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3-07-14季禹黄志龙
季禹 黄志龙
摘 要:模块化教学是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就在船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打造协作共同体,优化合作机制,开展模块化教学创新与实践,推进高职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 模块化教学 船舶动力 工程技术专业
课 题: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航海类专业‘三融型课程思政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1783)、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职业院校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ZH2021030201)、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船舶产业作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在进行“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素质复合型船舶动力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在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产业高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也着重强调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是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依托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集群优势,放眼于“跨界”合作模式,以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推动课程体系重构,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了系统研究与实践。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
秉持“学科连合、理实结合、专思融合、专创耦合”的理念,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基础能力模块筑基、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赋能、适岗技能模块增能、能力拓展模块扩能”的思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课证融通”
校企合作开发“育训结合”的专业教学标准,在岗位能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融入“X”证书培养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和产业链生命周期,构建“数字设计”“先进制造”“绿色维修”“智能控制”四大岗位职能模块,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为了突出理实一体技能培养,围绕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结合企业岗前培训标准,开展校企互认的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考证选择。
(二)课程结构“专思同频”
创设“中国航海史”“新时代海洋强国论”等具有船海特色的通识课程,结合学校半军事化航海人才培养文化,强化学生的航海从业时代担当。结合船海行业的特点,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在校企共建的“红蓝相辉,心向海洋”的思政格局下,解决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三)专业资源“开放共享”
发挥校企协同优势,以数字化智能制造发展为引导,建设信息技术引导、行业标准融入、技术先进、管理开放、资源丰富、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库按功能分为六大模块,其中教学活动模块发挥辅教助学的主要功能;培训模块满足社会服务功用;创新创业模块助力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资源管理模块实现资源检索、更新、互动、评价等功能;专业资源模块包括行业标准、行业文化、就业与招聘;拓展资源模块包括技术动态与国际资源等内容。
二、模块化教学团队的优化
要保证模块教学实施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在营造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教学场景的同时,更需培养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精湛技术技能,还深谙模块化教学理念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打造多元协作共同体
笔者发现,在推进模块化教学进程中,经常出现教师协同度低、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等问题。针对痛点,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在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依托“全国航海职教集团”,联合集团内兄弟院校和头部企业,在人员互兼互聘、师资培育、技术开发、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组建协作共同体,实施教学团队建设供给侧改革。
(二)健全共同体组织制度
加强与共同体内高技术船舶制造企业的合作,研究开发以产业学院、教师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平台的教学团队组织制度建设,共同打造协同創新基地和实践基地,加强校企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校企岗位的联通性,制定校企互认的教师和技术岗位任职资格标准,深化人才交流,促进教育链对接产业链。实施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建立符合青年教师个体发展的培养培训机制,提升教学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推进企业技术专家和教师队伍动态优化管理制度研究,形成校企混编师资结构化团队动态良性运行,促进校企协同创新。
(三)创新共同体运行机制
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团队考核与激励制度,从团队教师的职责划分、研究领域、能力特长等维度,探索分类考核机制。在推进团队建设时,不断优化完善激励机制,秉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在职称评审、薪资待遇等政策实施方面向教学团队成员倾斜,调动团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稳步提升团队建设质量。同时,通过党建共建、师德师风培育、青蓝工程培养,凝练具有船舶行业自身特质的教师团队文化,形成团队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要求,教学团队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按照“启航—引航—自航”的思路,构建三环递进育人格局、“树人线、规划线、能力线、致用线”四线并进的育人模式,实现“铸魂、培根、启智、增慧”的教学目标,促进“职业技能”与“大国工匠”的融合统一,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文化浸染铸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海洋文化、强海报国、船魂精神”为树人主线,打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船人”文化品牌,培育学生船舶工匠精神。建设“郑和航海文化展览馆”等校内文化平台,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的船海文化的熏陶,使学生了解、认同船海文化。同时,依托“中国海员革命史陈列室”等合作企业文化展厅,强化文化互联,将专业文化建设与推进优秀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校企共建“金牌工匠工作室”等平台,推动大国工匠、企业劳模进课堂,全程培育塑造现代船魂精神。
(二)职业规划培根
根据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的作用,以“走岗识岗、随岗贴岗、顶岗定岗”为规划线,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逐层递进。第一层次,开展认知实习,熟悉工作场景,初识行业工种,陶冶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第二层次,开展专业实习,全面接触岗位任务,依托企业技能鉴定中心,完成校企互认的“初阶”“中阶”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具备基本岗位胜任条件;第三层次,开展顶岗实习,通过师徒结对,侧重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提升,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三)能力培养启智
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为能力主线,注重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秉持工学结合理念,以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为6个能力培养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专业理论认知,培养CAD等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第二阶段,注重对船舶生产过程的感性认知,掌握识图、钳工、焊接等基本技能;第三阶段,了解机舱管系的布置形式,初步掌握主流设计软件AM的基本操作;第四阶段,强化对船动装置的认知,并具备一定的对船舶主机、辅机等典型设备拆装能力;第五阶段,了解新业态,对接新技术,明确船舶行业在“智能制造”和“智能船舶”的发展方向,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第六阶段,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对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四)学以致用增慧
专业对接产业,以“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创新创业”为致用主线,促进“岗课赛证”互融互通。在“CAD证书”“钳工证”“电工证”等职业资质基础上,融入特殊焊接技术等“X”证书培养要求。同时,立足岗位核心技能,校企共建“技能证书”体系,打造“1+X”证书孵化池。建立“专创”融合的课程标准制定机制,以“创新创业能力指导中心”为平台,持续推进教学成果产品化。
四、小结
在船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以推进高职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重构校际、校企协作关系,优化产业内容供给,进行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经验为高职船海类专业培养适应智能船舶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借鉴与启示,為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实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王滢.高职模块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32).
(作者单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