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2023-07-17宋颖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时代互联网+互联网

宋颖

摘  要: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构成,是保证教师工作、学生学习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对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不重视、安全文化教育匮乏、安全文化建设保障不足等问题。对此,高校在安全观念文化建设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重视提高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的安全素养;在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要广泛普及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在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校园安全设施系统,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内外环境。

关键词:新时代;“互联网+”;高校安全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0-0026-04

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安全问题显著,高校校园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校园安全事故屡屡发生。所以,高校要重新审视安全文化建设,正视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扎实做好安全工作,让每一个教职工、学生牢牢树立安全意识和安全价值观,加强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其安全自救能力;要不断优化安全制度,形成线上线下结合、内部外部联动的合力,从而为高校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一、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高校安全文化属于综合性概念,内涵独特,一般是指高校、教职工、学生等成员在进行教育、科研等多元活动中,利用微信、钉钉等自媒体平台普及、创新的与安全相关的观念、行为方式等的集合。高校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传承校史为核心,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基础,从安全文化意识、安全文化素养入手,将安全员文化建设的各类要素内涵上升至行为层面[1]。

安全文化建设是保障校园安全、扎实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根基;优良的校园安全文化可以引导教职工和学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有助于打造和谐、文明、平安的校园。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功能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激励、导向功能,通过大面积普及安全知识,进一步激励和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使教师、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好铺垫。其次是保护功能,广大教师和学生在安全文化的熏陶下,强化安全意识,从而做到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

二、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高校作为孵化优秀人才的主阵地,对我国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校自身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助推作用[2]。所以,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构建和谐校园,进而为打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夯实了基础。

(二)有助于提升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要利用学校保卫力量,还需要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维护。依托“防范+打击”的形式,在提升安全文化建设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将宣传教育与管理控制相融合,實现群众性、互助性自防自治的目的。而上述目标的实现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贯彻落实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和安全素养,才能帮助其树立安全责任心,进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有助于防范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渠道。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招生数量日渐增加的同时也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风、学生素养逐渐下降,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高校内部的安全风险隐患表现为保卫体系不健全、安保人员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高校外部环境引发的安全风险隐患表现为,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外来人员与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难度增大等。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校园安全风险隐患,一旦防范不力,极易引发诸多不良后果。高校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帮助师生掌握更多安全知识与技能,提升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构建出一条防护墙,确保高校教研、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原则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繁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以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思想为引领。所以,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遵循人本性原则。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保护着全体师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因此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安全文化建设落在“人”上。做到服务师生,满足师生安全文化需求,推动师生安全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提高师生安全文化意识。只有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树立安全防护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安全文化建设效果。

其二,遵循方向性原则,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核心,警惕西方普世价值、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渗透。杜绝反社会主义思想的涌入,保持高校安全文化的纯粹是安全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的方向性原则。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促使安全文化建设朝着正向发展,才能保证全体教师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

其三,遵循系统性原则[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要以精神和物质相统一为基础。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应包括:完善的日常物资设备,保卫工作者具备危机处理能力、安全文化常识以及应对“互联网+”挑战的安全文化建设所需专业人才。系统性原则能有效调动各个部门合作的积极性、协调性,提高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效率。

其四,遵循全员性原则。安全文化建设是“师”“生”“员”共同参加并接受的全员性管理,必须要遵循全员性原则。高校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要构建“行政部门——教学部门——学生生活学习”三级管理平台,有助于调动、发挥每一个教职工、部门的创造性与积极主动性,确保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的全程性和全面性,实现对安全质量的多维度、立体化监管。只有全体教职工、学生的共同努力、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安全文化才能在长时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在师生直接参与时发展。

其五,遵循可行性原则,为避免出现人力浪费、物力浪费的现象。高校安全文化涵盖物质、精神、制度等多方面内容,如安全体系的完善、安全制度的拟定、软硬件设施的配备等。硬件设施的配备可以衡量安全文化建设的可行性,但在主观条件下很难进行详细估计。实行可行性原则需要在安全文化建设拟订方案时综合考虑主观、客观条件,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新时代“互联网+”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上述原则来进行安全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四、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安全观念文化建设

1. 筑牢思想防线,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

教师、学生、职工作为校园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的对象,是推动安全观念创新的重要力量。所以,高校要树立以人文本的安全理念,用安全文化理念引导全体师生,筑牢思想方向,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安全情感观,将安全文化印在师生的脑海里,融化在师生的血液中;还要不断鼓励教师、学生、职工积极参与安全工作,指出安全隐患并提出整改意见。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应将教师或学生提出的安全事项作为考虑重点,警示和阻止不安全行为,做到柔性管理,这样才能保证高校长期的安全稳定,才能加强教师、学生、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4]。

