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创新策略
2023-07-17马赛男
马赛男
摘要: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基层建设和谐社会与文明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领域,文化作品的创作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创作活动是基层文化单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前提。对此,本文针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概念进行简单介绍,分析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特点,分析做好音乐创作活动的重要意义,而后针对现阶段音乐创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基层 群众文化活动 音乐创作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2-0184-05
现阶段传统文化作品无法完全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无法支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所以有必要推动文化作品创作实践持续开展。音乐作品是基层群众文化作品中的常见类型,对于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然而,现阶段的音乐创作实践还存在一定问题,致使创作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而且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质量不高。对此,有必要在把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特点的基础上,意识到音乐创作创新的重要价值,立足音乐创作的现实困境,采取相应策略,切实提升音乐创作水平。
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概述
(一)基础群众文化活动内涵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指的是以基层群众为参与主体和服务对象,以娱乐性、教育性文化内容为主要载体,以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贯穿于基层群众劳动实践的各个阶段,与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具有密切关联,群众也能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提升自身文化水平、艺术修养和精神境界。一般来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应当具有反映生活、社会教化、弘扬文化、娱乐休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功能。因此,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创作应当兼顾上述功能,才能使得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切实满足文化活动开展需求。
(二)基础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创作特点
音乐创作实践应当具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特点,具体有下述特点。一是主体的广泛性,群众这一概念可根据不同标准分为不同群体,以年龄为依据,群众可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儿童,而根据职业划分,可分为工、农、商、军、政等行业从业者,根据文化水平,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文化水平,主体的广泛性致使不同群众主体的音乐需求存在明显差异,故而音乐创作实践应当体现群众主体的广泛性,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应当是多种多样、精彩纷呈的。二是文化的通俗性,音乐创作实践所产生的音乐作品应当是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的,文化的通俗性正是由于群众主体的广泛性导致的,具体来看,由于群众这一概念囊括众多主体,而不同主体的知识水平、艺术鉴赏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就决定了文化工作者在音乐创作实践的过程中要找到各类群众主体在艺术鉴赏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满足尽可能多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到音乐作品朗朗上口、老少咸宜,以此体现文化通俗性。
(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创新意义
首先,推动音乐创作创新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高质量的音乐作品,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前提,而音乐作品是艺术作品的重要构成类型,故而应当着力推进音乐创作活动的创新开展,从而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在提升人们知识文化水平、休闲娱乐和社会教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音乐创作的创新开展可以为群众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音乐作品,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或不同学历水平的群众都能参与文化活动,以群众文化为纽带,推动共创共享共建,这对于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最后,反映时代诉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音乐创作创新的过程中,文化工作人员将时代元素融入其中,以此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诉求,而且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而做好音乐创作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具有积极意义。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创作环境有待优化
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音乐创作环境直接影响到音乐创作的实际效果,但从目前的创作情况来看,部分地区的基层文化单位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面临创作环境不完善的问题。創作环境可分为思想环境、制度环境和组织环境。其中,思想环境不完善具体表现为音乐创作被忽视,基层文化单位及工作人员没能意识到音乐创作的重要意义,自然不会对音乐创作投入相应资源,不可避免地阻碍了音乐创作开展,同时,在创作过程中,部分文化工作人员仍旧持有传统的创作理念,致使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只是“新瓶装旧酒”,音乐作品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作品水平没有质的提升。制度环境不完善表现为文化单位并未明确规定音乐创作类型、流程和标准,致使文化工作人员在创作期间缺乏明确方向,而且不知道按照怎样的标准开展创作实践,不可避免地会对音乐创作形成一定阻碍,同时,基层文化单位没有以制度的形式将音乐创作的权责固定下来,如果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出现常识性错误或政治性错误,也无法进行有效追责。组织环境主要指基层文化单位的组织架构,具体来看,单位没有根据音乐创作的现实需求而设置相对应的职能岗位,单位内的各个部门都能对音乐创作产生影响,产生职能交叉的情况,这就致使文化工作人员的创作实践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创作活动缺乏独立性,也必然影响到音乐作品的专业水平。
(二)音乐创作资源开发不到位
