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干预策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3-07-14姜献群
姜献群
摘 要:就业认知与信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动及效果。本文借鉴心理学中认知干预、认知疗法的策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关键认知和信念实施认知干预,以期达到强化学生就业认知和就业信念的目的,有效解决大学生“慢就业”问题。
关键词:认知干预 就业指导课程 “慢就业”
课 题: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素质冰山模型视角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及破解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SJGLX1026)和南阳师院2022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果之一。
202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1 076万人,其就业情况直接关系着国家最基本的民生。
一、认知干预策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概念界定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身或环境事物的看法和见解。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认知干预策略是指借鉴认知干预或认知疗法的教育手段,通过改变个体不合理认知,进而影响个体行为水平的方法。采用认知干预策略能够较好地促进大学生学业进步,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采用认知干预策略的重要性
大学生“慢就业”调查显示:“职业生涯规划不清,就业准备不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主动性不强,依赖心理严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例如,62.4%的毕业生表示职业规划不清晰;74.4%的毕业生目前急需要的帮助是获取招聘职位信息。毕业生就业考虑最多的3个因素分别是薪酬(87.2%)、行业发展(64.8%)以及工作地点(60.8%)。从定性定量分析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就业认知与信念上存在缺陷。虽然历经十多年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但如今仍未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认知与信念往往决定着大学生就业认知与就业行为特点,并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从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分析来看,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求职能力、生涯管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根据舒伯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大学生在入校前已经进入职业探索期(15?24岁)。大多数大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之前,虽然对就业已有一定的认知,但仍存在认知缺陷和认知误区。因此,将认知干预策略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能够建构新的、有价值的就业认知与信念体系,进一步突出课程难点,强化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
二、认知干预策略与就业信念范畴
(一)认知干预策略的基本内涵
依照认识规律,认知经过强化可以上升为一种信念。认知干预系统提出者罗斯认为,至少有三种主要手段可以引起信念系统发生改变。第一是使信念不能获得证实。将那些与信念矛盾相反的证据放到个体面前,从而导致个体对其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第二是概念重建。给个体提供另一种可以解释其观察和经验的概念系统,从而取代个体原有的信念。第三是内省或顿悟,即促使个体理解他的信念形成的过程。从应用层面来看,肯德尔认为:罗斯的三种主要手段是改变信念歪曲或错误的最有力的方式,而强调“重复的手段”可能对认知缺陷更为有效。这些理论为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就业信念的范畴
就业指导课程作用机理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引领,学生首先产生就业认知并转化为就业信念,然后通过就业信念催化生成职业情怀和就业行动。因此,就业信念是就业课程发挥作用的活化载体,直接关系到课程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行动质量。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进行就业实践的经验总结,涉及许多认知和就业信念。例如,对职业规划的认知、职业定位、面试规范等。这些认知与信念传递,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职过程和结果,也是检验就业指导课程质量的标准。
三、认知干预策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改变原有就业信念的策略
就业信念的生成一般有4种途径:本人的亲身实践经验、观察学习他人的就业经验、信任之人的灌输、经过自我思考做出的结论。按照皮格马利翁效应,应从赞美、信任和期待入手,从而增强学生自我价值感和就业效能感,促进新的就业认知和信念生成。可采用替代强化、成就故事、熟能生巧、生涯人物访谈、课堂讨论等方式。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对相关信念进行精准分类,才能对标实施干预。改变就业认知、信念的策略可分为两类:一是改变大学生原有的就业认知和信念;二是弥补大学生认知和信念的缺陷。其程序为:界定信念类型—选定干预措施—选择干预渠道—建立合理信念。目前,需要改变大学生原有就业主要信念的干预措施与渠道(见表1)。
(二)弥补大学生认知、信念缺陷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一是需要补充学生此前没有接触的就业认知与信念方面的内容;二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完善已有认知与信念(见表2)。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注重培养成长型就业思维
大学生在改变已有认知和信念的基础上,经过强化,形成发展型思维。当遇到就业挑战时,选择勇于迎接挑战;当遇到就业阻碍时,想办法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标;相信努力加上使用正确的方法能改善就业困境,熟能生巧;注重从他人的成功中学习就业新知、获得灵感,提升就业能力;对自己进行全方位评价,接受现实状态,并按照目标努力;求职面试是提升自己的机会;始终坚持在课程学习与求职实践中获得职业认知,实现职业成长;认为求职失败是一个行为,是个暂时的状态,说明自己还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在课程学习中侧重于学习方法,在实践中理解就业知识、归纳就业问题。
四、认知干预策略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践过程
自2015年开始,笔者所在高校进行实践探索,在生物科学、生物工程专业(每年有220名左右学生)进行课程试验。首先,了解本专业三年级学生的就业信念。例如,生物专业是红牌专业,就业状况不好,学生存在就业最好去大城市等非理性就业信念。其次,无缝对接,嵌入相关教学内容。再次,做教学准备。准备十分贴近本专业学生的成功故事、榜样人物、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等。最后,进行课堂讲授、研讨、交流、信念总结等,达到强化干预的目标。
(二)实践效果
一是学生毕业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自开展认知干预实践以来,已有4届毕业生近900人,就业率保持在92%左右,协议就业率在75%左右,连续4年就业质量位居学校前列。生物工程专业成为学校首个硕士授权专业。二是就业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学习效能感。学生考研录取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连续5年获得学校先进单位。三是用科学的就业信念指导学生务实行动。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地区、面向中小企业就业已经成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选项。一名毕业3年、如今已成为牧原集团骨干的学生,在今年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座谈会上深有体会地说:“在校期间生涯规划信念的形成,促使我早抉择、早就业、早有成绩。”
五、小结
就业认知和信念的形成,需要不断强化才能达到固化效果,尤其是课程结束后的持续强化十分重要。一是在学校学生会建立生涯管理分支机构,班级成立生涯管理委员,建立每学期一次的生涯考核机制;二是定期组织开展活动。暑假開展职业探索实践活动;春节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生涯成功人物访谈活动,假期结束学生返校后大家相互交流,表彰优秀案例;三是“朋辈辅导”,邀请近往届毕业生回校做辅导交流,开展“朋辈辅导”,以很好地强化、引领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信念和认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朱礼华,姜雪峰,房征岩,等.认知干预对高校新生发展的影响——一项为期四年的随机对照实验证据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2(4).
[2]王嘉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9).
(作者单位:河南省高校就业创业名师工作室
南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