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戏剧单元课程困境及实践探析

2023-07-14毛前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摘要:初中语文戏剧单元教学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很多教师选择不教或者蜻蜓点水般提一提,学生不知从什么角度去欣赏,也不知欣赏戏剧单元的什么内容。教材设置过于集中和滞后、师生教与学的随意性均导致戏剧单元對学生语文乃至审美素质的养成所起作用甚微。在初中三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发展,重新设置剧本授课顺序,将三篇课文按不同层次要求分配到不同的学段。这样不会因集中一个学期降低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欣赏剧本,能在相应基础上写作、评价,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戏剧单元教学在教材中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戏剧单元;欣赏剧本

语文课程资源与文化传播有天然的联系。文化传媒以文本、影音、超文本等形态为语文课程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鲜活的现成的资源。[1]5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全面提升核心素养。”[2]1戏剧文体的独特性决定了戏剧教学可以大有作为,但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又决定了戏剧的教育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效果也必然是长久而深远的。戏剧单元能承载很多,但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面大旗却很难扛起来。基于此,本文通过教材中戏剧单元的教学实践进行探析,试图找到戏剧教学的合适途径。

一、戏剧单元教学为何困境重重

从教材内容的设置来看,初中语文教材未统一版本前,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设置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八年级没有戏剧体裁课文,九年级下册教材编排了一个戏剧单元,有话剧、戏曲、音乐剧,类型较多而数量极少,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它的系统性。到统编版教材时,戏剧单元的地位也没得到改善。仅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里涉及到戏剧组改编课本剧的任务;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里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里有一点戏剧的影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里让学生把长篇小说改编为戏剧或影视文学剧本,还有依然在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安排一个戏剧单元,有三篇话剧《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且活动任务单里提到“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阅读中外优秀剧本”,但实际上只有国内剧本的欣赏和学习。

从教材安排的位置看,统编版戏剧单元的三篇课文全都编排于九年级下学期教材的第五单元,很显然,几乎没有中考考查任务的戏剧单元可能被挤压至无。教材编写者可能只考虑到学生心智的接受能力,而忽略了学习的阶段性、持续发展性。戏剧学习既少前期充足的知识铺垫,又无后期学习的深化检验,前面三学期偶尔闪现的课本剧改编等训练也难以落到实处,戏剧的实践性特点又如何体现呢?如果教材的编排不能考虑到师生实际需求的话,它只能成为一厢情愿的空中楼阁。

从教师教学方面来看,现在的戏剧单元教学几乎就是“原生态”。对该单元的教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教师本人对戏剧教学的认识和兴趣,二是教师本人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三是戏剧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和时间分配问题。大部分九年级教师采取的教学办法是,如尚有较多教学时间就对该单元内容大致过一遍,如时间比较紧迫就直接跳过不学。可见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戏剧在升学考试中所占比例的实际问题,而没有对学生在戏剧单元上的兴趣需求给予必要的回应和重视。

从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来说,学生对戏剧方面的知识素养不高,也影响了戏剧单元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写不出看过或听说过的戏剧名称,他们对戏剧的接触大都是从电视或网络上,看过实况演出、文字剧本的极少。表面看学生的态度有三种:一是没有兴趣不想学,二是无所谓,三是听凭教师的教学安排。但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其实学生学习戏剧单元的兴趣较浓厚。我分别在七年级两个班和九年级两个班里进行了调查,七年级两个班的89位学生中有55人希望老师教学戏剧单元时全采用表演课本剧、欣赏视频等灵活方式精讲,九年级107人中有55人也作了同样的选项,另外七年级有34人希望部分课文采用灵活方式精讲,其他略讲或不讲,九年级有47人作了相同的选项。

