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标准化教育的课程构建新路径

2023-07-17卢佳锡邱惠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应用型高校

卢佳锡 邱惠玲

[摘 要] 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质量意识、标准化思维的应用型人才,以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新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展示校企紧密结合、全过程参与的课程建设路径。从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开展、课程考核以及师资建设等环节,充分借鉴国内外应用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创新标准化教学模式,提出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新路径,并设置多方反馈,及时对课程做出调整,形成可持续升级的课程构建闭环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课程构建;标准化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深圳技术大学教改项目“应用型高校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202018666601077);2020年度深圳市博士后启动科研项目“生物医疗器械标准化现状研究”(202028555301047);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技术大学的评估体系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2018GXJK164)

[作者简介] 卢佳锡(1998—),男,安徽六安人,深圳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2020级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医疗器械与标准化;邱惠玲(1982—),女,广东深圳人,博士,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技术及标准化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6-0068-04[收稿日期] 2022-04-27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提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思路,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办学模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1]。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双师型”的教学队伍,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具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2]。深圳技术大学便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一所应用型高校,充分借鉴了德国、瑞士等先进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是教学的核心,学校大力鼓励教师与企业一线高管、工程师等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量身定制的新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标准作为一种“达成共识的行事方式或规则”,涵盖信息、交通、医疗和教育等方方面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各标准制定机构通过审议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包括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强制性标准等,促进了产业的有序发展和最佳的共同效益,提高了国家的产业核心竞争力。而作为标准制定的关键因素,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3]。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以及标准化人才培养都仍处于起步阶段,“双师型”教师资源匮乏,严重扼制标准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保障标准化教育教学,我们提出了校企协同构建“企业”“实践”元素为核心课程的闭环体系。本文以“质量和标准应用基础”课程构建为例,展示课程构建创新路径,并从教学环节设置角度展示配套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校企协同构建课程的闭环体系

第一,创建专业质量和标准协同育人委员会。为培养“自动化+标准化”复合型人才,质量和标准学院成立了自动化—质量和标准协同育人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标准化工作突出的自动化(先进制造)相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高级工程师(40%)、质量基础设施相关机构专家(20%)、高校教师(40%)组成。充分对接行业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发挥委员会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全面地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体系建设初期,委员会就先进制造领域标准化人才的技能要求进行研讨,明确系列应包含的基础与专业课程。

第二,组建校企协同课程小组。结合协同育人委员会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意见,成立目标课程5~7人的课程小组。以“质量和标准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学生学习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同时,提高其质量意识,培养其标准化思维。课程小组成员包括协同育人委员的企业专家、标准化研究机构专家、高校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小组研发该课程开展所需要的系列教学辅助材料,包括教学计划、幻灯片、习题库、案例集、项目活动方案集、教学质量调研与活动评审表格等,并落实该课程相关的企业参观以及企业课堂资源等。

第三,成立校企联合授课小组。以“质量和标准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开展由1名标准化领域的专家以及2名高校专任教师负责数个教学班的授课工作。授课小组结合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情况,根据趋势调整课程的方向与内容,调整与更新课程计划以及系列教学辅助材料。

第四,校企协同构建课程的闭环体系,如图1所示。一方面保证了学习的系统性,课程紧密连接基础理论与实际,课堂上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案例等为学生带来最新动态,且融入实战元素,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增强思维和逻辑能力;课程总体构建后,经论证、实践与调整的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考核的方式、实践课程的安排等,持续改进与提升教学质量。

二、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多元化策略

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用型课程是强调和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形成完备的“教、学、做”实践能力循环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质量和标准应用基础”课程是标准化领域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标准的发展历程,理解质量管理与标准的关系,掌握标准化技术的基本知识点,参与标准研制、掌握標准研制的基本技能,并深入企业让学生对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工作有更强的行业认知。同时,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沟通、调研分析、工作汇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一)“教、学、做”课程类型相结合

基于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好发展后劲的应用型人才之需求,“质量和标准应用基础”课程设置院长讲堂、理论教学、企业课堂、小组竞赛等四类课程环节,结合能力锻炼的需求,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学时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二)不同教学环节的实施策略

1.院长讲堂。该课程类似“行业认知”,院长结合丰富的标准化工作以及研究经验,站在学生、企业、管理层,甚至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阐述标准化的内涵、价值、发展和战略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标准化、如何应用标准化”,对其了解标准起到启发作用,为打开学生认知标准化体系大门。

