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助推农村共同富裕策略研究

2023-07-17韩艺琼魏颖莹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三治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韩艺琼 魏颖莹

摘 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关乎民生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百年大计。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助推农村共同富裕的策略,深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共同富裕进行分析,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明确农村共同富裕参与主体。从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途径看,需要抓住助推农村共同富裕的第一要务——产业兴旺,以“三治”融合作为基本保障,以自治激发农民参与动力,以法治保障乡村公平正义,以德治培育乡风文明。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三治”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助力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一、社会结构视角的共同富裕分析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的动力,“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且“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从而导致社会革命”。从生产力和财富分配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生产力较弱,财富分配差距较大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缓慢,人民不仅贫困而且基本的生命权都无法保障,国家力量分散,一般会出现内忧外患的局面,各种危机频发。

第二种情况:当生产力较弱,财富分配较平均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国家主导的重工业、国防工业有所发展,人民占有生活资料较少,国家整体实力较弱,但国家力量集中,组织动员能力强大,利于战争时期的生存。

第三种情况:当生产力较强,财富分配差距较大时。国家总体实力强大,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均能取得重大成就。但基层民众贫困甚至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社会资源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国家力量远离民生,深层社会矛盾突出,国家强大而脆弱,政权容易倾覆,遇外力挤压容易变形。

第四种情况:当生产力较强,财富分配较平均时。广大人民群众拥有一部分财富,社会结构比较健康,经济充满活力,国家公权力对外延展性很强,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实质分配结果,即社会在整体财富分配相对平均,而非分配的形式,形式与实质有时契合有时并不契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上述第四种情况与共同富裕高度契合,发达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财富分配相对平均,符合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在生产力发达的基础上,财富分配相对平均的局面不发生根本改变,即具有可持续性。基于生产力和符合客观规律的社会财富分配越科学合理,越具有可持续性。换言之,如果生产力相对发达,但财富分配差距较大,则会衰变成上述的第三种情况,进而沦落为第二和第一种情况,国民的厄运又将开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的各项指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国防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化进入新的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新征程中,推动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长久健康存续的关键所在。

二、乡村振兴与农村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

(一)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补齐短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的有效手段,对于助力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扎实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国务院总理李强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还有近5亿人常住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全面的。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仍有5亿农村居民还没有进入富裕阶段,农业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尚未实现。因此,应以乡村振兴补齐农村共同富裕短板,进而推动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指明了道路,现阶段我国已经取得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依然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特别是有些农村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乡村振兴应紧紧围绕“共同”与“富裕”这两个指引方向,从共同角度来看,应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地提高农民的物质与精神水平;从富裕角度来看,通过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一把衡量乡村振兴成果的标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不仅体现在产业兴旺、生态良好等方面,最终落脚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

三、乡村振兴助推农村共同富裕的主体定位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秉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从不同的主体定位出发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主体,大致分为基层党委、基层政府、基层组织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主要的主体——农民,及社会其他方面。

基层党组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着眼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和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科学决策,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党的基层组织长期扎根农村第一线,适应农村环境,了解农村情况,参与农村实践,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其他主体紧密相连,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也是领导力量。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组织作用,团结群众,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实事求是,认真研究农村问题,科学谋划,带头实践,确保党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位,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实利益,进一步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永葆黨的本色。

基层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基层政府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措施的实施者、乡村振兴事业的组织者,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的重要一环。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把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的便民利民举措转化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推动所辖区域的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建设美丽农村,提高农民的收入,是当前基层政府的首要任务。

农村基层组织。目前我国有很多基层组织,包括村党组织、村民自治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女代表委员会、村民兵连、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等。这些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确保广大农村生产生活井然有序。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各基层组织的优势,统一领导统一协调,使力量集中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利益的保障上来。

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主体,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建设和美农村的落脚点都在于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国乡村有5亿常住人口,凝聚着巨大的力量。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没有农民的深度参与,难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其他。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全局。其战略面向农村,但也需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协力实施。目前乡村振兴的短板之一就是各种社会资源缺乏,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农民力量,无法完成乡村振兴的重任,要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高校与科研机构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城市中的企业、个人、金融保险机构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人才和金融保障服务。总之,乡村振兴要做到全国一盘棋。