二、戏剧单元教学的理想蓝图

笔者认为可以把九年级下册拓展延伸的“戏曲天地”设置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在小学音乐课接受过戏曲欣赏教育,此时正好有合适的时机衔接。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经典戏曲片段,还可安排读一读九年级有背景音乐设计的话剧《枣儿》,此时没有中考的紧迫感,老师和学生都能平心静气地进行戏剧单元教学,相关的拓展活动能使戏剧欣赏细致一些,也会让学生把理解渗入平时的生活中,由原来的无意识接受戏剧艺术变成有意识的学习。把九年级的戏剧单元的《屈原》调整到八年级,将这篇内心独白和八年级下册的演讲词进行比较学习。此时他们既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去感悟理解戏剧,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练习朗诵表演。九年级可以在第一学期安排话剧《天下第一楼》,第二个学期根据情况复习戏剧要点或者欣赏外国戏剧都很合适。这样既不用在初三去花费太多的时间熟悉和鉴赏戏剧艺术,又和七、八年级的戏剧教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在教育改革和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创新性地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和经验。[1]334日常教学中也有很多教师为学生播放影视剧作品,但他们更多的是从娱乐性和德育性的角度来考虑,却忽视了作为文本艺术的戏剧最重要的价值。其实戏剧文学本身博大精深,它对于其他文体的学习也极有帮助,譬如影视剧拍摄常采取的双线结构,戏曲等优美台词独特韵味的欣赏等等。而教师们因为不重视,当然也就无法静心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因而戏剧单元教学课堂也就被逼得无处容身了。

教师实践需要提升现代理念下执教戏剧文学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基础教育者虽说不必有专业化的戏剧水平,但要了解一些基本要求,要有启迪学生思维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演出的能力。笔者学校元旦时组织了汇演活动,七年级和八年级不少班级演出了小品、课本剧,但是从演出效果来看,都不是特别让人满意。我认为不是学生态度问题,而是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学生演出前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视频,然后分角色表演练习。但他们对于舞台人物动作、语言的演绎要求,人物在舞台上的位置,舞台灯光、音乐的配置等戏剧演出知识所知极少,学生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机械模仿阶段。经验表明,如果学生付出了足够的耐心和努力后,这种模仿表演没有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导致的结果大多会打消学生对戏剧方面的舞台表演积极性。此时,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作用格外重要。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自己的校园电视台,师生接触到戏剧表演和微视频拍摄的机会更多,语文老师在戏剧单元教学中更要有所作为,尽可能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熟悉一些专业技能技巧,让学生也能得到专业的指点,从而更高效地学习、收获、成长。

此外,教师处理戏剧文学单元教学要讲究方法。戏剧剧本和影视文学剧本都是属于文学门类中的一种,它们除了和小说一样都是通过其塑造的人物、构造的情节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外,还有本身独有的艺术表现特点。戏剧艺术是集视觉、听觉、舞台、时空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立体艺术,影视文学则有明确的荧屏意识。[3]44戏剧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学习的区别性一定要突出。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随意性很强,比如教学《屈原》时,仅是下载了该影视视频给学生观看一遍而已。语文学科的戏剧教学绝对不能只是为观看而观看,观看视频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目标性,欣赏文本要有剧本阅读的能力。《屈原》被选入语文教材,它倾向于让师生展开对剧本的文字表述的品味揣摩。比如文中屈原对“雷”的呼告,他强烈而炽热的情感通过第二人称和一连串的排比——“拖到洞庭湖的边上”“拖到长江的边上”“拖到东海的边上”得以酣畅淋漓地体现,为什么不合在一起而要用三个短句?掌握品读台词的技能,再欣赏话剧精彩片段,学生对戏剧的感受和认识会更加多元化。

三、戏剧教学的实施探索及课堂实践举例

统编版初中戏剧单元的设置目的还是非常明确的,即引导学生阅读优秀剧本选段,了解剧本基本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戏剧,参与排演戏剧,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4]157简单说就是教会学生看戏剧和影视文学时,看出“门道”,看出奥妙。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考虑到学生在不同学段的特点,制定一个长期计划,每个学年同时进行戏曲、影视和话剧的学习,但是教学要求达到的目标三年各不相同,力求逐步加深学生的戏剧知识素养。

(一)七年级视听冲击激发兴趣

人对知识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受身心发展的影响,七年级的孩子童稚仍存,精力旺盛,可塑性极强,求知欲强。