2.理论教学。相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标准化教育起步较慢,国民标准化意识薄弱,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实、具体地理解“无处不在的标准化”,课程要求教师紧密联系技术与管理实际,将标准化领域工作当中的实例加入系统标准化理论知识的讲授中。

3.小组竞赛。该课程以导师制的形式开展“我的标准我做主”竞赛活动,由学院导师带领学生就校园日常生活关注的事物研制标准,并由学校职能部门或校外企业机构工作者参与指导和评审。例如,“餐具清洁标准”由后勤部参与;“校内自行车的摆放标准”由安全保卫中心参与;“校园公交车站点的设置标准”由基建以及公共交通公司参与等。主要是考虑到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两者定位的不同,虽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标准化知识,但两者教学内容的角度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都有较大区别。团队授课使两者能够更好地分工合作,发挥出各自专长,这是传统教师配置方式所不能实现的。

竞赛活動贯穿整个学期,每个学院导师负责5~6人的学生小组,课下辅导学生如何研制“身边的标准”,并设立了立项、中期、终期三阶段的课堂答辩。通过该活动,不仅让学生从身边开始感悟“什么是质量,什么是标准”,了解标准的制定流程,掌握标准编写的方法,也让标准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提升和身边的美好生活中,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与全校师生的“共建,共治,共享”。

4.企业课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标准化工作比较出色的企业,在企业参观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企业是如何运用标准、研制标准的。同时,要求企业高级工程师或者管理者从企业的角度讲述标准的内涵、价值以及如何运用等,并阐述企业对标准化人才的需求,促使学生对标准有更为具体的认识,以及对该领域人才技能要求有更清晰的了解。

(三)不同课程环节的考核策略

“质量和标准应用基础”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包括平时的表现、课堂作业与测验、调研报告和分组竞赛等,从而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还能在不同阶段考查学生的成绩,对教学方法和侧重点进行调整,自始至终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成绩占比为:考勤占10%,课堂作业占5%,课堂测验占25%,小组竞赛平时表现占20%,小组竞赛结果占40%,如图2所示。其中,每节理论授课后,还有20道随堂线上测试题,限时10分钟;小组实践活动采用多维度考核,即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导师赋分;小组竞赛根据立项、中期及终期三次评审分数,综合计算最终结果分数,由参与评审的导师、校内外邀请专家等结合竞赛汇报以及阶段性成果报告予以赋分。

(四)课程开展情况的反馈与提升

课程开展后,及时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反馈,包括参与度、满意度和成绩情况等,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课程内容是否合适,并对课程进行调整,通过研讨改进,不断完善。该课程实践过程中,4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信息量较大,结合学生反馈,课程小组经研讨将信息量进行下调;一学期后,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高达87.5%,对课程实践活动以及开展满意度达87.5%,对考核方法方式满意度达98%。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和安排表示满意,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尚有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些意见有助于课程小组提升课程质量。

结语

“质量与标准应用基础”课程是深圳技术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构建探索的一个实例,其课程实践性强,其构建流程、方式等“企业元素”浓郁,需要企业专家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以及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结合我校该类新课程建设经历,我们认为该类课程的建设有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坚实的校企合作基础。学校与企业就人才需求以及培养充分沟通达成共识是该类课程建设的基本。二是企业地域分布。学校所处区域的企业资源的丰富性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学生企业体验等教学活动的开展。三是创新的教学队伍。课程开展需要多维度与企业沟通以及涉及系列课内外学生实践活动安排,工作量大且烦琐,教学辅助教师的积极投入是课程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A/OL].(2017-01-10)[2022-03-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68473.htm.

[2]王丽芳,曹娣,马艳芝,等.国外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412.

[3]李丹青.中国标准化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84-90.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mposite talents with a quality awareness, a standardized thinking in applied science university, we explored a novel path of new courses creation and teaching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company is one the key elements embedded in our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ode. We take Basics of Quality and Standardization, a novel course of Quality and Standards Academy, as an example. In this essay, by using PDCA (plan, do, check, action) cycle method, a closed-loop management procedure, applied to the whole process from course creation, lecturing, school-entreprise activity and examination is formed to guarantee the cours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ourse construction; standardized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应用型高校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休闲体育”对重庆高校体育课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