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现状、困境与发展策略*

2023-07-16苏州城市学院教务处

教书育人 2023年15期
关键词:应用型基层生态

钱 磊 (苏州城市学院教务处)

2021 年7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建设一批类型多样、动态开放的虚拟教研室,“建强基层教学组织,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2022 年1 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等进行了系统规划,进一步筑牢教学中心地位,探索江苏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新路径和新机制,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新模式。[2]由此可见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研究的重点课题。从文献梳理来看,当前国内关于基层教学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历史阶段的梳理、组织形式、职责、功能和运行机制的思考等方面,且研究者主要从教育学、管理学视角去论述,研究对象主要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鲜有从生态学角度去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问题。而现实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应用型本科高校群体的基层教学组织生态定位、生态功能及运行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新的理论指导其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以生态系统角度来认知理解基层教学组织系统,从生态系统的生态位、“物种”多样性、“职能”的特殊性及环境的协同作用等方面来思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运行与管理等问题,以期形成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建设路径和管理模式,为今后同类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模式和实践范例。

一、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的构建

(一)基本内涵

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类似,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由生态主体、生态客体、生态环境三要素组成,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而形成的复杂性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多样性、协同性的特征。在一定时间内,系统内生态主体间通过互动,促进生态客体互相作用、确保系统运作并发挥功能作用。而生态环境作为主体交流和客体运作的载体和保障,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状态,协同推进整个组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3]

(二)基本要素

生态主体:是指参与到基层教学组织中的个人(包括组织负责人、教师或教学管理者)或团队(专业团队、课程团队、科研团队或实验团队等),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会随着生态客体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生态客体:是生态主体作用的对象,主要指基层教学组织所承担的任务或开展的活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包含显性的(课程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业务工作)和隐性的(落实立德树人、开展教师培养、发展教学学术等潜移默化工作)。

生态环境: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载体,主要指支撑基层教学组织教师或团队开展工作的软硬环境。其中,软环境是与组织相关的体制机制;硬环境是组织所拥有的空间、资金以及配套设施设备等。

(三)基本特征

从生态系统运作规律来看,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既受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与影响,又受到外部社会环境、资源供给条件的制约;既要保持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流动,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又要回应外部社会关系发展的现实诉求。因此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协同性的基本特征。[4]如图1 所示。

图1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图

整体性:基层教学组织系统是由人、事、物、制度等诸多要素共同构造的整体,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他要素,并对整体产生影响。

多样性:基层教学组织系统由于所属管理多层级性、载体和运行方式的多样化、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活动具有多学科领域特征,类型和形式的多样性是发展必然趋势。

动态性:一个健康的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必然处于不断的动态演化之中,允许新事物的进入,更替与退出。其一是资源的开放性,通过信息、资源的流动实现自身陈旧知识的更新;其二是系统主体的开放性,允许学者与外界的沟通,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资源,同时也允许环境外的成员进入,以便增强系统活力,使得整体系统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协同性:基层教学组织系统协同性是内部各要素之间种群密度、数量、结构必须保持相互适应的调控,同时系统生存空间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及企(行)业紧密相关。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内外部各要素、环境、群体同向、协同、联动过程。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现状与困境

生态学研究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直接表现为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与之对应,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要达到生态平衡,系统内部的各物种和数量就必须形成稳定的关系,并要与系统环境保持协调适应,才能呈现积极发展态势。而根据文献分析可知,当前应用型本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系统发展定位、类型结构、职能发挥、组织关系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建设发展进程,也影响学校整体育人质量的提高。为全面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现状,本文以江苏省一所市属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在浙江大学陆国栋教授和张存老师《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路径、策略与思考—基于浙江大学的实践与探索》[5]文中使用的问卷基础上,结合研究需要进行适当改编,共编制10 道选择题(含多选),从组织定位、组织类型、职能发挥、组织关系、保障条件等角度进行调查,了解这类院校当前基层教学组织规模、形式、建设成效和存在困难。

本次问卷调研以无记名形式,覆盖全校12 个二级院(系),面向120 名普通教师(按照性别、年龄、职称)发放问卷120 份,回收问卷100 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问卷结果如表1 所示。总体而言,95%的教师清楚基层教学组织性质和职能;57%的教师喜欢并且愿意主动参与到组织中;可见基层教学组织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结合交流走访,发现二级院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发展定位不清晰、形式单一、职能重叠、组织关系封闭等问题亟须解决。

表1 某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现状问卷调查统计(节选)

(一)组织定位上,定位“应用型”与发展目标“学术性”矛盾突出

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都应该立足“应用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立足“教学服务”,把教书育人的价值追求作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生动力。问卷调研结果显示:28%的教师期待从基层教学组织中提升自己的科研学术能力,比期待提高课堂授课能力的教师高7%;希望自己能加入科研类组织的比例是最高的,占比33%;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依然期待加入高水平科研团队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作为发展目标。发展目标与服务面向的不一致性,容易造成组织定位游离于“应用型”和“学术性”之间,组织角色分工摇摆于“教学”和“科研”,严重限制了发展动力。

(二)组织类型上,形式单一,缺乏个体独特性和群体多样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9%的教师选择采用“学校—系—教研室”的形式;34%的教师选择“学校—系—教学团队(课程组)”的形式;虚拟教研室选择为0%;仅有4%的教师选择存在多种组织形式;并且70%的教师认为不同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在职能上差异很小,甚至几乎没有差异。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依然把“教研室”作为主流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尚不具备条件构建开放多元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即使存在不同形式的组织,也不能推进分类指导、分类推进、特色发展新模式,造成组织缺乏个体独特性和群体多样性,阻碍系统的平衡发展。