七年级阶段的戏剧教学主要定位在从视觉角度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戏曲、话剧和影视艺术。在戏曲教学方面,首先把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拓展延伸“戏曲天地”下沉到七年级,借此了解戏曲的常识。针对学生对戏曲常识的了解,笔者就开展了“戏曲天地”综合性活动。主要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戏曲知识大竞答,题目内容涉及世界三大古典戏剧、戏曲的四大行当、艺术手段、表演的五种技术方法、赏脸谱识人物、听片段辨剧种等。七年级孩子们刚刚结束小学生的身份进入初中学习,类似的戏曲综合性实践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快速地帮助学生粗浅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知识。

戏曲教学的第二步是欣赏戏曲经典唱段视频。七年级主要通过视频区分黄梅戏、京剧、越剧、评剧、豫剧五大剧种,以及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剧。每种戏曲的唱腔有着明显的区分特点,扮相上也有极大的不同,可把南北戏曲对比欣赏,可着重了解家乡戏,如安徽的地方戏是黄梅戏。为了进一步推进戏曲教学的效果,还可把当下流行歌手演唱的带有戏腔的歌曲如《琵琶行》等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会感觉对戏曲有了全新的认识。

话剧的舞台现场感极强,能观看现场真人演出效果最好。但囿于环境,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教学。七年级的话剧可以选择观看老舍的《茶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大多数学生欣赏戏剧还是喜欢它曲折动人的情节,所以课前简单介绍剧情,观看后围绕该话剧设置微型的谈话会,如话剧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人物是谁?能否谈谈最耐人寻味的情节?比较同是视频里影视和话剧的不同。这些话题从话剧的特点出发,小入口,低起点,容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话剧和戏曲艺术中,都重在听觉欣赏,主要的表现手段是演唱或对话,影视艺术中主要是视觉盛宴,主要表现手段是流动的画面。[3]50虽然三者非常相近,有着共同性的东西,但是前者是舞台表演艺术的范畴,和影视表演艺术的艺术特点、表现形式都有不同。比如影视艺术有显微镜似的特写镜头,这一点和小说比较接近,则是戏剧舞台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七年级学期结束时布置学生交一份有关戏曲、话剧、影视学习的300字体会,及时总结该学年的学习。

(二)八年级品味演读感知技巧

八年级的学生比七年级心理和身体都更成熟更理性,此时的他们更迫切需要自己感悟、评论。這一学年主要进行影视剧本和话剧剧本的品析学习,辅之以视频。

在影视剧本的学习方面,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电视的欣赏更多的是倾向于情节,其次是主演的明星。在电影欣赏方面则受舆论引导比较多。把握学生看戏剧作品的原因后,笔者开始思考学生欣赏影视剧本时从中能得到什么,教师可发挥的空间有多大。雷祯孝在《电影课实验在中国》中写道,电影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触及到了一般理性教学所无法触摸到的内心感觉。[5]156我们不一定要把电影作为重要的课型,但是电影课的实验对影视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性。电影剧本的画面性强,它具有蒙太奇性、可视性、运动性等特点。在七年级观看影片视频时稍微加以提示影视知识,八年级进行系统地了解时就容易把握。教师先整理有关影视的基础知识印发给学生,如影视的基本表现手法,就镜头而言有远景、近景、特写等,还有镜头推、拉、摇、移等不同方式。影视剧本和小说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用画面来展现人物、环境、情节等等。

旧教材中有一个很好的范例——影视剧本《音乐之声》,完全可以继续拿来应用。教师可以从音乐入手进入剧本的文字学习。先欣赏影片中的《哆来咪》《雪绒花》,以这两首歌的切入引出学生对剧情的把握,如问《哆来咪》是什么背景下唱的?表现了玛利亚的什么性格?第二步进入文字读本,通过文字去把握一定的人物关系——玛利亚和修女;一个重要的事件——修女们找不到玛利亚议论她;一个特定的环境——修道院及附近山坡,从而对玛利亚这个形象有所了解。在感受课文的画面感时,关注影片一开始的场景。注意剧本中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并思考影片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最后进入影片观赏环节,体会影片与文字表现效果的异同。影片观赏后借助影视常识如镜头的不同运用、音乐的设置、对白的特色等等写一段感想。《音乐之声》也是一部音乐剧,有很多同学就选择从音响的角度评析,有的则抓住影片中空镜头的运用,或蒙太奇剪辑的角度,这就具有了影视专业评论的味道了。

