性为主,且很多歌曲本身是多者的结合,因此这种戏剧冲突的魅力又为表演者增加了一定的负担,它超出了传统歌剧的表演框架,将一些有规定情境的咏叹调进行了升级,因此在丰富表演、艺术性的同时,其表现的难度也很大。而想要更好地演绎作品,首先需要理解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独特情感表达方式,理解艺术歌曲的核心是表演的第一步。例如,《爱的礼物》这首艺术歌曲,作为爱情主题的歌曲,它的表现是柔和并富有动感的,在演唱时需要注意娓娓道来、缓慢抒情,用温暖柔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并且《爱的礼物》这首艺术歌曲也应用了“艺术描绘”这种音乐创作形式,C段中“桃花凋谢,燕子飞离,去向那远方蓝色的山峦,那里住着桃花的精灵。”作曲家在“燕子”“蓝色的山峦”“精灵”等字词上精心描绘——一字多音的拖腔、“花唱”,多变的力度和表情,赋予了这些文字符号以鲜活的音乐形象。针对这一点,表演者应该着重对“字句描绘”的信息进行把握,这样才能了解创作者的意图,真正用贴合原作精神的能力去表达真实的音乐形象。再比如Op.69 No.4《森林之行》,创作者想突出的歌曲风格和情绪有递进的过程。6~13小节主要是娓娓道来,让人感觉自然且平稳;而14~23小节则是加重情绪;14~16小节f1的同音反复要有诉说感,一边思念着爱人,一边享受着自然风光。因此,这时表演者声音应该有喃喃自语的温柔感。而18~19小节的歌唱情绪应该是充满爱意的和幸福的,重点在“最爱的人”,八度跳进不能有太强的推动,气息要平稳控制,与钢琴声部一起作渐慢、渐弱处理,20~23小节则跟随着钢琴声部的变化,从安静祥和进入到了躁动不安,这时配合歌词,要达到“惶恐不安”这样的情绪。

这时三个暗影向我问候/点着头朝着车/他们蹦跳着做着鬼脸/如此讥讽而又如此害羞/像雾一般旋卷在一起/咯咯嗤笑然后迅速离去

整个歌曲的风格从平铺直叙到最后的情感变化,中间的多次过渡和升级都无一不是创作者情感的一种变化,在表演者进行再次表达的过程中,随时要注意歌曲的主線,依靠语气和情感状态的跟随性变化,来达到“表演”的目的。

三、结语

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久远,其对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多加入德国艺术歌曲,并进行深入解读和应用。本研究分析了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以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并且以施特劳斯为例进行了教学策略的设计,尝试突出德国艺术歌曲的应用优势,提高现代声乐教学的全面性和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穆巴拉克·伊米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评鉴,2022(14):121-124.

[2]何丁瑞.课程思政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艺术歌曲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22(05):93-96.

[3]吴彦博.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J].戏剧之家,2022(29):114-116.

[4]吴颖.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中国近代艺术歌曲选择[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3):193-195.

[5]梁燕,涂蓓.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2):199-200.

[6]董晓.高校声乐教学中艺术歌曲的应用融合[J].戏剧之家,2020(04):152.

[7]刘婷.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技巧[J].北方音乐,2017(18):13.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音乐学院教学研究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中国20世纪30年代艺术歌曲与德奥艺术歌曲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10218。

猜你喜欢

施特劳斯声乐教学
大师的礼让
施特劳斯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纳入流行唱法之可行性评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不想做个追随者
施特劳斯论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
不想做个追随者
不想做个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