四、乡村振兴助推农村共同富裕的第一要务

我国人口基数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村地区是关键所在。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驱动力就是产业兴旺。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农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产业兴旺的前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产业兴旺和粮食安全。产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只有大力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依靠产业兴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农村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兴旺并不局限于农业的发展,还包含多业态的互动发展。第一,升级产业体系,使其供需、配置和消费为一体,因地制宜,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与农业产业充分融合。第二,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学调配三产比例,提高产品生产质量、生产效率、生产效益。第三,特色发展。借助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以“土特产”增强乡村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产品可持续发展。第四,绿色发展。实现产业兴旺需要兼顾乡村生态环境,坚持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促使农村环境向好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产业的兴旺以保障生态环境为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发展。

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资源要素流通。第一,破除基层人才短缺瓶颈。从乡村优秀创业人才、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中选拔带领农村发展的领头人。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高校农业专家到基层对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调动农民学习兴趣。此外,采取众筹、共享发展等新的发展方式,开辟共享瓜果菜园、农家乐等,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共建者。第二,完善乡村基础条件建设。乡村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农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乡村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应对交通、通信、电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升级,以满足乡村新业态的要求。第三,强化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实施乡村环境革命工程,在治理乡村环境的过程中,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将科技创新融入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中,以实现产业兴旺与环境保护双向发展。

粮食安全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石,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由此可以看出粮食安全问题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粮食质量。充足的耕地面积和劳动力是确保粮食生产的基本前提,保证优质粮食质量需要保证粮食生产、储存、流通的安全。要全面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在党和国家顶层设计之下,实现以粮食安全为中心的农村产业兴旺,从而增加乡村农业产业吸引力,以吸纳更多的人才、资本和科学技术,达到平衡城乡人才的流通效应。在此基础上,资本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可以促使粮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用。

五、乡村振兴助推农村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理想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政治宣言的彰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制胜点。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基本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

(一)以自治激发农民参与动力

实现农村共同富裕,需要主体主动参与,共建共富。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是共建共富的主体,参与主体动力的增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为主要特征的基层自治是确保基层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方法和途径。村民自治不仅实现了国家法治与自治的协调统一,而且实现了乡村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自我管理、自我调整的最高效能的自治。农村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比如道路规划、资金项目引进、农田水利设施修建等,各项事业如何开展,既要尊重法律,也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相关法律法规是对普遍规律的抽象总结,有时在具体事项上会表现出滞后性、抽象性和不定性,依据实际情况,赋予事务主体参与管理的权利,让最了解乡村内部情况的人拥有发言权,不仅能高效地开展乡村治理工作,确保民主管理,而且可以激发村民參与的积极性。

(二)以法治保障乡村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公民基本权力保障的基本前提。完善法制建设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前提保障,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完善农村经济社会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地设计农村经济社会基本框架。稳定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是乡村治理各主体利益得到长久保证的前提。党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核心,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农业农村法律制度建设是系统工程,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既要制定和完善囊括各个方面的总体法律,又要對各个具体领域专门立法。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要把政府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要以法治作为自治的前提条件,依托法治保障乡村公平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以德治培育乡风文明

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富裕的统一,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多维需要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培育乡村道德风尚,是实现物质和精神全面富裕的有效手段。当前乡村治理面临道德水平差异大、传统乡村文化失传、主体意识不集中等难题,这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因此,新时代需要以德治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一方面,注重对农民的道德诚信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诚信与孝道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戏曲、小品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一个家庭中,借助乡贤、先进模范家庭、先进模范人物等的引领带头作用,推动农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5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2-83.

[4]唐任伍,许传通.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逻辑、内在机理和实施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06):10-17.

[5]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04):2-12.

[6]熊琬莹.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现实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4):91-93.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1.

[8]林耿堃.为何“粮”安才能“村”兴:乡村振兴下粮食安全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21(06):47-51.

[9]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奋斗,2023(06):6-19.

[10]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2-10-06].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11]王冰丽,武艳敏.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与破解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2(09):160-168.

[责任编辑:朱松琳]

猜你喜欢

三治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三治”融合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三治”工作联动监督动员会
四川:创新“三治” 激发乡村社会活力
注重“三治”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