2. 筑牢技能防线,提高全体教职工安全素质

高等院校除了要重视全体教师、学生、职工的专业素养外,更要关注他们安全素质的提升。教职工需具备一定的综合安全素质,才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影响学生安全行为。提高教师、学生、职工的综合安全素质,应大力普及和宣传安全知识、开展安全教育,增加全体师生安全知识的储备量,构建“人人要安全”的校园氛围,利用安全文化宣传和普及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安全观念。定期开展以安全文化为主题的演讲、讲座等系列活动,使安全文化建设有规划、有主题,步步深入,有针对性地切实提升安全教育;其二,积极开展安全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通过组织全校规模的实战演练帮助每一个人掌握安全技能,切实提升其应变力和反应力,从而在遇到安全事故时做到正确自救、临危不乱。

3. 筑牢网络防线,塑造校园网络安全观念文化

“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破除了沟通交流的时空阻碍,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但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注意网络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需要加强网络安全观念文化教育,重视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安全意识,提升甄别网络空间的不良行为和负面信息的能力;高校应在官微、校园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中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对发布不良信息的学生进行教育,规范学生信息发布内容。

(二)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1. 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是校园各项活动顺利、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是约束和规范全体教师、学生、职工行为的有效抓手。因此,高校安全管理制度的構建要结合管理现状,听取广大教师、学生、职工的意见,制定出有特色、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从而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扩大安全管理制度覆盖面,形成包括互联网、交通、实验室等的制度体系,扫除管理盲区、漏洞,确保高校各项活动、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5]。另一方面,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根据时代发展、管理对象的不同进行动态调整,最终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贴近全体师生职工实际的制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是,学生各项行为不一定都是安全的,且其难以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潜在危险。所以,校园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应有效约束学生行为。宿舍用电安全向来是需重视的问题,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用电操作不规范等均易导致火灾、触电等危险事件的发生。对此,高校可制定出门断电、禁用大功率电器、禁止私改电路、违规用电惩罚等制度,将安全管理工作做细、做实。

2. 规范外来人员、周边环境管理制度

国家教育政策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意味着校外人员也拥有使用校内资源的权利,学校外来人员的数量随之增加;再加上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吸引诸多商家入驻,使安全隐患增多。所以,高校要加强校外人员管理,当校外人员及其车辆进校园时要进行详细登记,同时要配备保安巡逻,对不法分子起到威慑作用;还要重视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园周边商家开展隐患排查工作,真正为全体师生、职工营造一个安全的校内外环境。

(三)安全行为文化建设

1. 普及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技能

其一,受教育群体的普及。安全教育要面向全校,各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部门的需求设置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内容,实现全员安全教育的目的。其二,安全知识的普及。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犯罪手段越来越隐秘化、多样化,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借助重大节日的契机,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等多元化的校园活动;或组织全校教职工、学生开展防震、防灾等演习,帮助广大师生、职工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形成安全防范意识[6]。

2. 构建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模式

高校在构建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模式时要以防止结合、群防群治为引领,组建一支以优秀学生为核心的志愿消防员队伍、校巡逻队等安全队伍,对其进行针对性培训,以协助高校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精准捕捉不安全的隐患;高校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安全管理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安全知识向主动传播转换,既能使学生转变安全观念,也可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除此之外,高校要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以“谁主管,谁负责”的基本行动准绳,将责任落实到人,避免出现责任分工不明的现象。同时,高校不定期开展工作检查,督促相关人员严格落实工作,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与潜在安全风险,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对做事不抓紧、工作懈怠而造成安全事故者予以通报批评,追究其责任;对表现优异者予以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

(四)安全物质文化建设

1. 加大物质投入力度

物质投入力度是影响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可以通过选聘素质高、能力突出的安全管理者来弥补岗位不足的问题,多维度提高学校安全部门管理水平;可以通过招标投标选择业务能力高、责任心强的物业管理机构,做到定时定期检查安全设施、更换陈旧设备;可以借助“人防+物防+技防”模式加强安全文化物质建设,建立网络安全防范系统、电子门禁等设施,做到安全建设不留死角。

2. 加强生活区安全文化建设

其一,安全交通设施。高校应构建极具本校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对校车进行多维度监管,以满足教师和学生出行所需;构建交通门禁系统,对外来车辆利用车辆监管系统进行登记备案。其二,网络安全设施。互联网空间的海量信息参差不齐,高校应利用“互聯网+”的优势构建健全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制定安全应急预案。能有效防范网络诈骗、学生信息泄漏等安全问题,降低安全隐患,维护网络整体的安全运行。

五、结语

强化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学生,还可为建设和谐社会筑牢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机遇。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办学特色,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从根源上减少和防范安全问题,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打牢根基;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安全文化知识普及活动,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技能。同时,高校还要紧跟时代潮流,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于安全文化建设全过程,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打造极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制度,进而为师生学习、工作创设优良、安全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吴颖芳. 新时代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1):40-43.

[2] 黄湛煐.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举措——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科技风,2020(18):235.

[3] 李雅洁. 新时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路径[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1):1-4.

[4] 李佳慧.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D]. 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9.

[5] 王海荣.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框架研究[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2):73-76.

[6] 吴颖芳. 新时代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析[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21(01):89-93.

(荐稿人:张士心,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新时代互联网+互联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