(三)组织职能上,教学与行政管理职能重叠,造成运行效能低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1%的教师认为加入基层教学组织最大的作用是提升管理能力,其次是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说明当前基层教学组织“一人承担多角色”,除了要带领本组织成员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同时承担学校和二级院系布置的行政事务管理,包括党建工作、院系指令的传达、组织、协调工作等,并且是行政职能逐步显强,教学职能逐步式微。一个组织或组织负责人承担多种身份和任务势必占据系统资源和生存空间,进而影响到中心职能的有效发挥,造成组织职能模糊,权责不清。

(四)组织关系上,内外部联系不紧密,造成凝聚力不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8%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组织与外界几乎没有交流,52%的教师认为即使有,一学期也只有1-2 次;53%的教师认为组织成员间关系疏散,没有集体感和归属感。由此可见,当前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或组织架构,重视层级式、封闭式建设和管理,各组织完全视自己为独立单位,与其他组织之间壁垒严重;组织成员与成员之间也趋向于单独作战,不论是完成教学任务还是从事教学研究,彼此之间信息不流动和共享;成员和组织之间更是从属关系,缺乏有效的关联与互动。从组织与外部环境来看,各基层教学组织把自己看成是学校最底层的权力机构,把自己置于资源争取的“旁观者”身份,不主动与企业、政府、其他兄弟院校等外部环境进行信息、资源、技术的交流与互动。长此以往,整个组织系统的封闭性,各要素之间的独立性违背了现代生态系统共生共荣建设理念,极大阻碍了组织的健康运行和效能发挥。

(五)组织保障上,缺乏充足的资源配置,造成运转不畅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教师认为所属组织经费充足;60%的教师认为学校和院系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开展大规模活动或者购买相关设施设备需要自己筹措运转经费。在现有大学行政管理体制下,基层教学组织并非实体组织,基础与合法性不牢固,缺少人事和财务管理权,完全依赖学校或院系的资源统筹。虽说有学校的运行经费支持,但具体到每个组织的经费就非常有限,只能勉强保障日常运转,如果有的组织活动过多,持续时间较长的就难以为继。由于经费保障不力,极大地限制了基层教学组织在人员管理、教学事务参与、教学活动开展方面效能的发挥,造成组织内生动力差,教师教学发展虚弱。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策略

(一)坚持教学型生态位,实现与学术型高校错位发展趋势

根据生态位理论,每一物种都拥有最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占据着一定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对各物种的生态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物种为适应环境变化、求得生存,逐渐进化出多样化的生存策略,包括生态位分离、生态位重叠、生态位扩充和生态位协同进化等。[6]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定位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有用”的人才。因此,必须采取与学术型高校“生态位分离”策略,主动从“学术型”定位中抽离出来,专注“应用型”,重点立足地方,对接市场需要,完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加专业化、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获取自身独特的发展空间和资源赋值,实现与学术型高校差异化竞争优势。[7]

(二)坚持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类型多样的基层教学组织形态

物种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也是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关键、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保障。就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而言,物种的多样性包括组织类型的多样性和人力资源的多样性,需要强大的师资团队、完备的教学条件和丰富的教科研项目数等资源支撑多样化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要因地制宜,积极整合地方资源,依托区域高校联盟、研究院所和行业企业,从队伍、平台、技术、项目资源等多方面支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打造跨域、跨校、跨学科课程组(群)、教学团队、虚拟教研室等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其次,要坚持融合发展,以已经建有成效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重点实验室资源为依托,对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产业领域打造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创新团队,运用现有知识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本领域企行业发展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积极为自己争取外部资源支持,实现双方物质、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形成优先发展带动后续发展的生态趋势。

(三)坚持教与育同频共振,打造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

生态系统内每一个主体都占据着一定的资源和生存空间,发挥着最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职能,以达到最优化的效能。师生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系统内的主体,必须实现主体间的物质、信息、技术和思想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才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层教学组织最主要的职能就是教书育人,承担起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中心职能。首先聚焦于课堂教学,持续推进教师集体备课、讲授上讲台、开展示范观摩课等措施,引导教师热爱教学;重点推进教学建设项目,包括团队研讨教学改革、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奖申报等建设项目,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引发思考和探索,提升研究能力;其次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不断拓宽教学形式载体,多途径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鼓励组织成员以导师身份引导学生加入导师实验室和教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实现“教”与“育”融合的师生共同体,达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学生成长发展共赢的效果。

(四)坚持动态开放,实现校企政地协同发展

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基层教学组织系统也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外部环境诸多因素共同构造的整体,其中组织与各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关联,起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运行和治理层面,要更加注重开放式治理。第一,需要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建立校内联动、校外合作、校政企协同发展的机制,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汇聚交融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以促进系统内各要素安全、协调发展。第二,敏锐捕捉外部环境变化,适时做出相应的回应。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是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环境因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进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同步引发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当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基层教学组织要优先做好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为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知识、平台、技术和人才支撑,实现产业链、人才链与教育链的协同发展格局。

四、结语

加快建设基层教学组织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以本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措施,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水平,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很显然,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首要的就是找准定位,并且“安心”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发展;其次是因地制宜,结合校情建设不同类型,多元开放的组织形式,提高基层组织生态系统承载力;再次,回归本科教学初心,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联系,不仅要重视提高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更要重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素养,肩负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最后,通过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模式和治理体系,坚持开放的心态,促进基层教学组织主客体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互通,资源共享互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猜你喜欢

应用型基层生态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生态养生”娱晚年
基层在线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