创作资源是文化单位和工作人员开展高水平创作的必要前提,但部分地区的基层文化单位在创作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短板。具体来看,音乐创作主要从下述方面获取相应资源,包括生活事物、时代元素、地域文化、流行文化、国外音乐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以生活事物为例,文化工作人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而后将其融入音乐创作实践当中,使音乐作品充满生活气息,使得音乐作品接地气,但由于文化单位并未对生活化创作资源进行集中开发,致使单位内的工作人员在创作过程中缺乏灵感和素材,只能在原有的音乐作品上加以修改,导致音乐作品创作创新局限于形式层面,内核和本质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未能满足群众对于音乐作品的需求,也无法支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除了生活事务以外,文化单位对于时代元素、地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音乐创作资源和要素的开发程度也不足,未能实现上述资源和音乐创作的充分融合。
(三)音乐创作面临结构性失衡
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决定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创作应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此满足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需求。然而,从目前音乐创作情况来看,部分基层文化单位和工作人员忽视群众的现实需求,依据自身主观想法开展创作活动,不仅没有满足群众需求,而且浪费创作资金。具体来看,文化单位和工作人员忽视群众的文化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在创作过程中盲目追求高雅,创作的音乐作品需要欣赏者拥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才能欣赏,然而绝大多数群众并非科班出身,无法欣赏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内涵,致使音乐作品的价值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优秀的群众音乐文化作品应当是教育性与娱乐性并存,让群众在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既能带给群众身心层面的愉悦,也能帮助群众学习知识、提升道德水准。然而,部分基层文化单位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过于浓厚的说教意味,缺乏娱乐性,无法吸引群众,既不能带给群众欢乐,又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化功能,这也是音乐创作面临结构性失衡的直接体现。
(四)音乐创作缺乏专业人才
人才在音乐创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水平的人才可以有效提升音乐创作水准,创作优秀作品,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前提保障。然而,部分地区的基层文化单位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存在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例如,在推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群众类音乐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文化工作人员既要具备专业的音乐创作理论,又要对传统文化有所涉猎,才能实现两者深度融合,但文化工作人员长期从事于本职工作,负责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和举办,少有时间和精力自我精进,对于传统文化了解不足,故而未能进行高质量的音乐创作。与此同时,基层文化单位的待遇相对较低,社会上的音乐创作人才更倾向于进入企业单位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故而单位待遇吸引力不足,阻碍人才引进,也给音乐创作带来一定阻碍。
(五)音乐创作与新媒体联系不够密切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文化单位不仅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还能创新采编形式、采编流程,为文化作品的创作实践赋能。但在现阶段音乐创作中,文化单位和工作人员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应有价值,新媒体与音乐创作的融合程度不够深入,联系不够密切。实际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智能AI创作为音乐创作活动提供了重要助力,工作人员可以利用AI创作功能对一些简单的、专业要求低的作品内容进行创作,但当前许多文化工作人员对新媒体技术、AI创作不了解、不会用,导致一些简单的创作活动占用了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无法创作出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同时,文化单位较少利用新媒体技术了解群众对于音乐创作的意见和想法,这既是音乐创作与新媒体联系不够密切的直接体现,也是导致音乐创作面临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因素。此外,少部分基层文化单位存在技術滥用的问题,使技术创作代替人工创作,导致创作出的音乐作品空有形式而缺乏感情,只有内容而缺少灵魂,属于流水线式的“工业糖精”,无法激发基层群众的情感共鸣,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教化功能。
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创新策略
(一)从思想、制度和组织架构入手优化创作环境
首先,基层文化单位需要为音乐创作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单位内部各级人员都要对音乐创作创新形成足够重视,上至单位领导,下至文化工作人员和基层职工,都要意识到新时期背景下做好音乐创作创新的积极意义,针对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创新达成共识,单位应当投入相应资源,而文化工作人员则要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实践。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守好政治底线和音乐创作的根本目的,创新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进而为音乐创作创新提供思想准备。其次,基层文化单位应当根据当地和本单位的音乐创作需求完善相应制度,明确音乐创作的总体目标、整体思路、具体措施和相应标准,力求让工作人员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具备明确的依据和参考,推动创作活动有序开展,同时,借助制度建设,也可以明确音乐创作创新的相关责任,推动责任落实,进而以责任激发文化工作人员参与创作实践的内生动力。最后,基层文化单位应当根据音乐创作需求设置独立、专业的岗位,让工作人员进入岗位以后可以安心从事音乐创作工作,保障创作的独立性、专业性,有效减少外在因素对音乐创作的不良影响。
(二)推进各类音乐创作资源开发利用
