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程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3-07-17杨延清陈建松王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6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杨延清 陈建松 王飞

[摘 要] 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短板,阐述课程思政的内涵,对工程实践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以东南大学工程实践课程为突破口,从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五个维度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并在“制造基础实践”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课程改革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为开展相关工程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工程实践;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2021—202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指委与工程训练教指委联合教研项目“新形势下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J-GX-JY202132)

[作者简介] 杨延清(1983—),男,山东济南人,硕士,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支部书记,工程师,主要从事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6-0084-04[收稿日期] 2022-11-10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缺少黏性。专业课程教学偏重知识技能传授与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欠缺,长此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条腿走路的局面,难以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开创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2-5]。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体现,其实质不是开设一门新的课程,而是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现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增强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黏性,发挥隐性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的成效在育人。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各类课程都应具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6],通过凝练教学理念、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与完善,二者共同承担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育人上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了全课程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程实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我国高校实施工程教育的创新实践平台,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所有层次的大学生开设“工程认知实践”“工程基础实践”“工程应用实践”和“工程创新实践”系列工程实践课程,是高校所有实践课程中教学规模最大、学生受众面最广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团队精神、劳动习惯、社会责任、创新意识的重要教育环节,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校内阶段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各高校工程实践课程大多偏重技术技能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普遍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欠缺等情况,导致对学生工程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培养不到位,大大削弱了工程实践课程的育德能力。在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大背景下,工程实践开展课程思政迫在眉睫。

(二)可行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7]工程实践课程特有的劳动属性和工匠精神育人优势,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基础[8-10]。

此外,工程实践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贴近工业生产环境的一次体验,蕴含工业安全、工业规范、资源节约、工匠精神、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思政元素,为工程实践课程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制造基础实践”作为工程实践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制造基础实践”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完善成熟的工程实践课程思政改革思路,为工程实践系列课程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种好工程实践课程这一责任田,逐步形成工程实践相关课程的“大思政”格局。

三、工程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一)完善课程建设,夯实课程思政实施基础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载体,课程思政功能就无从谈起。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报告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11]这就需要从顶层通盘考虑,积极改进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方向,淘汰一批“水课”,建设一批“金课”。

首先,课程建设要体现专业性,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区别就是课程思政以专业知识讲授、能力培养为主,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辅,二者不能主次颠倒。因此,工程实践课程建设要遵循工程实践规律,体现先进性、技术性,以技术能力培养等为主体课程目标。

其次,实践课程建设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思想政治内容的实践课程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课程建设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加强课程的育德职责,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东南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和“金课”建设要求,从实践课程建设入手,积极改进实践课程体系,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挖掘实践课程思政元素,为工程实践开展课程思政夯实基础。

(二)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及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责任人,其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因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着重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与思想政治素养对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具有重要影響。

东南大学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近年来着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课程思政教学的师资队伍。首先,通过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研讨制度,加深教师对思想政治内涵的理解与掌握,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明确所授课程的协同育人价值,自觉形成“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其次,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引导教师在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挖掘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最后,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支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坚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拓展课程内容,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课程思政的特色在“思政”。在工程实践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应重新梳理教学思路,深度开发教学内容,在课程思政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挖掘实践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日常实践教学中将教书育人扎实推进,使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价值观引领。另外,工程实践系列课程包括多个工艺实践课程模块,不同的加工工艺有各自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工艺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制造基础实践”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提炼出的思政元素与制造基础实践教学内容融合,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6]。

1.锻造恪守标准、守时守信的品格。在“制造基础实践”教学中,结合制造基础实践安全标准和典型安全生产事故,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制作并发布实践安全教育课件,要求学生学习并考试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室,使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培养恪守标准、安全生产的工程意识;同时,要求学生每次上课按时到达实验室,养成守时守信的品德。

2.提升民族自豪感。结合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医疗物资和设备紧缺,引申出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我国应对疫情的出色表现展现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发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制造基础实践作为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控系统、数控编程、加工仿真、切削刀具等若干知识点。我国虽然近些年在高端数控系统、CAM系统、加工仿真软件和高速切削刀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整体依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关键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在精密制造、高速切削加工等领域存在“卡脖子”现象。通过列举“美国制裁华为”等事件,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传统机械加工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是课程思政的一个切入点。以制造基础实践为例,其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切削液,油基切削液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此外,传统切削加工刀具的消耗、废料的产生还会带来资源的浪费。以此为引入点,讲解以干切削为代表的绿色制造技术应用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讲解可拆卸、可回收、绿色再制造等先进设计制造方法对于资源有效利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5.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程序编制和机床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敢于尝试,不要固化思维。以制造基础实践为例,加工一个曲面特征,不同的切削路径、切削参数、刀具对于加工效率、加工精度会产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在探索中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6.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讲解叶轮的加工过程时,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叶轮的整体工艺设计,包括刀具的选择、加工工步的选择、切削参数的选择、机床类型的选择等,强调工艺设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专注的品质;其次在加工实践环节,通过讲解叶轮精度对发动机整体性能的影响,使学生形成加工中零件精度大于一切的认知,在叶轮的加工过程中锻炼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提炼教学过程,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的重点在“实施”。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再采用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无法达到育人效果的,因此,需要重新梳理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拓宽教学渠道,将“互联网+”思维融入课堂教学,引入新媒体新技术,创建课程群、课程公众号、雨课堂等上课新渠道,将原有的线下教学方式发展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安全教育、课前课后交流、部分作业提交等均通过新媒体方式来完成,将其作为线下教学的一个补充;其次,要转变教学方法,针对“制造基础实践”课程,引入CDIO、PBL等先进教学方法,课前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提前抛出任务,要求学生经过构思、设计、实践、运作四个阶段,最终完成这个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能[12]。

(五)重视课程效果,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成效在“育人”。了解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感受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通过评价能够更好地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改进。“制造基础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是教师自评,授课教师根据上课效果、学生课堂反馈等进行总结,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其次是教师互评,通过听课、课题组授课竞赛等方式,发现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意见,改进教学效果;最后是学生评价,利用现有的课程评教机制,在评教选项中加入课程思政相关选项,通过学生评教了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学生的体验,根据学生反馈,及时准确地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

结语

工程实践系列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三全育人”的具体体现,东南大学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从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对工程实践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并以“制造基础实践”课程为切入点,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施,锻造了学生恪守标准、守时守信的品格,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为相关工程实践课程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以及实现工程实践课程“大思政”格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趙倩,袁静,蒋会明,等.工科高校机械类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探析:以“机械动力学”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34):108-109.

[3]邓红彬,曹刚.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20(21):108-112.

[4]曾祥苹.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融入思政教育路径探析:以“PLC”课程为例[J].南方农机,2020,52(5):146-147.

[5]李峰光,刘峰,郭睿,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实践类课程中的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4):82-84.

[6]郑朝霞.课程思政视域下工程训练教学实践:以热处理实训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2):125-126+131.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02].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8]石丹淅,赖德胜.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J].劳动教育评论,2020(3):70-85.

[9]鞠巧新,石超.马克思劳动思想内涵新探:兼论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意义[J].劳动教育评论,2020(3):103-116.

[10]辛志军,王晶.论当代青年敬业精神的培养[J].山西青年,2021(1):67-68.

[1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12]任博文,董人熹,王玮.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工程训练中心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钳工和车工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125-136.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course are analyzed. Tak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cours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explored fro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er train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carried out in Basic Manufacturing Practice course. Through curriculum reform, the teaching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s achieved, which provides experience for carryin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acti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