话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型,中西方优秀的作品非常丰富。八年级下学期加入郭沫若的话剧《屈原》(节选)和演讲词也可以开展文体比较学习。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也是全剧的高潮。我认为话剧适合“欣赏——诵读——赏析——演读——拓展”五步教学法。在教学此课时,笔者把话剧《屈原》(节选)的重点放在它的“话”上。郭沫若的《屈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影响,莎士比亚典型特性的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生动形象,耐人品味。教学《屈原》时我先播放了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死亡”的独白视频,然后再播放《雷电颂》视频,请学生欣赏不同视频时注意体会王子大段忧郁而又深沉的内心独白与屈原此时语调处理的不同,体会话剧中人物抒情独白的作用,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第二个步骤是从剧本中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语句,根据人物的性格、心理,组内讨论语气、语调,当堂开一个小型《雷电颂》片段朗诵会。接着分析屈原内心独白时所想之物,所发之情,体悟屈原情感的变化是怎样借助这段独白一层层地表现“生之颤动,灵之喊叫”的。最后在理解内容、人物形象内心的基础上展开演读的环节。这个环节既建立在对文章形象把握的基础上,又很好地照应了话剧以“话语”为本的特点。雒社扬和杨戈认为:“人物台词高度性格化,不仅表现为说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说上”。[6]159对于这个“说什么”,分析屈原此时境遇的背景可以体会到这样的话只能是出自屈原之口,而不能是婵娟或者宋玉之口,这就是台词的个性化。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剧本文字浅显,但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理解难度加大。台词中有许多是富有象征意味的,布置学生先找出来。例如:“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我的儿子就叫‘枣儿。”“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会看不见?”又如,剧本中的枣儿的潜台词是什么等等。这些词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理解。这个话剧和《等待戈多》有类似之处,我们让学生准备《等待戈多》的剧本,将两个戏剧进行比较阅读,深化学生的思维。

(三)九年级回顾文本温故知新

经过了七、八年级的铺垫学习,九年级戏剧单元的任务就是鞏固、拓展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学习。

戏曲的复习主要采取视频播放两段经典唱段,如京剧《苏三起解》,黄梅戏《夫妻观灯》,让学生当堂从戏曲欣赏的角度谈谈两种戏曲的不同;再印发一段如《牡丹亭》唱词,请学生任选角度写戏曲点评。影视剧本的复习可以先播放一段影片,如九下的课文《孔乙己》,或《范进中举》,请学生把它改编成分镜头的影视剧本。话剧的复习则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读话剧《天下第一楼》,最好脱稿,这个话剧有着丰富的戏剧冲突,可以在情节起伏中深入地体会话剧之“话”的魅力。一般而言,我们在学习一种技术和艺术时,通常都从“看”到“做”——也可以说是从观察到实行,从欣赏入手而进入创作。观察学习研究的先驱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在我们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很大作用,模仿者会与榜样得到同样的东西。我们一边观察,一边学习。[7]284同样道理,通过观看戏剧,我们学会欣赏戏剧的舞台艺术,并且能够模仿创作出类似形式的作品。

综上所述,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可供欣赏的角度非常多。对于戏剧单元的教学我还处于粗糙的摸索阶段,只是意识到了戏剧教学的独特意义,并且愿意在这方面探索和实践而已。在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教师在戏剧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的度的问题。戏剧教学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影视剧本教学的备课时,要了解相应的影视知识并筛选出适合介绍给学生的常识,观看影视视频并考虑学生观看后的指导工作。长期以来,这些教学内容没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规范、指导,而全凭老师自己的揣摩。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课程教材研究所.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雷祯孝.电影课实验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雒社扬,杨戈.戏剧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作者:毛前,安徽省合肥市庐阳中学教师)

[责编:张应中;校对:尹达]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