生活事物、时代元素、流行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资源均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鉴于文化工作人员对上述资源开发不到位的现实问题,在未来音乐创作实践中,基层文化单位与工作人员应当协同发力,推动多样化音乐创作资源开发利用。首先,开发生活化创作资源,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做到音乐创作从群众中来、从生活中来,基于群众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文明典范和榜样事迹,创作音乐作品,对上述内容进行升华处理,使音乐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而且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其次,推动时代元素融入音乐创作,例如,在建党百年之际,许多音乐从业者纷纷将时代背景与创作活动相结合,创作出《少年(建党百年主题 MV)》《向梦想出发》《祖国颂》等新时期红色音乐作品,故而基层文化单位在组织开展创作实践时应当关注时代变动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反映时代诉求,并体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再次,将流行文化元素融入音乐创作实践,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许多网络热词流行开来,其中有许多积极向上的内容,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文化工作人员可以将其融入音乐作品,使作品更具积极情感,更具教育意义,将正能量传递给群众。
最后,推动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基层文化单位加强与当地文博单位合作,派遣工作人员进入文博单位学习,增强工作人员的历史人文修养和艺术水平,并将反映地域特色、凸显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文化元素融入音乐创作实践中,进而在演绎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起到弘扬文化、传承精神的作用。
(三)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准确把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在音乐创作开展之前,文化单位应当做好相应调研工作。首先,通过新媒体问卷、社区走访等形式获取一手数据,对数据加以分析整理,了解群众对于音乐作品的想法,把握群众文化水平、艺术鉴赏能力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进而以此为导向创作音乐作品。
其次,文化单位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音乐作品,鼓励群众在作品下方留言,写下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而后由单位的工作人员对创意、想法进行整合处理,将新颖的创意与合理想法融入音乐作品,进一步提升音乐作品创作质量。
再次,优秀的音乐作品应当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而这也成为工作人员在音乐创作期间所必须坚持的原则,要融入相应的娱乐元素,增强音乐作品趣味性,吸引群众注意力,也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建设等教育性元素,增强作品教育意义,发挥音乐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使群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寓教于乐的效果。
最后,文化单位应当力求高雅与通俗并存,创作出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帮助群众放松精神、愉悦身心,充分发挥音乐作品应有价值。
(四)推进音乐创作队伍建设
针对音乐创作面临的人才困境,基层文化单位需要从人才培养和引进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基层单位要做好创作型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单位内的工作人员分批进入地方文博单位展开学习交流,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渊源,从地域文化、地方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灵感,并将灵感融入音乐创作实践中,这可以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历史人文修养,使其将音乐创作理论与历史文化元素深度结合,成为复合型的音乐创作人才。
其次,在单位内部定期举办创作比赛,或联合其他文化单位共同举办创作技能大赛,通过赛事活动,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参与音乐创作的积极性,也能使其在创作过程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达到以赛促训、以赛促培的效果。
最后,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提升单位待遇,吸引优秀的复合型、创作型音乐人才进入单位,充实音乐创作队伍,为音乐创作实践的创新开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推进新媒体技术在音乐创作全过程中的渗透
文化单位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使新媒体技术为音乐创作实践增势赋能,切实提升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音乐创作水平。其一,在音乐创作活动开展之前,基层文化单位利用新媒体技术展开调研工作,例如,单位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有关音乐创作的内容,通过同城推荐功能,帮助当地群众了解音乐创作活动,进而收集当地群众对于音乐创作的意见和想法,了解群众对于音乐作品的期望,确保创作出的音乐作品符合群众口味。
其二,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采编,收集创作所需素材并进行加工处理,创作出音乐作品的雏形,这一阶段对于专业知识和创作精度的要求相对较低,故而可以利用AI创作功能提升创作速度。在音乐创作后期,工作人员应当对作品雏形进行精细修整,尤其是对作品的细枝末节部位,通过各类剪辑加工软件的应用,提升音乐作品流畅度和音质水平,带给人们美的体验。完成上述工作以后,工作人员借助新媒体技术对初步制作的音乐作品进行放映处理,观看音乐作品的内容、情节是否合理,判断音乐作品的流畅程度,如果在放映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从而保障音乐作品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期间能够顺利演出。
四、结语
音乐创作的创新开展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把握音乐创作主体广泛性和文化通俗性的前提下,文化单位和工作人员应当立足当前音乐创作面临的现实困境,为音乐创作营造理想的思想环境、制度环境和组织架构环境,积极开发生活资源、时代资源、地域文化或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创作实践中,做好创作前期的调研工作,认真把握群众需求,打破音乐作品结构性供需失衡的困境,同时,文化单位应当推动创作队伍建设,实现新媒体技术在创作活动全过程中的渗透,多措并举,提升音乐创作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玉.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群众音乐创作风格的创新[J].文化产业,2022(28):57-59.
[2]朱晓静.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音乐创作[J].琴童,2022(12):77-80.
[3]刘珊珊.聚群众智慧 与时代同行——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的创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159-161.
[4]陈春燕.新常态下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J].戏剧之家,2021(34):87-88.
[5]毕英爽.聚群众智慧 与时代同行——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的创新探讨[J].戏剧之家,2021(22):97-98.
[6]潘林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國民族博览,2021(10):154-156.
[7]洪明升.新时期提高群众音乐文化创作水平的途径分析[J].艺术评鉴,2021(04):186-188.
[8]王泽亮.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创新策略[J].文化产业,2020(0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